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秘的零成本

 最后的救命稻草 2020-06-15

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其实无论持有的是某公司的股票,还是持有现金,都有风险存在,其区别只是风险的大小。对于现金来说,持续的通货膨胀就是让现金贬值的过程,不同之处不过在于健康的经济体里面是温和的通货膨胀,例如去年猪肉15一斤而今年卖16,而不健康的经济体里面是不那么温和的通货膨胀,例如一百块钱上午可以买一斤米,下午就只能买一两。但无论如何,持有现金的风险是不患的,只是在不同的基本面环境下的风险大小不同而已。持股的风险就大的多了,公司可以连续亏损、可以爆雷、可以生产假疫苗等等,随着金融市场监管的趋严,这种能够让所持有的筹码突然开始剧烈贬值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例如某天根据技术面在11元买了某股票,后面三天都是上涨的,一直涨到13元,然后没有停牌也没有前奏的突然宣布要st了,并且开始跌停,一字板的跌停可以从13元一直跌到2元才有机会让筹码卖出。

所以,风险本身是不患的,只要参与这个游戏,就意味着做好了接受任何风险的准备,在这前提下显然只要一种方式可以完全避开风险,那就是以零成本来持股。而其实整部缠论,能够发挥最大威力的操作策略,就是在一个大级别的底部区间,尽快的把持仓成本降低到零,然后保持零成本一直保持到大级别卖点出现为止。

在基本面和比价效应的共同作用下(比价效应),通过技术面的操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波动,将持仓的成本一直降低直至于零,就是所谓零成本的操作过程。例如在一个大级别的底部开始参与,由于后面的走势一般都是回升的,同时日线上会出现较大规模的盘整,充分的利用这个过程,将不同级别的走势图在本级别范畴内进行分解操作,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其实很大,这里的难度,主要是一些不太规范的走势,以及操作者自身的能力造成的。

很多人在做短差的时候会把成本越做越高,例如买的时候5元,通过坚持不懈的短差操作,最终成本的把成本做到了8块,这在刚开始执行这套操作策略的时候很常见。更多的人其实对这种操作方式只是心向往之,却即没有技术能力,又没有长期操作一个股票的耐心。

在技术上的前提,是要求操作者熟练所有结构的买卖点,并能熟练处理各种非区间套的底部和顶部,然后才具备在一个固定品种里面去利用一切波动的基础。而这种操作只有在一种情况中能够获得最大可能的长期价值,那就是该品种具有长期的上升空间,这就对基本面的分析能力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了(正解),否则花了半年时间终于把持仓成本降低到零了,突然基本面恶劣变化要退市,虽然风险是没有了,但利润可能也基本会被耗尽。

在基本面没有大问题的情况下,仅就技术面来讨论,所谓零成本的操作方式,就是在一个至少周线级别买点后的第一次回升中介入,然后把1分钟、5分钟、30分钟、日线、周线,分别匹配一定量的资金,例如1分钟级别走势有10万,5分钟级别有10万,30分钟级别有20万,日线级别有50万,周线级别100万这样。其中1分钟级别的资金,只操作1分钟级别上的买卖点,5分钟级别的资金只操作5分钟级别走势的买卖点,其他级别也都是一样。因为每一次操作都有一部分筹码固定不变所以每一次操作产生的利润就会扩大持仓的盈利比例,同时使每股成本下降,如果一切操作都很顺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带来盈利的增厚,成本最终回到零甚至负数。

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是资金分配问题,第二个是具体的短线操作问题。由于T+1的限制,当天买进的筹码并不能够在当天就卖出,所以很多波动比较剧烈的一分钟级别买卖点就会失去操作价值,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将一分钟级别的操作资金拆分,例如一分钟级别分配了10万元的操作资金,那么每次一分钟级别买卖点只操作1万元,理论上当天就可以操作10次。例如昨天买了10万元的筹码,那么今天在某个一分钟级别卖点卖掉1万元的筹码,然后价格跌下来后,再买进1万元,后面又出现了一个卖点,这时刚才买进的那1万元筹码是不能卖的,但剩下的9万里面都可以卖,于是再卖掉1万,这样在一天中可以操作十次。当然实际操作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操作这么多次,一般来说每天用来日内短差的资金拆分成三份就可以了,也就是可以操作三次日内的波动。这是解决T+0的方法,针对的是当天买进后不能当天卖出的规则限制,更大级别的买卖点一般都有隔夜操作价值的走势跨度,就不需要这样来分配了。

此外,级别越大,一般来说分配的资金越多,因为级别越大其价格波动的区间也越大,例如一个周线级别的买点往往可以支撑100%或以上的增长,但1分钟级别的买卖点之间一般只有2%-5%,所以短线的操作目的是降低持仓成本,真正盈利的部分是大级别的仓位。

而在操作上,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并不是所有走势都能够按照理论完美的运行,另外就是操作者本身的能力是否能够完美的利用每一次的波动问题,这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成本越做越高就会发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把握每一个级别的每一次高低点之间的价差,而是让短差资金作出利润。(重点)每一次高低点之间的价差是客观存在的,这毋庸置疑,但操作是人在操作,人对客观走势的反应才能产生利润,而人是不太可能完美把握所有级别的所有高低点的。所以这里对操作的要求就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操作者本身不可能完美的问题。这种变化后的操作方式,就是在每一个级别的走势中,去把握所有能够把握的高低点,只要做出利润就好,不管价格的高低问题。(因为你大概不可能买在最低点,所以只做有把握的能做出利润的买卖点就好)

例如短差资金在有明确买点的10元介入,在操作者认为的顶部12元离场,离场后价格继续上涨到15元,这后面的上涨是不用管的,直至走势再次出现买点为止,如果再次出现的买点在14元,那么原来12元走掉的短差资金再次介入。这种方法不用管卖出后是否能在更低的位置买进,而是只要作出利润就行,这虽然不那么完美,但完全更加现实。其实对于短差来说,根本就不用在意低买高卖后高卖低买问题,介入的位置是否高了还是低了都无所谓,只要做出利润就行,短差资金的最大作用就是做出利润,该利润自然会让大级别持仓的成本下降。

对于卖出也是一样的,大级别上涨未衰竭的时候,无论在哪个位置买进去,下跌后都最终能够回到该价位,那么在明确的卖点就大比例的卖筹码,然后价格下降后,无所谓是否精确的买点,只要价差出来就可以接回来。这和前面的买进后有利润就可以卖出一样,只在对于操作者来说明确的买卖点操作,明确的买点后是否有明确的卖点无所谓,而明确的卖点之后是否有明确的买点也无所谓,解决的是操作者自身能力缺陷的问题,这种缺陷是不患的。当然如果能够精确的把握每一个级别的每一次高低点波动,那自然更好,但那并不太现实。(正解)

以上的操作,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能够把握的买卖点结构形态比较少,所以操作机会自然也会少,要注意的是那种不属于明确的、似是而非的买卖点一般不建议操作,只操作自己能够把握的买点和卖点,否则一次似是而非的操作就可以抵消掉几次的短差运动。而随着时间的推演,操作次数的增加,对这个固定品种股性的熟悉,能够掌握的买卖点结构形态的增加,成本下降的速度会随着时间不断加快。

最后是短差操作的走势阶段问题。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每一个波动都要想办法去操作一把,理论上的短差操作只存在于中枢震荡中,因为一定能够做的出来,难度比较小盈利也比较稳定。例如周线底部第一段日线级别回升后的周线中枢,或者第三买卖点后的第二个中枢震荡,按照理论,b段不是背驰段的情况下,意味着新的中枢要形成,那么b段内部结构出现顶背驰的时候,短差就开始了,b段顶背驰点卖掉,然后第一个次级别走势段下来,接回,再回升盘整背驰或者不创新高的根据顶分型和ma5进行卖出,再下来出现盘整背驰再接。而在小级别的第一个中枢后的拉升过程中,当该拉升过程不是背驰段的情况下是不能做短差的,因为小级别的走势结构本来就不怎么稳定,有点风吹草动就能把走势破坏掉,拉升过程中卖掉的筹码不一定有机会再接回来,在中枢震荡中或者大级别的中枢新生次级别连接段中的更小级别走势中枢震荡中才有短差的基本条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