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个人心里都住过一个彼得潘

 梦影红楼 2020-06-15

《彼得潘》原本为舞台剧,1904年于伦敦演出。作者苏格兰小说家及剧作家詹姆斯·马修·巴里将剧本改写成小说于1911年首次出版,原名《彼得潘与温迪》(Peter Pan and Wendy

小说讲述一个会飞的淘气小男孩彼得潘和他在永无岛的冒险故事,同他相伴的还有温迪·达林(Wendy Darling)及她的两个弟弟、精灵仙子婷科·贝尔(Tinker Bell,或译小仙子)、迷失少年们(Lost Boys)。以虎克船长(Captain Hook)为首的一群海盗是他们最大的威胁。

达林先生家里的三个小孩,经受不住由空中飞来的神秘野孩子彼得潘的诱惑,很快也学会了飞行,趁父母不在,连夜飞出窗去,飞向奇异的永无岛,经常出现在儿童梦中和幻想中的一切,这里应有尽有。有与猛兽搏斗的打猎,有红人与海盗之间或孩子们与海盗之间的真正的战争。孩子们脱离了成人,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彼得潘的率领下,自己处理一切事务,尽情玩耍,也经历了各种危险。可是后来,这些离家出走的孩子——尤其是其中的大姐姐温迪,开始想妈妈了,在她的动员下,孩子们告别了给他们带来过无限欢乐的永无岛,飞回了家中。后来他们都长成了大人。只有彼得潘永不长大,也永不回家,他老在外面飞来飞去,把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带离家庭,让他们到永无岛上去享受自由自在的童年欢乐。

作品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只要孩子们是欢乐的、天真的、无忧无虑的,他们就可以飞向永无岛去。”

温迪在故事中,扮演着一种象征“女性”、“妈妈”的角色。故事开头时,彼得潘也是因为温迪会说故事,才邀请她到永无岛。

故事中,温迪渐渐地喜欢上彼得潘,但不解风情的彼得潘却做出了十分厌恶的反应。彼得潘其实是惧怕着任何会让他成为“大人”的事物,因此做出这样的举动。就在温迪拒绝留下,准备要回去时,她和彼得潘说了一句:“对不起,我必须要长大!”

作者这样的安排,其实也透露了一种现实——没有人是可以固执地不长大的。喜欢他的温迪最终也舍弃了对他的喜爱而选择长大,留给他的一吻,或许可以用来弥补未来若彼得潘眷恋起这样的温暖而感到后悔时,能够有的一丝慰藉。

《彼得潘》里另一个出众的角色是小仙子,昵称小叮铃,小叮铃最显眼的外貌特征是她身上围绕着闪亮亮的仙子光粉,这种光粉能令孩子们在空中飞翔。她的语言是精灵语,只有彼得潘能听懂。但是若世界上多了一个不相信仙子的孩子时,便会有一位小仙子因此而死亡。

看过故事的读者对小叮铃的第一观感大多是:醋坛子。长期在彼得潘身边的她,突然多了一位“第三者”(温迪),因此为了“独占”彼得潘,她差点把温迪害死。如果只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叮铃这角色实在不讨喜。但如果从她为了彼得潘,甘愿喝下毒药的牺牲精神来看,她的形象又完全“洗白”了。

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

唐太宗听说房玄龄惧内,很为其抱不平,故意赐给他美姬,想杀杀他老婆的威风。房玄龄当然是不敢要的,唐太宗就让皇后劝说房玄龄的妻子,也是碰了一鼻子的灰。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马赐房夫人一坛“毒酒”说:“若同意你丈夫纳我所送的美女便罢,若不同意,那就饮此毒酒,此事绝无商量! ”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只得收回成命。当然那坛子装的是食醋,根本无毒。

《隋唐嘉话》:梁公(房玄龄)夫人至妒,太宗将赐公美人,屡辞不受。帝乃令皇后召夫人,告以媵妾之流,今有常制,且司空年暮,帝欲有所优诏之意。夫人执心不回。帝乃令谓之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曰:妾宁妒而死。乃遣酌卮酒与之,曰:若然,可饮此鸩。一举便尽,无所留难。帝曰:我尚畏见,何况于玄龄!

只知道这个的人,通常把房夫人的“吃醋”当成笑话津津乐道。然而,却不知道《隋唐嘉话》记载的这个“吃醋”故事还有一句深刻的下文——“人谓房公怕妇,抑孰知,感剔目之情也。”

什么是“剔目之情”?

在房玄龄年轻尚未发迹时,一次得了重病,眼看快不行了。他伤心地对老婆卢氏说:“我病得太重,可能会死掉。你还年轻,不宜守寡,再嫁之后,你好好服侍你以后的丈夫。”卢氏放声大哭,进入后面的帷帐中。一会儿,卢氏出来,满脸鲜血,手中托盘,盘中一目。原来,卢氏自剜一目,示意玄龄,表明自己终身决不改嫁。房玄龄病愈后,终其一生对卢氏礼敬有加。

《朝野佥载》:“唐左仆射房玄龄少时,卢夫人质性端雅,姿神令淑,抗节高厉,贞操逸群。龄当病甚,乃嘱之曰:“吾多不救,卿年少,不可守志,善事后人。”卢夫人泣曰:“妇人无再见,岂宜如此!”遂入帐中,剜一目睛以示龄。”

因此,房玄龄的所谓“怕老婆”的真实原因,正是出于对老婆的感恩。而房夫人的所谓吃醋,也并非妒忌,而是爱之切也。

转而再看,温迪与小叮铃对彼得潘的感情轻重有别。温迪较为现实,只是将一吻留给彼得潘。在温迪心中,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如果彼得不愿意,她不会勉强,可是她同时亦不会勉强自己继续等待得不到的爱情。

小叮铃则用行动去表示自己对彼得潘的感情。小叮铃与温迪一样,希望独占彼得,对温迪极度排斥,然而她心知彼得潘心中没有爱情,只想永远做一个孩子,故她从无对彼得潘有任何奢望,只是默默付出,在最后为了救彼得潘,甚至自己喝下毒药。在此比较下,小叮铃与温迪爱情的层次高下立见。

小叮铃最后冒着生命危险替彼得潘喝下了毒药,这需要多么喜爱彼得潘才能勇敢到舍去自己的生命而去拯救心爱的人呢?但是多年后,当彼得潘又见到温迪,温迪询问小叮铃的近况时,彼得潘竟回答说他不知道,他居然遗忘了小叮铃!而且又说:“因为她们实在太多了,而且生命也都很短暂,我记不起来!”

就是因为彼得潘的不想长大,迫使他没有办法具有成人般的体贴与成熟,这或许就是作者想要借着小叮铃,衬托出彼得潘因幼稚而出现的自私与残忍。

虎克船长在故事中,明显的代表着“邪恶的一方”,他的形象十分鲜明,就像标准的坏人,有着满脸浓密的大胡子、用铁钩代替那一只被鳄鱼吃掉的手。因为手被鳄鱼吃掉,因此十分惧怕那只咬掉他手的鳄鱼。那只鳄鱼因为曾经吞下一个闹钟,所以肚子里总是会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因此虎克船长每次听到鳄鱼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时,就会濒临崩溃。所以当彼得潘和虎克船长对决时,彼得潘就利用虎克船长怕鳄鱼这点,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而击退了虎克船长,而虎克船长最后也被鳄鱼吃掉了。整篇彼得潘的故事,其实是充满着童趣与诙谐的,虎克船长不可能打不过彼得潘,但却败在一个可笑的理由之下,从此可见,孩童与成人的斗争,往往赢在出其不意。

虎克船长小时侯有优秀的教育环境,到后来因“长大”受到现实社会的“迷惑”而踏上海盗之路。但雄霸一方的虎克船长为何执意对彼特潘有着极大恨意?

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羡慕彼得潘身上所有、自己已失去的珍贵事物——青春、童心。证据是他害怕鳄鱼的“滴答”声,而时钟的声音也刚好是这种声音,反映他害怕时间流逝而愈来愈老,权力等东西也会离他而去。

当代表成人的虎克船长想以世故与复杂摧毁代表孩子的彼得潘时,最终会以可笑的方式落败。证明孩童的纯真与无忧,是没有什么可以击溃的。

由于《彼得潘》如此深入人心,以至于出现了“彼得潘症候群”这样的概念。彼得潘症候群是一种人格的心理障碍,这类患者跟彼得潘的个性特征十分类近,因此成为了这种疾病的非正统的词汇。而这个名词的出自1893年丹凯利出版的书籍:《彼得潘症候群:不曾长大的男人》,弗洛伊德心理学应用研究所对于彼得潘症候群有以下的描述:

“彼得潘症候群的患者多受社会(对于孩子的评价)家庭教育(压力、教育方式)影响,造成患者对生活及自身的怀疑,并走进了死胡同,因此产生不愿长大的心理。”

彼得潘所拥有的条件,让人十分羡慕:他居住在可以永远不用长大的永无岛,欣赏美丽的风景;与成千上万美丽的小仙子自由自在地玩耍;又有一群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兄弟。反观现代社会,每一个人都负载着现实社会压力,但是借着阅读,想象自己如彼得潘般无忧无虑的在天际翱翔,毫无顾忌地和兄弟们聊天,顺着自己的意思做一个伟大的探险家,其实,

,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渐渐丢失了梦想,渐渐地忘记相信仙子,因此仙子殒落了,我们不会飞了,曾经有过的梦想也淡忘了,然而我们都曾经有一个彼得潘,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驻扎在我们心中。

文章的开头提到:“所有的孩子都会长大,除了一个人。”这句话同时造就了此故事的不可能性,所有的孩子都需要长大,无论他们愿意与否。彼得潘原本也是个平凡的小孩,有一天他父母和说他将来总会长大,不想长大的彼得潘便逃家,逃到了肯辛顿公园中和仙子住在一起,之后去了永无岛。当他有一次飞回家时,发现窗户深锁,而那张原本属于他的床上,出现了另一个小孩。此时,彼得潘第一次尝到不想长大的代价——失去他本来所深爱的家人!

因此他被具有母性的温迪吸引。温迪虽然是小孩子,但她具有母性的温暖、善良与照顾他人的能力,这让彼得潘重温了在妈妈怀里受到保护的感觉,因此他千方百计地想要温迪留下来,但是温迪不愿意,因此当温迪离开长大了之后,彼得潘会不断带走温迪的后代,他正默默地从温迪后代中寻找温迪的影子。这或许就是不想长大所要付出的代价,他无法永远拥有那种属于成年人才能付出的温暖。

To grow or not to grow, that is the question.

长大与否,真是头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