分享

定惠构造成矿研究辑要

 江西定惠 2020-06-15

矿田构造研究,是研究矿体三维空间变化的主要手段,是深部找矿理论的核心。

构造体系分类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沉积构造体系

1、单一沉积(如无确切边界的水域沉积成矿):包括沉积相、岩石组合、体系类型、生物相、古地理特征(类型、沉积中心、厚度、物源、水源、古气候、水温、物化环境等);

2、盆地沉积、热卤水沉积,还须研究盆地构造特征(类型、盆内与盆缘构造、同沉积构造及热液活动,特殊岩类标志产物)。

二、火山构造体系

1、陆相(略)

2、海相则研究:火山原生构造、基底构造、岩相、火山机构、次火山相及海相盆地。

三、侵入构造体系

1、侵入岩体构造:多形成岩浆型络、铜、镍矿床。需研究岩体平面、剖面形态、产状、侵位、空间组合、岩相带界面等特征。

2、侵入接触构造体系:多形成高温热液型、斑岩型、矽卡岩型矿床。还需研究:接触面、接触带构造、接触裂隙;围岩构造、捕掳体、爆破角砾岩等;有的是接触构造控矿、有的是转折处控矿、还有的是低洼处成矿。

四、断裂构造体系(一切类型的破裂不连续面)

应研究:断裂构造类型、规模、产状、强度、力学性质、期次、运动方式、物质成分、组合关系及构造体系等。

断裂多为热液活动的主要通道,矿体一般分布在断裂下盘,透过派生裂隙构成容矿空间;尤其是断裂通过渗透性较大的凝灰质砂、粉砂岩时,为含矿热液运移进而与围岩发生交代引起矿质沉淀提供了理想的成矿场所。

五、褶皱构造体系

应研究类型、规模、产状、形态、空间组合、叠加及多期褶皱等。

六、复合构造体系

大多是复合构造体系控矿;最常见的是断裂和其它构造复加。有的是时间上属不同构造旋回,有的是空间叠加,但不属于复合构造体系;只称其为多期成矿构造或叠加构造体系。

七、成矿后构造

1、断裂:一是顺矿构造:即顺走向切断矿体,常见的还有推覆构造形成隐伏矿床或隐伏煤盆地;二是断矿构造:横向切断矿体,应研究其规模、产状、力学性质及运动方式。

2、褶皱:多发生在沉积变质型矿床中。

八、构造结构面研究

1、矿体、矿脉、矿带的存在代表了含矿流体的物化条件变换界。

2、大多数成矿构造基本上属于脆性构造形变产物,故成矿构造结构面主要包括:断裂面(有位移)、节理、裂隙面(大位移)、层间滑脱面、侵入体接触面、原生火山机构/构造、硅质和钙质地(岩)层的接触面、基性超基性岩相转换面等。

3、成矿构造属于小构造研究,其方法有别于区域构造。既可用简单变形椭球体的原理进行构造解析,也完全适用地质力学的理论。

4、往往以存在主构造面的判断作为深部规模找矿的关健。有的形成很大的“主压结构面”;有的形成大的裂隙。

5、判断两组构造交汇部位(含同构造不同序次与不同构造体系交替);结构面运动方式(一般矿体侧伏方向受结构面运动的轴向方向控制);构造垂向组合方式(依此可推深部矿体位置);构造多期活动(主成矿期末期的成矿作用有时会掩蔽主成矿期构造作用,造成无矿假象)等,对深部找矿都很重要。

九、深部成矿作用标志研究

1、成矿特征研究包括:成矿时代、矿体空间分布、成矿物质成分、成矿期次、成矿作用标志研究等。

2、深部成矿作用标志更须重点研究:矿体物质组分及空间分布,特别是垂向变化的分布特征;成矿期次及多期次成矿物质组合的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标志研究。

3、矿体物质组分研究包括:主元素、共(伴)生元素在空间的分布特征。其中:同一成矿元素在三维空间品位变化的规律;共(伴)生元素沿三维空间组合方式的变化规律;同一成矿系统在同一矿田或不同尺度成矿带;不同主元素矿产地的空间分带变化规律的研究;均可采用以已知推未知的类比法。

4、沉积型—岩浆热液型矿床(岩浆型除外)皆以天水、岩浆水为两个端元。其中间的各种矿床类型都是两者的混合产物。目前,已知天水可达地表以下10Km,中国东部为5Km。大多矿床成矿深度为3-5Km,均有天水加入。天水偏酸性,岩浆水偏碱性。

5、流体中的水源特征、气相和液相的比例特征(成矿作用程度不同,气液相比例也不同,一般内生、热液矿床成矿越浅,气相比例越高);物质组分(与母体和接触的地质体有关)均需研究。流体成矿实际上是流体中金属元素溶解、迁移、集聚、沉淀的过程。一般都是在强酸、强碱、高温、高压、强氧化环境下溶解、迁移;在低温、偏中性环境下沉淀;故需特别研究物化条件的变化。

十、岩浆与各成矿类型的关系:

1、斑岩型:

(1)富金斑岩型铜矿与氧化性高、分异演化较差花岗质岩浆(闪长质玢岩等)有关;

(2)斑岩型Mo矿床与氧化性较低、高度演化的花岗质岩浆(花岗质的斑岩等)有关;

(3)斑岩型Sn矿床与高度分异演化、还原性的花岗质岩浆(流纹英安质的斑岩)有关。

而斑岩型铜钼矿床则具有前两者的过渡特点。

2、热液型:

(1)矽卡岩-热液型:

(2)岩浆热液型:

(3)高、中-浅成低温热液型:

3、与Sn-W矿化有关的是S型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等;以多硅(SiO270%)、富碱8%、多挥发份(初始时富含H2O、CO2HCl等)、高度分异演化的重熔型铝过饱和花岗岩为特征。

此类岩浆初始温度低(600-700),并不明显富集成矿元素,只向上运移到源区不远的中地壳深度即开始发生分离结晶作用。其程度越高,不相容元素及部分成矿元素将在岩浆后期残留富集;岩体规模越大,分异越彻底,成矿规模就越大。随时间演化,残留岩浆热液在岩体顶部及外围聚集到一定规模时,因H2O-流体挥发份的逸出而发生二次沸腾作用。

在强流体压力作用下,残留岩浆热液将使附近早期结晶或半结晶岩体及围岩发生破裂,并沿裂隙通道向上运移,同时因减压作用而在裂隙中结晶沉淀,最终形成富含K、Rb、Th、Sn、W、Ta、Nb等元素的伟晶岩、细晶岩、石英脉、云英岩、矽卡岩及相关钨、锡、铌、钽等的成矿作用。

十一、围岩蚀变与成矿阶段

1、热液作用使围岩蚀变类型:

有硅化、绢云母化(热液绢云母化主要为细小鳞片集合体组成的不规则团块或细脉。变质绢云母化则具有定向排列特征,为长石类及泥质变质而成;变质较浅的可见长石残体)、碳酸盐化;其次为绿泥石化、粘土化。

2、斑岩型围岩蚀变分带:自斑岩体中心向外大致呈现出:钾化(表现为钾长石、微斜长石形成聚合斑晶,斜长石被钾长石交代。)--绢英岩化(多位于斑岩体顶部,受裂隙控制,多呈不规则绢英岩块产出。)—硅化(发育纵横交错的石英细脉,多分布在岩体外接触带围岩中;与矿化有关)—青磐岩化(多见于矿体边部,较窄且分带不明显)。

3、斑岩铜矿床由深部向地表的轴向分带系列为:Ni、Co、—Mo、Cu、Pb、Zn、--Au、Ag、--As、sb、Hg;前缘晕元素:Hg、As、sb、Ag;尾晕元素:Ni、Co、Mo。

4、中酸性岩浆上侵过程中,由于岩浆的冷凝和收缩并经对流冷却产生热机械能,进而使大面积地壳岩石产生破裂时,在接触带上更为明显。在岩浆后期,含矿气液流体由深部沿破裂裂隙脉动上升,可产生面型蚀变和浸染状矿化。

十二、矿床类型模型

(一)研究现状:

1、南岭钨矿“五层楼”模型:(西华山、大吉山模式)

2、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模型:(南山、凹山模式)

3、江西九瑞地区“三位一体铜矿”模型;

4、三维地质模型:能融合多种信息,弥补二维图纸的缺陷;可以很清楚地反映地下的地质构造和复杂的地质现象。并能够旋转、剖切、透视和查询各地质对象;模型可因新的资料而随时更新和完善。并能准确模拟各种地质现象和过程、计算矿产资源量。

5、“四维成矿模式”:称之为成矿作用3Dt,即在开放系统非平衡状态下,成矿作用在三维空间,随时间由老到新推移的成矿模式。

(二)研究局限:多局限于对一个矿床描述,未能综合国内和世界同类矿床特征。而从普遍性的一类矿床的综合地质表征去发现特殊属性的一个具体矿床的综合类比研究,将是建立矿床模型研究的必然趋势。

(三)矿床类型:

1、与岩浆有关的矿床:矽卡岩型(第二)、热液脉型

2、与火山作用有关的矿床: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

3、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海底喷流沉积型

4、与盆地流体有关的矿床:碳酸盐岩型(最多)、砂砾岩型

5、与表生氧化作用有关的矿床:风化淋滤型。

(四)需建立普适性矿床类型模型:

把既能反映形成矿床客观存在的,不受成因观点干扰的、又能反映成矿构造环境的容矿岩石组合;作为矿床模型划分的基础。再将不同容矿岩石组合划分的矿床模型配置在不同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中;从而使矿床模型发挥有效的找矿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