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始诛

 我本哥 2020-06-15


孔子诛杀少正卯

这一章比较难写,因为我阅历的浅陋,难以真正的融会贯通。

慢慢写吧。

孔子曰;居,吾与汝以其故。天下有大恶者五,而窃盗不与焉。一曰心险而逆,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丑谓非议,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于一人,则不免君子之诛,而少正卯皆兼有之。

关于孔子诛杀少正卯是现在的人攻击孔子的工具,而我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也难以为孔子为孔子洗白,但圣人就是圣人,根本不用洗白,细数世界所有的圣人,有没缺点的?为什么单单抓住孔子的这个缺点?有毛病。

而且这真不是缺点,而是优点。有着五者于一身者,该杀。

但是查了一下百度,所谓孔子诛杀少正卯是荀子用寓言式写来为自己张目的,历史上根本没有少正卯这个人,为什么这么肯定?因为历史没有记载这个人,而荀子和他们相差几百年,这是根本不可能是事实的事情。

不可能少正卯这个人,同时代的人不知道,反而是几百年后的人知道。

而且少正卯是闻人,有徒子徒孙,不可能没有只言片语留下,但历史偏偏没有。

荀子的书,没看过,也不多说。但这几条文字狱的宣言,却是可以用来识人的。

我把书上的解释摘下。

1,心险而逆,就是通达事理却又心存险恶。这样的人防不胜防,但可以让我们心存警惕,遇到通达事理的人要小心谨慎。这样的人一般而言,心存险恶是真的。因为不心存险恶的人是无法做到通达事理的。只有明白的人,才会做。

2,行僻而坚,就是行为怪癖而又坚定固执。这样的人在我几十年的生涯中,还真遇到过,这样的人喜欢用自己的喜好改变环境,遇到过两个这样的人。一个是多年前,他喜欢赌博,喜欢女人,所以就聚众赌博,最后砍了一个人的耳朵,逃走了。还有一个是几年前的同事,他不喜欢听歌,然后也不允许别人听歌。其实这样的人有很多,但还没有到固执的地步,但也在向这方面发展。想来,几十年后,那就成了痼疾了。这样的人很难相处,更难深交。

3,言伪而辩,意思就是言语虚伪却又能言善变。其实就是“狡”。这样的人就多了,但都是无意识的自我防范,普通人十个就有十个是这样的,我也是,但我在努力做到不虚伪。有时候虚伪也是情商,但狡辩就不应该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口才,而且几乎所有能说善道的人都是这样,但是这会阻碍自己真正的成长。我们可以虚伪,但不可以失真。我从来都是认真对待任何事情。有虚伪,绝不失真。

4,记丑而博,丑为非议,对怪异的事情知道的过多。就是专爱打听小道消息。这样的人大多是闲的无聊。

5,顺非而泽,就是言论错误,还要为之润色。所谓的言论错误,谁的言论是正确的?法律社会,言论只归于言论,这才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不然那么多人的言论触犯众怒,依然活的好好的?因为言论是社会发展的阶梯。不管是对是错,肯说就好。我一直持这样的观点。

子喟然叹曰;呜呼,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三军大败,不可斩也。狱犴不治,不可刑也。何者?上教之不行,罪不在民故也。夫慢令谨诛,贼也。征敛无时,暴也。不试责成,虐也。

政无此三者,然后刑可即也。书云:义刑义杀勿庸,以即汝心,惟曰未有慎事,言必教而后刑也。

庸用也,即就也。刑教,皆当以义,勿用以就汝心之所安,当谨之。自谓未有顺事,且陈道德以服之,以无刑杀,而后为顺。是先教而后刑也)既陈道德以先服之,而犹不可,尚贤以劝之,又不可,即废之,又不可,而后以威惮之,若是三年,而百姓正矣。

其有邪民不从化者,然后带之以刑,则民咸知罪矣。

诗云:天子是毗,俾民不迷。

毗辅也,俾使也,言师尹当毗辅天子,使民不迷,是以威厉而不试,刑错而不用。今世则不然,乱其教,繁其刑,使民迷惑而陷焉,又从而制之,故刑弥繁,而盗不胜也。

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

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什么是政,就是管理,那怎么做好一个管理者呢?孔子讲了几个忌讳。

第一个就是,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法律只管百姓,而掌柜法律的人却肆意践踏法律,这就叫做没有道理。

第二个就是,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孝,是一个广义词,不单单指伦理道德,可以扩展为所有的行为准则。就是不教导下面的人怎么遵守规则,却用监狱和惩罚等着,这就是滥杀无辜,内心残暴。

狴犴

作者:白焕然                       点击数:531                           [2010-09-27]     

狴犴是春秋时期监狱的代称。

明代程登吉云:“狴犴猛犬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 href="#_ftn1" [1]又注:狴犴:音闭岸,传说中一种善于守让的野兽。

犴本是产于中国北方的一种野狗,似狐而小,黑喙。《说文》载:“犴,胡地野狗也。” href="#_ftn2" [2]《字林》载:“犴,野狗,似狐,黑喙。” href="#_ftn3" [3]有人认为春秋时期监狱喻指监狱。如“狱犴不治” href="#_ftn4" [4]后来成了监狱的称谓。如犴户、犴庭、犴圄、犴狴、犴狱等,皆指监狱。

关于“犴”,历来说法不尽一致。一说“犴”,讼也。“犴”字与“狱”有关系,较早见于《诗·小宛》:“宜岸宜狱”。传:“岸,讼也。笺云,仍有狱讼之事”。《释文》云:“岸如字。韦昭注《汉书》同。是说“犴”与“岸”通假,是狱讼的意思。

一说“犴”,狱也。《韩诗》作犴,音同,“云乡亭之系曰犴,朝廷曰狱”。——“乡亭之系”就是地方监狱。陈乔枞《韩诗遗说考》:“犴,《毛诗》作岸。此古文,以岸为犴之假借。《说文》犴或从犬,作犴,引《诗》宜岸宜狱,据《韩诗》文也”。胡承珙曰:“犴、狱字皆从犬,取犬

所以守意,毛《传》训岸为讼者,讼为讼系,狱则

谳成,故《韩诗》以乡亭、朝廷分属之”。——“讼系”就是因诉讼而被囚禁的监狱。《御览》六百四十三:“《风俗通》曰,《诗》云宜犴宜狱,犴,司空也。《周礼》凡万民有罪过已离于法者,桎梏以上坐诸嘉石狱,诸司空令平易道路也”。——“司空”就是监狱。

沈家本按曰:“《小宛》传笺与《行露》同三家诗说,并与毛、郑异,盖各主一义也。” href="#_ftn5" [5]是说“宜犴宜狱”的“犴”字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解释。

《荀子·宥坐篇》云:“狱犴不治,不可刑也” href="#_ftn6" [6]。杨惊注:“狱犴不治,谓法令不当也。犴亦狱也。《诗》曰‘宜犴宜狱’,狱字从二犬:象所以守者。犴,胡地野犬,亦善守,故狱谓之犴也”。

沈家本按曰:杨惊之注当亦本于《说文》,《荀子》狱犴之文恐亦原于《诗》句,可知三家诗说其渊源甚远,不始于汉儒也。——是说“狱”字作监狱解渊源很远。

狴,兽名。《玉篇》载“狴,兽名。” href="#_ftn7" [7]后借指牢狱,是因常画狴于狱门上,故用作牢狱的代称。如:狴牢。后附会为龙子之说。《说文》非部:“陛,牢也,《广韵》两引同。《韵会》引作“陛牢谓之狱”。段注从之,所以拘非也。段注:“说从非之意。”陛省声。边兮切。”《玉篇》:“陛,方奚切。陛牢也,所以拘罪人也。”《一切经音义》:十三。“陛,牢,方奚反。”

按:《御览》六百四十三。引《说文》“狱谓之牢”,当即“陛牢谓之狱”,传写讹夺耳。据《韵会》所引《说文》及玄应书,陛牢二字连文为名。《易林》:“失志怀忧,如幽狴牢。”杜甫《有事于南郊赋》:“丛棘坼而狴牢倾”。亦二字连文。狴,《广韵》同陛。《法言》;“狴犴使人有礼。”又以狴犴连言矣。

《家语·始诛篇》:“孔子为鲁大司寇,有父子讼者,夫子同狴执之。”王肃注:“狴,狱牢也。”《一切经音义》引《家语》“狴”作“陛”。唐人沈栓期诗:“雪枉间深狴。”又《观赦诗》:“圣人观天下,幽钥动圜狴。”刘禹锡《白太守诗》:“朱户非不崇,我心如重狴。”此并单言狴者。

由此可见,“狴”、“犴”原是两种兽名,后来才合称为“狴犴”而指牢狱。如“狴犴使人多礼乎?” href="#_ftn8" [8]意思是设置监狱能够促使人们遵守礼法制度。有时狴犴在一起连用有时指传说中的走兽。如“王魔骑狴犴。” href="#_ftn9" [9]

关于“狴犴”还有一种说法是“龙子”说。是说“狴犴”是龙生的九子之一。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全集·龙生九子》上说:俗传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 href="#_ftn10" [10]

相传,狴犴,又名宪章,形似虎,是龙生九子之七。它平生好讼,却又有威力,狱门上部那虎头形的装饰便是其遗像。传说狴犴不仅急公好义,仗义执言,而且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再加上它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除装饰在狱门上外,还匐伏在官衙的大堂两侧。每当衙门长官坐堂,行政长官衔牌和肃静回避牌的上端,便有它的形象,它虎视眈眈,环视察看,维护公堂的肃穆正气。山西省洪洞县监狱,在死囚牢牢门顶上就绘有狴犴的形象,青面獠牙,狰狞可怖,像凶猛的老虎一般张开大口,状似吃人,俗称“虎头牢”。狴犴绘像至今犹存。

这便是死囚牢的大门,死囚牢双门双墙,门上画有狴犴,长得却象老虎,因此人们误称为“虎头牢”,大门只有一米六高,所有进入死囚牢的人都要在狴犴像前低头,显示对法律的敬畏

狴犴不治,不可刑也:就是法律的制度不合符道义,是不可以惩罚老百姓的。

慢令谨诛,贼也:下命令散漫随意,诛杀却很严格,这样的人就是人贼。

征敛无时,暴也:对被管理的人征敛无度,就是残暴。

不试责成,虐也:没有教导手下的人,却要求他成功,这就是虐待。

论语有四恶;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这段话,有人讲了一个故事(这个人就是我上面转载的那个人。抱歉,我发了原创,因为不发原创操作太难了,而且我我也没有隐瞒,算不上抄袭吧?我这本来就是自己用来学习的。)。谁是这样的人呢,最典型的,项羽。项羽对人好得不得了,就是不舍得给钱。韩信离开他,这是一大原因,《史记?淮阴侯列传》里,刘邦问韩信项羽为人如何,韩信说得很形象: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他要给人封官拜爵的时候,官也封了,宣布了,印也刻好了,他就是过不了“出纳”这一关,把印抓自己手里,磨磨叽叽,印刓敝,把那印的边角都在手里磨圆了,就是舍不得拿出去,那等印的人都要崩溃了。

 印刓敝:把那印的边角都在手里磨圆了,也舍不得给人。

夫三尺之限,空车不能登者,何哉?峻故也。

百仞之山,重载陟焉,何哉?陵迟故也。

陵迟犹陂池也,今世俗之陵迟久矣,虽有刑法,民能勿逾乎?

读这句话,我能想到的就是爱情,因为我现在的爱情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好像就是手牵着手,也是相隔千万里,为什么呢?因为彼此太固执了啊!没有给予对方攀登的机会,也不想让给予对方机会,两个人就是这样别着,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自我设限都是如此。三尺之限啊。

其实无论是三尺还是百仞,我们要想达到,或者被人达到,就必须从山脚开始留下让别人攀登的阶梯,不管别人是好意还是歹意,如果没有阶梯,那你就只能孤单着。

人心难测,你孤高傲绝,决了坏人的心思的同时,也绝了好人的靠近。

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能被你所用才是好人,不能被用的都是坏人。

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货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

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

位是什么呢?是权;权是什么?是管;管是什么?不同的人不同的见解。

有人当做责任,有人当做私利,而孔子当做理想实现的机会。

只有掌握更大的权,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这是孔子的信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