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域黑,为什么喜欢互相伤害

 环球情报员 2020-06-15

作者:云帆

今天谈一个“政治不正确”的话题:地域歧视。地域歧视这种行为肯定是不对,出现这种现象也总有它的原因,歧视有很多种:民族歧视,性别歧视,宗教歧视,阶级歧视,甚至还有身高歧视等等,不过在这其中,笔者认为地域歧视算是比较特殊的一种。

地域歧视与偏见不仅中国独有,世界上也常见。

近几年互联网疯传的“XX眼中的中国”就是地域偏见与歧视的一个例子

美国人眼中的欧洲

因为,其它的歧视都是因个人特质的不同所产生的,而地域歧视似乎有些偏差,一个人的籍贯地域与个人特质的因果关系相对还是很弱的,虽然也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但平心而论,你真的认为可以通过地域来判定一个人的人品,才华,和前途吗?

似乎不太可能吧,但即便如此,古今中外,地域歧视的情况仍然层出不穷。

古代,北方人瞧不起南方人

有了文明,就有地域歧视,毕竟每个地方的发展状况和风俗习惯都有差异,无论是出于优越感还是嫉妒,或者是不习惯其它的民俗,这都能成为歧视的理由。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地域歧视,即位于“核心”的中原对边缘诸侯国(燕,楚,秦,吴,越等)的歧视。

在中原各国当中,宋国是被歧视得最厉害的(很巧合宋国现在正好也在河南),一些大家熟知的什么“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讲的都是宋国人的笑话,原因其实很简单:宋国是殷商后人的分封国,和姬姓诸国不是一路人。

先秦时期,处于文明核心地带的华夏人歧视周边少数民族

两宋之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地域歧视通常也是由北方对南方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好歹也是个强国,但是在文化上似乎就吃亏比较大了,连亚圣孟子都嘲笑楚国人“南蛮鴃舌”,虽然衣冠南渡之后部分南方人产生了“正统在南方”的感觉,不过北朝人士对此显然是不屑一顾的……

远离中原文明的楚国和秦国,一直被中原诸侯瞧不起,最后“野蛮人”秦国人却统一了诸地

不过古代北方和南方趋势是此消彼长,到北宋,北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逐渐弱化,南方势力崛起。

作为既得利益者的北方权贵集团不可能自动与南方人分享权利,加之宋朝开国本身就是从北边扩张到南边的,此时宋朝的政坛北方人占据绝对优势,那么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自然就是重北人轻南人成为惯例,当时北宋的勋贵权臣皆为北人,南方人不仅在政坛得不到信任,甚至连科举都受打压。

北宋初期南方人根本不可能当宰相,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想让王欣若为相,当时的宰相王旦竟直接发难:臣见祖宗朝未尝有南人当国者……

而这个理由竟然还真能反驳成功,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一直到王旦死后王欣弱才被任用,而一些中了功名的南方人如晏殊等人也被强烈打压。这种针对南方人的制度化歧视一直到后期才被打破。

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地域歧视更多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导致的相互瞧不起或是既得利益者为了维持垄断优势所刻意采取的制度歧视。

受伤的河南人

 “河南人偷井盖”,这个梗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基本现在是“风行全国”了,即使是在大学里河南的同学也免不了被这个梗“攻击”。

在大学这种综合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地方大家一般都是用这个梗来“调侃”而不是“侮辱”,用梗者不会蠢到真的认为河南人偷井盖,而大度的河南同学一般也不会为这个问题计较。

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个梗并不是河南人民能够愉快接受的玩笑,因为对河南的地域妖魔化确实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且是一个很不公平的社会问题。

无奈的河南网友做的图

其实也不止河南….类似的还有浙江人卖假货,福建人搞诈骗

各省中,恐怕对河南的地域歧视应该是排名第一了,怎么作为华夏文明之基的中原宝地受到这么多攻击呢?

九十年代以来很多无良媒体恶意带有偏见的报道导致大众对河南人的刻板印象自然脱不了干系,但为什么偏偏是河南呢?因为河南流动人口多。

河南是中原,但还有一个身份—“黄泛区重灾区”!由于黄河泛滥导致中原频繁受灾,所以自古以来河南就是出大量流民的地方。

对于这一点,路遥先生在《平凡的世界里》是这么说的:

河南人是中国的吉普赛人,全国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这些不择生活条件的劳动者

试想,如果出国就象出省一样容易的话,那么全世界也会到处遍布河南人的足迹。他们和吉普赛人不一样,吉普赛人只爱飘泊,不爱劳动。

但河南人除过个别不务正业者之外,不论走到哪里,都用自己的劳动技能来换取报酬。”

李自成水淹开封城

1942年河南灾荒

对于黄河古代经常决口改道而深受其害的地区(最著名的莫过于花园口决堤),波涛汹涌的黄河常年使得大批民众流离失所。

不同的历史时期黄泛区的范围也不一样,但总体大概包括今天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河北东部等区域,河南(尤其是豫东)在近代毫无疑问是最受黄泛危害的地区之一。

黄泛区

流民不是土匪,但流民过多一定会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河南人的语言极为统一,大批操中原官话的难民由于灾荒,黄泛和战乱流窜各地,虽然大部分人仍然是通过自己的劳动谋生,但总有个别宵小作乱,本来河南的流民就多,语言导致其身份特质太明显,所以很多负面信息被成倍放大!

90年代以来,大众传媒夸大和妖魔化这种不良现象。许多媒体媚俗功利,为求点击率经常故意炒作一些负面新闻。2009年之前,各大门户网站频繁出现河南的负面新闻,甚至直接挂名“河南”加以推介,无疑又加重了丑化河南的“破窗效应”。

2005年深圳一个派出所竟然公开挂出这种横幅,最终被两名河南朋友起诉了,自然,派出所必须麻利地赔礼道歉

所谓“河南人偷井盖”这个梗就是这么个含义,虽然这个梗的起源已不可考证,但这个梗包含了好几个对河南的负面刻板印象:偷盗(流民行为不当),卖废品(经济落后,流民做收破烂的底层营生)。

随着社会进步,媒体有所收敛,思想进步的网民也开始反击无脑的地域黑,这种有针对性的地域妖魔化现象有所减少。

大内斗省:江苏

江苏省内针对苏北的地域歧视恐怕大家都有所耳闻,在互联网上,江苏省也被封为“第一内斗省。

苏北和河南有所不一样,苏北虽然相对苏南不算发达,但在全国范围也绝对算是经济比较好的地区,所以歧视苏北的一般仅仅在江苏省内、上海、浙北这些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其他省的人要想“歧视”苏北,估计都要掂量掂量自己有没有这个底气。

苏南有这个底气,苏南、上海的“刚波宁”这个称呼还没彻底消退呢。

为何一个省的兄弟还是要互相伤害呢?

其实原因要说有很多,首先就是文化差异,苏南苏北就不是一个文化圈的,北边是江淮文化(说官话),南边是江南吴文化(说吴语),加之经济发展有差异,富裕又统一的吴文化圈同仇敌忾看不起相对落后,文化上又是异端的苏北,似乎是“天经地义”。

但如果苏北没有“招惹”苏南,两家也没什么“恩怨”吧。

江淮一般指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江苏和安徽中部),此地是南北交界处,自古就常因战乱和洪水造成大量流民,东晋北府兵和朱元璋的步兵精锐很多也都是从这些彪悍的流民之间选的。

其实根本原因还是一个:流民,苏北人去苏南去得太多了。

江淮一地自古就是南北相连的地方,战乱频繁加之一些自然灾害(主要是黄河和运河的洪灾)导致大量流民,江苏省内的流民自然会往省内最发达的地方跑,这些难民自然自能做些黄包车夫,理发的,擦鞋的等低端工作。

在富庶的苏南人看来,江北人的形象自然就被这帮人代表了。

扬州三把刀:厨刀、修脚刀、理发刀,可以看到古代扬州地区(江北)很多人是以这种低端手艺活来谋生的。

即使是今天,江北人(其实不止是江北人,江西安徽等等中西部广大地区的人)都喜欢往苏南跑,苏南上海地区的外来人口大部分外地人都是江北人,即使不是难民,但之前“刚波宁”的印象还是很难改变。

苏南苏北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差距

屡禁不止的地域歧视

只要有社会,就会有歧视;只要各地区还有交往,就会有地域歧视,如果仅是止步于刻板印象的话,那可能还不会兴起什么波澜,但如果一发而不可收拾,甚至将这种歧视制度化的话,那一定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北宋的南北地域歧视政策,便是日后产生党政的重要原因;朝鲜王朝针对咸镜道和平安道500年的官方歧视甚至还激发了不少民变。

咸镜道一开始是辽金故土,属于朝鲜王朝新开垦的疆土,所以这地方的人一直低人一等,而后期的朝鲜内部政争更是加重了这一点,一直到1884年,针对咸镜道的歧视才被废除

除了政治因素之外,地域歧视通常源于经济差距,以及外来人口问题:曾经的河南民工留下了井盖传说;苏北的移民留下一个刚波宁的称号,而现在外流的东北人又留下“瑞典人”的名头。每一种歧视背后通常都会有一个更加沉重的社会问题。

但发达地区也不是地域歧视的豁免地,江浙一带也曾经被地域黑,不过自然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辛弃疾对于吴人的军人素养便嗤之以鼻(不过吴地武风不盛也确实是事实)

无论如何,以地域作为判定一个人品格的依据显然很不严谨,而借此来对一个地区的人进行集体狂欢式的“地域黑”更是极不合适的。“严禁地域黑”也应当成为一条底线。

作者: 云帆   编辑: Thomas (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