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腮腺炎 淀粉酶升高 淀粉酶主要来自胰腺和腮腺。如何鉴别?目前临床上测得的血淀粉酶均为血总淀粉酶,它由两部分组成:唾液淀粉酶(S-淀粉酶)和胰淀粉酶(P-淀粉酶),前者主要由唾液腺生成,而后者主要在胰腺生成。其他器官和组织也含有少量淀粉酶,但因正常情况下含量极低,故对血清淀粉酶的影响很小。因此通过对血总淀粉酶、P-淀粉酶及S-淀粉酶的分别检测对两者相关疾患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其它比如消化性溃疡、肠梗阻、急性阑尾炎,这些疾病导致淀粉酶升高不会超过三倍。 血清脂肪酶主要来源于胰腺的分泌,腮腺不分泌,所以腮腺炎脂肪酶不高。 民间简易方:1、赤小豆打粉用蜂蜜调,外敷腮腺区域。腮腺炎不能吃酸的东西,会加重。2、耳尖放血。2克大黄凉开水浸泡,反复浸泡,喝浸出液。3、金银花10克/日,煮水喝。4、有头痛发热等用感冒清热颗粒+小柴胡颗粒。 张景明讲腮腺炎 腮腺炎主要表现在以耳垂为中心,发生了肿块,以耳垂为中心的向四周漫肿。漫肿就是这种肿的边界是不清晰的。这种肿块触摸时的感觉是比较软的,同时孩子会感觉比较重的疼痛感。这个病是一种病毒感染有好多的并发症中医叫变症,一旦出现变症,情况就比较危急,它可以引起西医所说的炎症,心肌的炎症,男孩子睾丸的炎症,女孩子卵巢的炎症。 我们把它叫做热毒,这热毒蕴结在少阳经脉。治疗原则:清热解毒 用药:银花6克 连翘5克 黄芩3克 黄连1.5克 牛蒡子6克 射干3克 升麻3克 柴胡5克 银花连翘常常协同作战,黄芩清肺经之热,黄连清胃经之热,肺经为主,我们选择牛蒡子、射干、升麻,这些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如何将它们引到少阳经呢,少阳症是半表半里症,这里用柴胡引经药,直达病所。 煎法:银花、连翘属轻清类的药,煎药前先泡半小时,开锅后小火再煎10-15分钟,五岁孩子量。 二、儿童哮喘 孩子动不动就感冒了,这是感冒吗?一定不是,是可怕的哮喘,往往是由过敏引起的,这是个免疫问题的疾病,而免疫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 它的症状是反复咳嗽,有些孩子咳的是白色的稀薄的痰,甚至里边有泡沫;流清鼻涕,鼻子发痒,孩子的鼻子发痒,他不会告诉大人的,他说不清楚,也许孩子喜欢用手擦鼻子,扣鼻子;还有一个情况,流眼泪;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症状--打喷嚏。这个孩子一打喷嚏就流鼻涕,一流鼻涕就会咳嗽。如果孩子是经常性的咳嗽,而且动不动就打喷嚏,动不动就流鼻涕,甚至有时候会流眼泪,是季节性的,这基本上可以确定过敏性哮喘。一定要引起重视。 治疗:西医:查过敏,激素治疗 其实过敏的过错不在过敏源,而在身体,过敏的根源在体质,激素用的久了会演变成阻塞性肺病,也就是肺气肿。 中医:肺(肺为气之主) : 益肺气,宣降 苏子6克 莱菔子3克 白芥子3克 葶苈子3克 桔梗6克 白前6克 前胡6克 肾(肾为气之根) : 补肾纳气 胡桃肉9克 脾(气血化生这源):健 脾 炒白术9克 病位在肺,肾和脾起的是协同性作用。以咳为主,我们就要宣降,宣是向上,降是向下。肺气主降,是以降为主的,降我们用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葶苈子,这四个子,中药里边有个“三子养清汤”,就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宣肺最好的一味药物叫桔梗,宣只用味就桔梗就好了。发作期我们轻易不要补肺气,缓解过来了再补肺气,还要用上止咳的药物,白前和前胡。补肾纳气用胡桃肉。脾为肺之母,咳久了会伤到脾,我们有炒白术健脾。这几味药适合疾病的发作期治疗。治疗期间只能服汤药。 调理: 1、体质:到大自然中去锻炼,如踢毽子、打球、游泳等。2、避免易过敏的食物 3、中药的善后调理,培土生金药方: 党参6克 茯苓9克 炒白术6克 炒山药10克 炒扁豆10克 熟地6克 枸杞子(红色的就可以了)6克 姜半夏6克 陈皮6克 黄芪10克 蝉衣6克 (泛水丸,五 岁流量,每次3克 每天二次) 孩子内有寒饮,外有寒邪,两寒相搏,用药时要用化饮或者化痰的药物,化痰的药物当选陈皮和半夏,半夏在这里一定要用姜半夏。益肺气,党参本身是健脾益气的,为了提升它的益肺气的作用,我们用了黄芪。帮助孩子尽快脱敏,要用蝉衣。 4、饮食:清淡不失营养,注意个别蛋白质的过敏;寒凉食物禁食;少吃甜食、巧克力、蜂蜜、洋快餐。 张景明:小儿反复发热,食积、便秘、流涎 治疗:消食化积,过去有个成药,叫七珍丹,这里的“七”,是指七岁以下的孩子。但这个东西太便宜,不好买。现在这孩子,吃点山楂丸就可以了,如果吃山楂丸后效果还不是特别好,加鸡内金两玫,放沙锅里烤干辗碎成面,用开水冲了配山楂丸吃,问题就解决了。 五岁左右孩子用量:鸡内金一枚,焙辗碎冲服,麦芽3克、谷芽3克、山楂片3片,炒一炒,别炒黑,炒黄。如果是成年人,鸡内金2枚,麦芽6克、谷芽6克、山楂6片,炒黄后泡水,或把麦谷山泡水,把鸡内金炒黄辗面内服,效果很好,甚至有很多小孩子儿便秘,就鸡内金两枚,焙干,辗面,冲服。按照聚象比类的方法,鸡内金可治便秘,小孩子大人都可以。消食以后,接着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这时用同仁堂的参苓白术散。如果孩子大便干结,排便困难,不要用其它药,先用鸡内金试试,消食以后,接着解决脾胃虚弱的问题,这时用参苓白术散,参苓白术散健脾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尤其是孩子的脾虚,按说明书用一段时间,一定会把孩子弱弱的脾胃打造成一个铁胃,钢胃,参苓白术散是散剂,一定要用温开水调后再吃,口感不好可放点红糖,但不能放白糖、冰糖,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子,相信这样做了是一定会有很好效果的。 三、囟门迟闭 崔玉涛:幼儿的前囟门平均于生后18个月闭合。仅个别孩子会于生后一岁时闭合,也有少数会于生后18-24个月闭合。家长最应该关注的是婴幼儿的头围。可用生长曲线(包括头围)连续监测。再有,囟门闭合早晚与缺钙没啥有关,应关注维生素D的摄入。 北京儿童医院 - 儿童保健中心 - 马扬 答复一个3岁前囟门还未闭合孩子的家长的提问: 您好,您家宝贝的情况我们也有见过,所有检查做完了也没事,可以继续观察。另外想问一下,您宝宝囟门骺板形成了吗?就是囟门那里只是一个凹进去一点的里面能摸到骨性物还是软的?如果里面是硬的话提示骺板已经形成,不需要担心。如果仍然是软的,可以尝试按预防量补充一段时间维生素D和钙质观察一下有没有变小的趋势。 您还可以做一下维生素D的检测,还有孩子除了囟门未闭,x型腿,是否有其他比较明显的佝偻病的体征,是否做过骨代谢检查和甲状旁腺功能的检查。如果这些也都没有问题,孩子体格智能发育正常,确实可以先观察。 宝宝有后囟门和前囟门,由于后囟门在宝宝出生时已经接近闭合,所以通常讲的都是前囟门的大小。 3个月的宝宝,前囟门对边的距离应该在2 cm x2cm左右。但是仅凭这一个数据不能完全说明问题,还需要看骨缝闭合的情况。 人的头骨由五块骨头组成,分别是两块额骨、两块顶骨和一块枕骨。成人的骨缝已经闭合了,所以摸起来像是一整块。但宝宝的骨缝还没有闭合,所以有可能出现相对的位移,骨缝变大,而前囟门这个位置的空间变小。 如果发现前囟门闭合过早,爸爸妈妈要带宝宝就医检查,结合骨缝的情况和头围发育,进行综合诊断。 4、囟门迟闭 囟陷:即囟门下陷如坑状。多因胎禀不足或久泻慢惊之后,气血虚弱,脏虚不能上荣所致,多属虚证。 囟填:即囟门凸起,可因温病火邪上攻或为风热、湿热等邪气所侵,多属实热证。 解颅:囟门迟闭,骨缝不合,属肾气不足或发育不良,常见于小儿佝偻病。 囟门迟闭,主要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但前囟门还未关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 囟门迟闭,有少数是脑积水或其它原因所致的颅内压增高引起,应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除了关心宝宝囟门闭合的时间外,还会了解宝宝囟门张力的大小。 在医学上,囟门张力大小相较囟门关闭早晚对诊断宝宝脑发育健康指导意义更大一些。 在夏季外出,要给宝宝戴好遮阳帽,防止热透过囟门引起中暑;在冬天外出应戴较厚的帽子,在保护囟门的同时又减少了热量的散失。 如果真的“囟门过大”,除了到医院看儿科外,还应到儿童医院看神经内科或外科,以便排除头颅疾病引起的“囟门过大”。 如果经神经科检查无头颅及其他疾患,经儿科医生检查有佝偻病的话,可按儿科 医生意见用维生素D制剂内服并注意常到户外活动,晒太阳。 迟闭与扩大 “迟闭” 指小儿至1岁半前由尚未闭合者,曾见过延迟至3岁时仍未闭合;“扩大”指按照上述标准,菱形的对边中点连线超过2厘米者。 1、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常引起钙、磷代谢异常及全身骨质改变,仅头颅的变化就很显著,骨质软化常发生于枕音和顶骨中央,以手指轻压该处时骨质稍向内陷,松手后立即弹回,有手压乒乓球的感觉,故称“乒乓头”。 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致使头颅呈方形,前囱过大或迟至2”3岁后方闭合,尚有出牙延迟。 2、呆小病亦称克汀病,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全身发育迟缓,除矮小外,头部颇具特征性,头大,前囟门大而闭合晚,出牙延迟,牙小而稀,面部至水肿样,鼻梁低,眼距宽,眼裂窄,眼险肿,唇厚,舌大且厚,流涎。 3、脑积水或称脑室积水可因先天性因素或后天的化脓性脑膜炎导致脑脊液据环通道中某处狭窄、闭塞而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引起,脑室较正常扩大,因而出现头颅 大,头颅不能竖支,前额向前突出,眼球向下转,眼上部巩膜外露部分增多,至 “太阳落山征”(或称落日眼),前囟门扩大膨隆,闭合延迟,颅缝分离,颅骨变薄,神经精神发育落后。 三、膨隆与紧张 正常时前卤平坦柔软,当出现颅内压增高时前囱呈现膨隆,即高出周边组织,扪之有紧张感。 1、化脓性脑膜炎(化脑)或病毒性脑炎(病脑)婴儿患化脑或病脑时,突出的表现即前囟门膨隆或紧张,此外尚有发热、呕吐、烦躁不安甚或惊厌,并有脑脊液检验异常。若在其病程中出现并发症——硬脑膜下腔积液,前囟门呈持续的膨隆与紧张感。 2、颅内出血婴儿常见一种迟发性维生素D缺乏症易导致颅内出血,同时硬脑膜下腔也可有积血,此时前囟门可膨隆并紧张,尚有短时间内出现贫血外貌及脑性尖叫。 四、凹陷即前囟门低于周边组织。 1、脱水即体内水分丢失很多,如频繁呕吐或腹泻,突出的表现为前囟门凹陷还伴有口千、尿少及眼窝凹陷。 2、营养不良婴儿由于喂养不当及各种疾病等因素导致营养不良,前囟门凹陷,并见全身皮下脂肪菲薄,外观两腮无肉,骨瘦如柴,机体活动能力均减退。 总之,前囟门各种形态变化不仅给婴儿家长一种提示,而且还会给诊查的医生提供诊断的条件与线索,故请家长多多关注婴儿前囟门的变化。 囟门迟闭:古代中医称为“解颅”。中医诊断学认为小儿囟门迟闭多属肾虚发育不良。解颅的发病原因,归纳起来不外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两类。 古代中医记载:解颅者,谓头缝开解,而颅不合也。是由禀气不足,先天肾元大亏。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然人无脑髓,犹树无根,不过千日,则成废人。其候多愁少喜,目白睛多,面白色。若成于病后者尤凶。 宜久服六味地黄丸,外用封囟法, 封囟法: 天南星不拘多少,以姜汁炒枯,研细末,醋调涂于绢帛上,烘热贴囟上,以合为度。 不缺钙如果再吃钙片,会使头围不长,脑的发育也受到限制。实际上囟门闭合不等于头围增长停止,头围增长要到13~15岁时才停止。头围的测量方法: 测量头围用一条软尺(弹性要小),前面经过眉间,后面经过枕骨粗隆最高处(后脑勺最突出的一点)绕头一周所得的数据即是头围大小。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注意尺不要打折,长发者应先将头发在软尺经过处向上下分开。 头围的意义: 头围大小与脑发育有关,因胎儿脑的发育在全身处于领先地位,故出生时头相对地大。正常小儿出生时平均头围为34厘米,出生后头部发育迅速,前半年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一岁时比出生时增加12厘米,达48厘米。 正常情况下,未闭合的囟门外观平坦,稍微内陷。囟门的发育变化是宝宝颅骨发育过程中的阶段性表现,同时可以反映大脑的发育状况。 1、囟门鼓起 前囟门原本是平的,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尤其是在宝宝哭闹时,并且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甚至出现抽风,说明宝宝的颅内压力增高。 通常,颅内压力增高是由于颅内感染所引起,宝宝可能是患了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 如果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可能是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 长时间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 不过,在停用维生素A及四环素后,前囟门还会变得逐渐平坦。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 2、囟门凹陷 营养不良、消瘦的宝宝,他们的前囟门也经常表现出凹陷现象。 囟门凹陷下去,最多见于宝宝的身体内缺水,如腹泻后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前囟门由此凹陷下去。这种情况下,需要马上为宝宝补充液体。 3、囟门早闭 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由于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够耐100℃加热10min的热稳定特性,耐较宽范围pH值和肠道微生物的作用。商业大豆制品如大豆浓缩蛋白、大豆分离蛋白、大豆组织蛋白,甚至大豆儿童食品中的,鲍曼-贝克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很难达到100%的失活。因此,大豆蛋白制品用于婴儿食品时严格控制其含量。 |
|
来自: fulhfulh100 > 《儿科妇科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