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啥?你居然不知道中国二汽(二)

 向上人物 2020-06-15

在上一次我们讲述了二汽建厂的坎坷历史,这次我们来继续讲一下二汽的后续发展。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在国际上的紧张局面日趋激烈,不仅苏联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了专家,我国大陆还面临着来自美国、台湾以及东南亚小国的威胁与挑衅。尽快生产出质量过硬、适应作战需求的国产军用越野车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自从1965年确定在十堰建厂后,第二汽车厂便已经在简易的临时厂房中开始了车型的开发与生产工作,1965年初,一机部在长春召开汽车工业技术政策和规划会议,决定将长春汽车研究所划归二汽领导,同时进口万国、道奇两个品牌的车型进行参考,并参照当时出产的解放牌卡车,进行二汽首款军用越野车的开发。

1967年4月1日,还未正式动工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在湖北十堰炉沟子进行了象征性的开工典礼,由于当时文化大革命已经到来,因此郧阳军区司令带领军队驻扎在筹建处,以防意外情况的发生,直到这次开工典礼后两年,二汽才真正开工建设。

由于得到了“以军为主、先军后民”的指示,二汽在1967年决定生产一款军用2.0吨级的越野车以及一款3.5吨级的卡车。车型确定了,二汽却拿不出像样的生产研发团队,面对人才极度匮乏的局面,在中央的号召下,一汽、南汽、北汽的优秀人才纷纷奔向湖北,支援二汽的车型研发工作。其中一汽抽调了三分之一的管理干部及主力技术工人,这些人几乎代表了当时我国汽车工业的最高水平,而由他们组成的团队也成为了第二汽车制造厂的骨干力量。

直到1969年,二汽才正式拉开了大规模生产建设的序幕,首批研发的车型为2.0吨级别的军用越野车,代号为20Y,原型车生产后,二汽又根据这款车型开发出了多款衍生车型,但后来由于战备升级,牵引重量提高,军队要求将这台车的吨级提升至2.5吨,这款名为20Y的车型便没有投入量产,二汽也转而进行研发这款名为25Y的新车。

在车型确定、生产团队完备后,新的问题再次摆在了二汽面前,由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非常薄弱,身处大山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材料更是极端匮乏,那个时期不要说大型生产设备了,就连厂房都是临时搭建的芦席棚,油毡做顶棚、芦席做隔断和房门,一间“厂房”就这样建成了,这种芦席棚不仅耐不住酷暑严寒,甚至连遮风挡雨都成问题。不仅如此,当时二汽工人们所使用的设备也仅限于榔头、锤子这些初级工具。依靠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技术支持、参照解放卡车的技术参数,二汽人愣是在几个月时间内拼凑出了一台2.5吨级别的25Y型军用越野车,此时该车造型与此前相比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台仅经过两轮试验便轻率定型的25Y军用越野车在实际使用中却出现了多达几百处问题,漏油、漏水、漏气、噪音大、半路熄火甚至驾驶室开裂等问题经常出现。当时的人们以“远看摇头摆尾,近看龇牙咧嘴,停下来漏油漏水”这样的顺口溜来调侃质量极差的25Y,这台车在民间也被戏称为“25歪”。此后,二汽生产的2.5吨级军用越野车被正式命名为EQ240,1970年10月1日,二汽将第一批拼凑起来的EQ240车型送到武汉参加建国21周年的纪念游行,此时生产这台车的二汽人对这台“东拼西凑”而成的车型稳定性也是心存忐忑,厂里甚至派出200多名各个工种的工人,携带修理工具在游行现场的主席台后蹲了几个小时,以便随时对出现问题的EQ240进行维修。直到EQ240顺利通过了主席台,二汽人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在今天看来并不光彩,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这是第二汽车制造厂建立初期艰难前行的真实写照。1971年6月10日,二汽第一条汽车总装配线竣工,拥有完整装配线的二汽人仿佛迎来了春天,7月1日,装配线完成调试并试车成功,从此二汽人结束了芦席棚手工制造汽车的历史。

此后为了改变EQ240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由陈祖涛带领的技术小组在装配线竣工后便开始了对EQ240车型的改造,经过几次攻关调试大会战、工程质量返修大会战的改进,二汽人在1年多的时间内集中解决了EQ240车型多达104项关键质量问题,涉及修改零件900多个。1967年到1975年,经过8年的研发、生产与改进,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一台军用越野车EQ240终于定型,并投入量产。与此同时,二汽向国务院申报将生产的产品品牌名称定为“东风”,并得到了国务院的批准。从那以后,二汽便与东风成为了绑定在一起的词汇。

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美逐渐走向邦交正常化,但前苏联这个曾经的老大哥却对我国边境虎视眈眈,在前苏联的支持下,越南频繁在中越边境进行挑衅,不断打死打伤我国边民及边防军人,并入侵我国国土。介于这种情况,我国于1978年底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此时刚刚成型的EQ240也随同前往,开赴前线接受最为严酷的检验。1978年12月,一台EQ240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不慎从山崖摔下,驾驶室严重变形,但即使是这样,这台“面目全非”的EQ240依然胜利完成了战斗突击和物资抢运的任务,二汽生产的EQ240军用越野车在这场战斗中无一台由于质量问题出现事故,在最艰苦的战争前线大放异彩。

从芦席棚造出第一台EQ240,到顺利完成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任务,第二汽车制造厂也实现了产能的飞跃。1978年,二汽总装线已经形成了每年5000台的生产能力,然而产能上去了,二汽的利润却下来了,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一直以来二汽生产的都是为军队服务的军用越野车、卡车,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体积大、造价高的家伙没有了用武之地,二汽也因此陷入了窘境。

就在此时,一台5吨级别民用车的出现打破了僵局。其实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之前,包括二汽在内的国内汽车界便预见到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因此早在1977年,一汽便将自己5吨级别的载货车CA10的技术无偿转让给了二汽,让二汽开发出一款民用载货车。

不仅是技术,一汽还抽调了一批当年开发CA10车型的骨干力量,帮助二汽研发这台民用载货车,由于这些技术人员拥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因此这台车的研发过程非常顺利。二汽买来当时世界上许多5吨载货样车进行分析比对,在技术、质量层面严格把关,经过5轮严格的试验,研发小组共计解决了大大小小近百项问题,这款名为EQ140的民用载货车也在高层的积极推动下迅速投入了量产。

这款EQ140民用载货车对于二汽的意义还远不止于此,1978年,二汽凭借这款车正式打响了扭亏为盈的攻坚战,仅1978年4月便生产EQ140车型420辆,到12月底更是超产3000多台,不仅没有将计划亏损变为现实,反而向国家上缴了131万元,在当时缔造了一个奇迹。

讲到这里便不得不提及当时国内的大环境,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政策刚刚实施的时期,“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发展方针被贯彻到了各行各业,放开手脚的中国人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人才,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二汽顺应中央“联合发展”的号召,与其他7家企业联合成立了“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有时也被直接称为“东风汽车公司”。

此外,二汽产能也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1985年5月,第30万台东风车型下线,当时二汽生产的汽车已占全国汽车保有量的八分之一,而就在两年后,二汽便迎来了第50万台车辆的下线,并成功实现了年产10万台汽车的目标,跻身世界中型卡车年产量最多的企业之列。

1992年9月1日,第二汽车制造厂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与此同时,新成立的东风汽车公司确立了以公司化管理体制步入市场经济的基本方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