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yzhkl 2020-06-15

关于贾母与王夫人的讨论,一直以来,普遍读者都是站在贾母这一边,大赞贾母之慈祥和蔼,对宝黛爱情支持,同时对王夫人的冷血无情、佛口蛇心,以及促“金玉”,阻“木石”之态度表示厌恶,但一旦这般考量,必然会失去客观角度,陷入仅凭自身好恶来评判人物形象的低端境界,其实抛开成见,贾母与王夫人身上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也都有人性之劣根。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贾母:感性且糊涂

目前诸多读者对贾母的印象都是极好的,如王雪香曾在《红楼梦总评》中这般评价贾母:福、寿、才、德四字,人生最难完全,独贾母一人四字皆全。此论足可代表目前多数读者对贾母的印象,而事实上,读者喜欢贾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贾母一直是“木石姻缘”的坚定后盾,读者深知宝黛两人情深意切,两小无猜,乃是天赐姻缘,故格外希望两人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岂料这段爱情命运多舛,贾母却始终一手撑起两个玉儿的姻缘,读者能不喜欢吗?

贾母慈祥,而且和蔼,但不得不说这位老太太好得太过了,有个词叫做“过犹不及”,即没有达到和超过都是一样的,并未能达到“刚刚好”的绝美境界。贾母是个感性之人,这一点在对儿孙的态度上格外明显,但可惜“成也感性,败也感性”,贾母的感性收获了读者的喜爱,却将贾府推向了深渊。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贾母的感性思维完全影响了贾府最基本的儿孙教育,我们来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由于忠顺王府前来索要琪官、金钏跳井自尽,贾环在一旁诽谤宝玉,贾政大怒,当即命人将贾宝玉按住就是一顿毒打,宝玉为此险些丧命,后贾母赶来才将贾政镇住,但贾母的言行却存在很大问题,且看原文:

正没开交处,忽听丫环来说:“老太太来了!”一句话未了,只听窗外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其不干净了......你原来是和我说话!我倒有话吩咐,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却教我和谁说去。”——第三十三回

贾母上来并未问明事情缘由,当即将所有脾气发泄在贾政身上,并以孝道为道德制高点压制贾政,让其有话没法说,这本身就很难说明问题了——贾母眼中只有喜欢、不喜欢,而没有对与错!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贾宝玉虽然被打,但他的的确确做错了事情,身为贵族公子,却与优伶交好,同时调戏金钏,有“淫辱母婢”的嫌疑,放在古代的背景下,这顿打挨得一点都不冤枉。可这些贾母在乎吗?她老人家并不在乎,她想的是宝玉是我最喜欢的孙子,谁都不能打他,谁要是敢打他,就是和我过不去,由此可见,贾母的宠爱已然成了溺爱、偏爱、姑息、纵容,在这样的情况下,恐怕贾宝玉将荣国府闹翻天,贾母也会说一句“干得好”!

有读者认为,贾母当时是被气急了,所以无视了贾宝玉的过错,直接问责贾政,其后她老人家冷静下来,必定是会教育贾宝玉的,但事实根本不是如此,贾母不仅没有教育贾宝玉,反而进一步站在贾宝玉这边压制贾政,且看第三十六回所记:

贾母自王夫人处回来,见宝玉一日好似一日,心中自是欢喜,因怕将来贾政叫他,遂命人将贾政的亲随小厮头儿唤来,吩咐他:“以后倘有会人待客诸样的事,你老爷要叫宝玉,你不用上来传话,就回他说我说了:一则打重了,得着实将养几个月才走得;二则他的星宿不利,祭了星,不见外人,过了八月才许出二门呢。”——第三十六回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这些种种都说明,贾母根本没有意识到贾宝玉的错误,她完全是凭感性办事,甚至专门帮助贾宝玉远离贾政,贾宝玉由此不学无术,整日在大观园内甘心为诸丫头充役,竟也得十分消闲日月。以点带面,贾宝玉最终成了个“富贵闲人”,贾母的溺爱占了大部分的原因。

同时,贾母单凭感性好恶来做事,也对贾府内部的团结产生了影响,贾母溺爱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忽视迎春、惜春、贾环等孩子,重视贾政二房,忽视贾赦大房,这些种种作为已然为贾府内部矛盾埋下了“雷”,好好一个荣国府,一家子人背地里明争暗斗,你看我笑话,我给你使绊子,“家和”都成了问题,何来“万事兴”!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王夫人:理性而冷血

大家对王夫人的偏见,远胜过书中任何人物,很多读者甚至为王夫人冠以“佛口蛇心”的骂名,但这种说法是有失偏颇的,至少不能称得上客观公正的评价。

王夫人的确冷血,贾宝玉调戏金钏,源头在儿子宝玉身上,她却不好好矫正贾宝玉的思想,反而抬手给了金钏一个嘴巴子,还将其撵了出去,金钏最终不甘屈辱,选择跳井自尽,以证清白,此为王夫人第一大罪状;对于晴雯,明明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女子,王夫人却听信谗言,未有任何证据,仅凭心中偏见猜测,便认定晴雯这样美丽的女子必定是个“狐狸精”,为此不顾晴雯重病在床,硬是命人将晴雯抬了出来,撵出怡红院,晴雯身心受瘁,最终在破屋中溘然长逝,此王夫人第二大罪状也!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但王夫人这些举动,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吗?恐怕不是,大家应该也都发现了,王夫人所有的冷血之举,源头都在一个人身上——贾宝玉!撵走金钏,是因为金钏与宝玉言行轻薄,似有勾引之意,贾宝玉若因此不学无术,沉溺与女儿脂粉中,如何能成才?故才有王夫人辣手摧花之举动;撵走晴雯,也并非完全空穴来风,晴雯为人嚣张跋扈,在大观园中得罪了一票人,乃是“墙倒众人推”的产物,即便没有王善保家的进谗言,也会有其他婆子诽谤晴雯,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王夫人看晴雯为人嚣张、风评极差,怕宝玉会被其带坏,故将其撵走,这个逻辑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王夫人撵金钏、逐晴雯的性质,类似于“孟母三迁”,只是王夫人的手段更为雷厉风行、波及他人,但两者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想让孩子被带坏了。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摒弃对王夫人的偏见,再来看这个女人,就会发现王夫人身上的闪光点,目前众多读者喜欢站在上帝视角俯瞰书中人物,觉得自己最聪明,觉得王夫人愚蠢、糊涂、伪善、虚伪,但其实并非如此,至少笔者看来,王夫人其实是个很理性且精明的女人,甚至有些狡猾,她可一点儿都不笨。

在之前的文章中笔者就曾提到过,林黛玉初进贾府,王夫人便说“这些姊妹们都不敢沾染宝玉”,意欲让林黛玉远离贾宝玉,很多论者深受“金玉良缘”、“木石姻缘”的毒害,想当然地认为王夫人打一开始就不喜欢林黛玉,不想促成宝黛爱情,所以故意让黛玉远离宝玉,此乃天大的谬论!

黛玉初进贾府,板凳尚未坐热乎,王夫人如何就不喜欢黛玉,而且黛玉性情尚未展露,王夫人如何就判定黛玉不是自己的“菜”,最关键的,王夫人又不是神仙,她怎么能预测到后来有“木石姻缘”、“金玉良缘”之争?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这个情节的正确解读是:王夫人深知贾宝玉性情,喜欢跟女孩子厮混,所以故意说“姊妹中无人敢沾染宝玉”,以此让黛玉远离宝玉,以便宝玉忘却“姐姐妹妹”,立足经济之道,好好学习,所以王夫人从头至尾并无半点针对林黛玉的意思,都是为了儿子贾宝玉的学习环境,王夫人之苦心思、大心机、小精明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撵晴雯一事,晴雯乃贾母心怡丫环,王夫人先斩后奏,实在不恰当,可随后王夫人向贾母禀告时,却撒了一个谎,她称晴雯得了“女儿痨”,所以将其撵走,此举何等精明狡猾,颇有王熙凤之意味。“女儿痨”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贾母即便舍不得晴雯,但为了贾宝玉的安全,也会同意将晴雯撵走,由此王夫人便无半点过错,谁还敢说这个女人是个糊涂、愚蠢之妇?

红楼趣谈:贾母与王夫人的区别:一个感性糊涂,一个理性冷血

更为关键的是,王夫人的理性也用在了督促贾宝玉的学习上,比如第七十回,贾政即将归家,贾宝玉急忙临帖、学习,恶补功课,王夫人在旁见了不禁埋怨:“临阵磨枪也中用?有这会子着急的,天天写写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王夫人此言,应为天下学子一警醒,目今多少大学生,平日不学习,等到期末考最后一周,突击恶补,只为考试,这能真正学到知识吗?

试想一下,若是无贾母的溺爱,王夫人、贾政必然能正常实施对贾宝玉的教育,宝玉或许能立足功名,努力读书,考中科举也未可知。宁荣二公曾将贾宝玉当做贾家振兴的希望,可这个希望却被贾母一手毁掉,由此观之,对于读者而言,贾母功大于过,但对于贾家兴亡来说,贾母无疑是一大罪人。

此网页由易有料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