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鶂退飞过宋都

 梦影红楼 2020-06-15

“六鶂退飞过宋都”,见于《谷梁传·僖公十六年》,《左传·僖公十六年》作“六鹢退飞过宋都”。后之注疏,用了一个“鹢”“本或作鶂”的含糊解释。就是说,汉代以后的学者摸不实在鹢鸟到底是否是鶂鸟,只能说根据《谷梁传》与《左传》上同一句话里一个字之差,揣测差不多是同一的意思。   

鹢,古文献上说是一种水鸟,善高飞。所以如果学者卫聚贤先生直接把鹢鸟理解为蜂鸟,是有问题的,诚如苕之华的观点。 因为蜂鸟并不是水鸟,虽然有部分品种的蜂鸟高飞。   

但是,如果卫聚贤先生不认为鹢鸟即鶂鸟,那就需要另外考虑了。存在这样的可能,《左传》上的鹢是鶂的误抄,《谷梁传》上的鶂就是鶂,不是鹢。如果单纯用文字结构去理解鶂字,是很值得玩味的。粗浅地分析,鶂字就是“儿+鸟”,一种婴儿状鸟,鸟之小型者,类似的汉字表述里,如芋儿(芋之小者),鲵(娃娃鱼)。从这个角度理解,鶂比鹢所透露的信息多。至于鹢,大约早已绝灭,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的形态,只知道文献里解释的水鸟,善高飞。   

更有趣的是:“六鶂退飞过宋都”,苕之华质疑到:“区区六只小蜂鸟,飞过宋国之都城的上空”?我到觉得,《谷梁传》不过用了一种比喻,无非用六只鸟代表数目不定的几只鸟而已。就像杨升庵讥笑杜牧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样,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带过不提。要想远点,不过是在宋都发现有六只鶂栖息在某处树上,而宋都平时见不到此鸟,实乃高飞而来,灾异也。   

要琢磨的是,鶂退飞,过宋都。宋都,就是现在河南商丘。过宋都,故鶂飞得颇不低,大概指的是高飞过宋都。退飞,最值得思索,因为目前知道所有种类里只有蜂鸟靠高频振动翅膀来退着飞(甚至停留在空中不动),其原因在空气浮力对这种近于飞行昆虫的鸟的作用,其他大身材鸟类之所以不具备这种能力,其原盖出于此。   

卫聚贤因此确定鶂为蜂鸟,然后外延到,蜂鸟仅仅美洲所有,故美洲与中国通(暗示蜂鸟被殷商人航海捎回)。这种说法比较牵强,因为未必中国在古代就没有蜂鸟生存过?需要考古证明。苕之华也认为蜂鸟是美洲所产。当然,他认为卫聚贤牵强附会。   查古狗“蜂鸟”条,就会知道,在阿拉斯加也生活有蜂鸟,现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也生活有蜂鸟,说不清楚到底春秋以前是否有蜂鸟生活过,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既然阿拉斯加有,俄罗斯有,蜂鸟完全可以高飞到殷商大地。   

事实上,民国出版的《蜀宦丛谈》里“幺凤”条,就指出,四川金川一带山洞里生长有形如黄豆粒大的鸟,比峨眉山生长的桐花凤还要小,此鸟的花色鲜艳,当地人大量捕杀,直到清道光以后才最后消失。   

我的外祖父博洽多识, 曾对我说过, 钗头凤是一种微型鸟, 因羽色鲜艳, 被古人做成标本, 系在妇女的头饰金钗和玉钗上。可惜当时我未询问他的解释出于何笔记。  

现今网上解释词牌《钗头凤的"钗头凤"起源, 多以为是凤凰的头冠, 与中国语法殊不相合, 两名词修饰倒置了。

《百度百科又解释为:   "《钗头凤》是一个词牌名,又名《折红英》,原名《撷芳词》,相传取自北宋政和间宫苑撷芳园之名。后因陆游有“可怜孤似钗头凤”词句,故名。"  单看后面陆游说"可怜孤似钗头凤", 即知钗头凤既非园名, 亦非凤头冠也。  

我推测钗头凤很可能是已绝灭了的微型鸟幺凤或与幺凤类似的鸟。

我们不敢断言幺凤就是蜂鸟的一种,却敢根据气体力学理论, 断言此鸟既作退飞, 只能使用翅膀振动飞行, 而不是扑翅飞行,因为阻力过大,因此个子当很小,表现得与蜂鸟类似的飞行方式。   

这样说来,卫聚贤先生因为不了解动物学与仿生学知识,也没有看到一些地方笔记,得到的结论就不踏实了。   是否殷商与美洲印地安文化相同,那是另一回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