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年人生的三期规划

 杨华图书馆350 2020-06-15

     作者陈云昌简介  江苏省启东市人。1942年7月21日出生。1968年2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全军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械工程学院图书馆馆长,1994年6月评为研究馆员。曾任全军院校协作中心图书情报专业组长联席会副召集人兼秘书长,1997年5月起,兼任全军军事训练信息网基础工程专家组成员。2002年2月退休,文职2级、技术4级。2009年安置上海市浦东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罗山干休所,寓居上海市浦东新区博山东路553弄46号102室。



 



老年人生的三期规划


陈云




任何人都要经历青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人生优势,这是很久以来人们经久不衰的话题,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已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传世。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关于“人生哲理”、“人生智慧”、“人生感悟”、“老年智慧”等等主题的内容可谓连篇累牍,配合着“心灵鸡汤”、“佛说禅意”,更使人目不暇接而有处在云里雾里的感觉。

时光流逝,斗转星移。本人退休已经有15个年头了,应该说老年人生已经亲身经历了大约一半的时间,经过了老年病“突发事件”的生死时刻的考验,因此,有了一些几乎是用生命换来的对于老年人生的不同时期应当如何珍惜、如何享受老年人生的若干切身体会。



老年人生本来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过程,是无所谓分期的,对于不同的个体,实际情况又是千差万别的。

但是,无论如何却都事实上存在着老年人生的分期问题,老年人如果由于缺乏老年人生分期的认识,不能正确把握老年人生各期的特点和规律,就会产生许多的负面影响:或者是一直纠结于社会地位的失落感,不能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或者是不遵从自然规律,盲目追求长寿健康、返老还童的目标;或者是畏惧衰老、恐惧死亡……凡此种种,都十分严重地影响老年人生的生活质量,有鉴于此,认识老年人生的分期就成了十分有意义的现实问题。

我把老年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一曰“退适期”;二曰“休养期”;三曰“终老期”。“退适期”是指因退休引起的心理调整期;“休养期”是指老年人生的主要形态——养老阶段;“终老期”,是从老年失能到死亡的过程。

我们认识老年人生的分期,正确地把握各分期的特点和规律,目的在于更好地规划老年人生,尽可能缩短“退适期”,高质量地延长“休养期”,潇洒从容地面对“终老期”。



退休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社会角色的根本变化,一旦退休,就是退出主流社会,回归家庭,最后回归自然,社会角色由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变为社会发展成果的享受者;社会地位由社会舞台的表演者变为一旁观赏者; 生活内容由勤奋工作、奉献事业变为休闲为业、简单自由;这是退出人生大舞台的“下台”、“卸妆”。这是社会的新陈代谢,这是社会的更新演进,这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必然对每个人的生理、心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必然有一个转变适应的过程。

有的退休者离开一辈子奉献的事业,有一种“壮志未酬”的心结,总是牵肠挂肚,不忍离舍,往往退而不休。说好听的这是忠诚于“事业”,说白了是迷恋于“余权”,不肯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有的退休者总有许多“一代不如一代”式的感慨,时常发表些愤世妒俗的言论,成为“老愤青”;有的退休者奔忙于“老年人生黄金期”的著书立说、评点时政、旅游摄影、吟诗作对、黄昏恋情等等人生新活法。

“退适期”的正确目标是,适应退休带来的深刻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尊重自然规律,服从社会安排,做到心理状态、实际行动、生活方式上自觉地、积极主动地退出主流社会,全面适应回归到家庭的简单生活,潇洒从容地尽快进入退休生活,而进入老年休养期。

为了确保“退适期”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克服各种心理误区的影响,必须坚持以下“三不”原则:一是不做决定;二是不负责任;三是不设目标。

所谓“不做决定”。对于社会问题、学术问题、子女教育、家庭生活等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千万不要发表决定性的意见,一概不摆老资格,不搞“垂帘听政”,这是退休人员的适应社会地位转变所必需做到的心理状态原则。

所谓“不负责任”。一律不再担任任何社会职务,包括各种名誉性、荣誉性、顾问性的职务,实现“裸退”,一概不代替别人、代替原单位去负责任,其中包括不代替子女抚育下一代的责任,不做全责的“老带孙”,只有当社会或者子女有需要的时候,做力所能及的“帮助”,这是退休人员适应社会角色转换必须遵守的实际行动原则。

所谓“不设目标”。要努力适应社会提供的环境条件,随遇而安,对于生活、健康、社交等各方面都不要自设目标,更不能自找麻烦、自找不痛快、自找不自在。这是退休人员能够尽快适应简单化、慢节奏的退休生活必须做到的生活方式原则。

我认为,这个“三不原则”可以成为“医治”因为退休带来的社会地位转变而发生的心理误区的“灵丹妙药”,也是普遍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老年人是否完成退适期目标的监测标准,因此,它就成了完成退适期目标、实现向“休养期”顺利过度的“必由之路”。



老年休养期的首要任务是“休养”,必须把健康放在休养生活的第一位,尽可能地争取延续健康,缩短病程,避免伤残,是休养期的中心任务。努力追求充实而有意义的晚年生活,根据需求和自身条件,量力而行地参与社区活动,并且做自己有兴趣的事。要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淡泊名利,视地位、金钱为身外之物;豁达宽容,不记荣辱和恩怨,做到淡看烟云,心静如水;注重学习,养智、养德、养心,不落伍但不跟风,不讨人嫌。从而形成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过简单化慢生活,给生命增加时间,给寿命提升质量,优雅地度过休养期。

要使老年人过上优雅的简单化慢生活,老年人必须无限敬畏人生的衰老过程,无须刻意采取所谓“极简主义”的种种方法,只要争取做个“三有”老人就行了。“三有”者:一曰“有伴”;二曰“有度”;三曰“有趣”。

所谓“有伴”。对于“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老伴,要视为珍宝;对老同事、老同学、老朋友以及新朋友,要常怀感念之情;对儿女的孝顺,要常抱亲情爱心;对社会和他人提供的老年生活条件和服务,要满怀感恩之心;要尊重现代科技进步提供的种种条件,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从而,为安度晚年构成和谐融洽的环境条件,要有独立和尊严,要耐得住寂寞,既不做愤世妒俗的“易怒族”,也不做自我封闭的“孤老族”,让幸福感常伴老年生活的始终。

所谓“有度”。遵从人生健康四大基石,做到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生活有节制,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确定各方面的限度。不盲目攀比,不要求过高,知足常乐,通情达理,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善良宽容,要有长者风度。

所谓“有趣”。一是有情趣,要有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注重学习,增长智慧,涵养德性,陶冶情操,增加情趣。二是有风趣,在人生的任何突发事件下,能冷静面对,正确处理,保持乐观心态。三是不沉湎于既往,从容大度,拿得起放得下,有肚量能担当,不倚老卖老,不絮絮叨叨,要慈祥和蔼,有一点长者风范,做一个优雅脱俗的不讨人嫌的智慧老人。

我们要善待每一天,珍惜每一天,过好每一天,把每一天都当成一辈子过,过简单化慢生活。不用花时间去忧愁、去焦虑、去叹息、去抱怨,而是抓紧时间,享受生命、享受健康、享受快乐、享受幸福。从而给生命增加时间,给寿命提升质量。



生老病死,是无论尊卑贵贱的任何人必须经历的人生阶段,这也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如何应对终老期的疾病、如何面对死亡、如何结束生与死的过渡,是人人必须经受的最后的人生考验,结束这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自然和宇宙之中。这是人人必须经受的最后人生考验,但毕竟没有直接的实践经验可以佐证,因此,只能是属于想象中的概念性的“老年梦”范围。我的想象是,应该努力实现“三无”,优雅从容地结束终老期。所谓“三无”:一为 “无畏”,二为“无欲”,三为“无悔”

实现“无畏”。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病和死的时机往往是不可预见或者说是有不确定性的,所以往往让人有焦虑、恐惧的感觉。实际上这是无谓而无用的。人到老年应该淡看人生,对于生老病死,保持乐观态度。英国人罗素曾说:“什么是死亡?死亡就是汇入大海。大海接纳了江河,也结束了江河。”有些老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在对死亡的恐惧中吓死的。罗素说:“克服这种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使他的兴趣渐渐广泛而博大起来,自我之墙一点一点地倒塌,直到他的生命慢慢融进无限的宇宙之中。”结束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生生死死循环不息的无限之中,还有何惧哉。

实现“无欲”。人们常说:“好死不如赖话。”总希望无限延长寿命,总不情愿放弃救治的希望。面对死亡,应当保持尊严,从容优雅地走向人生的终点,实际上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过度的医疗、无为的抢救,往往是对社会资源、医疗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必为身后事留遗言、遗嘱,不要操心葬仪和墓地等等与己无关的事,或许这是对社会、对亲人的最后的奉献。

实现“无悔”。濒临终老之人往往挂怀生前身后之事,表现为或惆怅或依恋。临终之际不断反复追忆生平幸福、高兴、成功的事,感到此生无憾无悔,让爱像阳光雨露充满最后的时刻,犹如在安魂曲中让心灵得到彻底的抚慰,一切如烟云飘渺,无怨、无憾、无悔、无愧、无求,安宁平静地老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好!我们是姜太公的京巴爱犬闹闹(左)和淘淘(右)。主人说,老年人生的三期规划这份材料,“太现实了,太精辟了”!这是一篇很值得老年人一读的好文章。可以说,作者陈云昌几乎是用生命写出来的对于老年人生的不同时期应当如何珍惜、如何享受老年人生的若干切身体会,从而给生命增加时间,给寿命提升质量。是的,文章为我们阐述了老年人生哲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大于向社会和他人的索取。希望老年朋友研读,把握好人生,始终向前看,高兴过好每一天。一切如烟云飘渺,无怨、无憾、无悔、无愧、无求,安宁平静地老去。人生感悟,感悟人生。




(本文作者写于2017年,杨华图书馆收藏,

供您研读、品味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