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戚有喜事,在部队的军人该不该给红包?

 一号哨位 2020-06-15

▲摄影 曹修武


“礼尚往来”,真的好吗?

文| 张毅力

春节前后,是中国人喜事集聚时期。结婚、祝寿,喜得贵子、乔迁新居……应有尽有。

当兵在外,这个年我又在部队过了,但收到的喜帖却也不少,要感谢亲朋好友的牵挂之情。

有个发小,年关结婚。当他告诉我这一喜讯时,我的心为之雀跃,遇上对的人,携手步入婚姻,多么好的事啊!但现实却让我遗憾,单位过年休假人员名额已满,我在留守行列,无奈,与发小嘘寒问暖一阵后,我坦陈不能参加他的婚礼。尽管遗憾,但他也表示理解,工作嘛,没办法。

每逢喜事送上一份“红包”,是我们惯例,既增添喜庆氛围,又传递个人祝福,也算是一种“特色”吧。我遵之照之,但还另设一个“小原则”:凡我到场的喜事,红包必须送出去,但若因故不能参加,那“红包”就不另行转达了,前提当然是我不会没事造事推脱。我相信,“红包”之所以流行风靡,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而不是物质意义,若简化为“送钱”,即使人不到,钱也要到,那就完全异化了“红包”的功能,对当事人也是一种不尊重。发小的婚礼也不例外,“红包”我没有叫人转达,也没有通过微信、支付宝等技术手段发送,只是表达了我的祝福,这事在我这就算过去了。

每逢佳节喜事多。没过几天,又一个好友发来邀请函,他喜得贵子,正月办酒,邀我一起热闹热闹。又是一个交情甚深的故友,忆往昔故事多,真情涌上心头,照理说,他的喜事我非到场不可,但现实摆在那里,无奈,我还是谢绝了,“红包”同样没送出去。

两次爽约,还是“赤裸裸”的,我自己倒觉得没啥,咱又不是主观逃避,事实就是这么个事实,我相信朋友能够理解。但当我把两件事告诉我爸时,他“听不下去”了。

两个朋友,老爸都认识,这更让他“怒不可遏”。他说,你怎么不早说,你去不了,我代你去可以啊,就是我不代你去,我代你把“礼”送到也好啊。

这在我爸看来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但凡熟人婚丧嫁娶,亲朋好友都会“随点礼”表示心意,如果真的因事不能到场,这“礼”托人也要送达。

“这就是人情啊,礼尚往来嘛!”老爸把我狠狠“教训”了一顿,似乎我已经愚钝不可教。“你送送他,他也送送你。你这次不送他,下次你办婚礼的时候,他还能来吗?”

老爸越说我越紧张,这事没我想得那么简单,已经上升到“感情是否破裂”的高度了。我条件反射开始“反省”“反思”,此前与两位好友聊天的场景飞快地在我脑海重现,一个画面一个画面过,是不是人家对我的“态度”早已不满,是我自以为然。是不是人家已经“忍”我很久了,但出于礼节性礼貌,依然保持着克制。是不是人家挂了电话,紧接着来一句“还好友呢,什么玩意,虚伪”……

想来想去,庸人自扰,最后也就不管了。

“礼尚往来”,老爸的掷地有声,我要不要幡然悔悟?一直以来,老爸在我心目中都是一个硬汉形象,大男子主义,但为什么这么一个“大老爷们”,今天向我反复强调“人情往来”这种生活琐碎,而且句句那么实实在在、掏心掏肺,似乎是他六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我能轻易判他为“错”?不,他肯定有一定程度的“对”。

这些年,中央至全党都在倡导并监督各级改进作风,“红包”就是其中一个活生生的靶子。老爸是一个老党员,他当然知道其中要义和利害。但父亲生活的乡村,“人情”已经渗透到每天的生活,出门遇到邻居要打招呼,遭遇红白喜事无需张罗乡邻早已知道,生活有个痛痒周围人不请自来,这样的“人情”谁能够拒之门外,并日后作出感恩回馈?

有些事本来是好的,但一旦恶化和扩大,后果不堪想象。老爸描述的和谐图景,在我们老家乡村可能确实存在,但它能作为一个范本推广吗?

几年前,央视专题报道过湖北某地婚丧嫁娶“随份子”过滥的现象。一名普通百姓一年有近半时间忙于“随份子”和“收份子”,还美之名曰“传统礼数”。既然涉及到经济往来,就有亏本和盈利,哪有一直往人家里送,却不收点回来的?你再怎么豁达,金钱成本也不允许啊。为了不让自己吃亏,也为了维系所谓的“传统礼数”,很多家庭都有本“明白帐”,每一笔收支都在本子上明确记录,方便日后“还情”或“收情”。表面“豁得出去”的人们,其实背后在“斤斤计较”,“红包往来”已经让人性开始扭曲。

羊毛出在羊身上,这种无良的恶性循环,最终受害的还是百姓自身。很多家庭入不敷出,生活揭不开锅,若不是央视新闻的“揭底亮牌”,大家依然还在“人人深受其害,但人人又心甘情愿”的局面中僵持。

“红包现象”,推及身边,我们都不陌生,我也听过很多哀怨的声音。有个朋友告诉我,国庆放假七天,他参加了四场婚礼,婚礼已经没有了感动,只有麻木。有个朋友说,最多一个月她参加了六场婚礼,本来就不富裕的工薪生活,已经陷入拮据,她希望早日结婚,来一次彻底的“回本”。

现实中,上述个例越来越趋于普遍。让人难懂的是,为什么明明是喜事,却让人这么累?

因为利益在驱使,因为面子在作怪。

当一个人拆开一个百元红包和千元红包,谁会相信他感观是相同的?如果再来个万元红包,他不“把持不住”“高看三分”才怪呢?一个人生两个孩子办两次酒收两次红包,而另一个人只生一个孩子办一次酒收一次红包,那么,另一个人的亏损心理是人之常情,如果他心安理得,反而没人信。当你一直一直在送红包,一直一直在作“贡献”,那你送出的已不仅仅是祝福,还有不断膨胀起来的“胃口”,逮到机会你也要“大吃一回”,不吃是白痴

有朋友说,大街上结婚的人太多了,八竿子打不着的人也能送来请帖,让人压力山大。这当然是私底下的“吐槽”,其实嘛,人家邀请你参加婚礼,真的还是人家看得起你,至少你在他眼中还有那么一席之地。但话虽这么说,这种“泛婚礼现象”,还是击中了当下人们的浮躁心理、面子工程,来者都是客,过来撑场面。难得结一次婚,搞得门庭冷落,岂不丢人现眼?

当婚礼被金钱与面子绑架,就又陷入了新一轮的恶性循环。其实,很多人也认为婚礼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没有必要扯进来很多无关的人员,但是你叫了他却不叫她,她会不会有想法?那么,就叫上她吧,结果是什么呢?她并没有因此高兴,反而忧虑丛生,你这一叫她又得动“腰包”了。

有些人,也不想收红包,根本不差钱,大家吃好喝好就好。但当他第一次拒绝朋友递过来的“红包”时,朋友给了他一个眼神,似乎在说“啥玩意啊,上次我婚礼还收了你红包,你这回故作什么清高”,好吧,那就收吧,统统收吧。

其实,有些人他也倡导节俭婚礼,但却不能如愿,为嘛?收了这么多“红包”,你却把婚礼搞得破破烂烂,人家可就有意见了,“钱都到哪里去了,搞这么抠门”?

还有,有些人也感觉“送红包”不好,干嘛就不能送礼物呢,不是更有纪念意义嘛?西方不都是流行送礼物嘛?但当几个朋友凑在一块,讨论即将参加婚礼的“标准”时,其中有个人说“包一千块钱差不多了”,那个想亲手做个“纪念册”的人这时只能咽下此前的“愚昧”想法,附和着说“好”。不然,可能要被朋友冠以“小气鬼”称号。

可见,“红包现象”,不仅有向坏蔓延的趋势,而且,连它本来的“生态平衡”也要打破。说白了,它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烦心事,但迫于主客观无奈,过街老鼠不是人人喊打,而是放行了事,省得麻烦。

长期在部队工作,让我在物理上与“红包现象”有一定隔离,受其“毒害”不是很深。有朋友就羡慕我了,你在部队多好啊,说不来就不来了,哪像我们,如果人家叫你不去,人家准有想法。

这说的也是实话。这么多年,我到场参加的婚礼不多,十分遗憾,连我很多至亲的婚礼,我都缺席了,想想真令人难过。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我也省了不少“红包钱”。无论我是爱财如命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无论我是虚情还是假意,无论人家恨不恨我,这钱确实没有从我手上“流失”。

这不是个好的事,也不是个坏的事,应该说,不能算个事。

其实很多人看到这里,恐怕忍不住要说了,你坐着说话不腰疼,呆在部队玩清高。这也是我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凭什么可以这样大胆放肆地发表观点,我凭什么可以拒绝我老爸的“说教”,而且还是在承认他对的基础上进行反驳?

或许,是因为我站在了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而我老爸站在了“另一个地方”。我站的地方,我的“价值观”有利于生长的土壤,无论我自愿与否,自上而下都是这么要求并监督着,谁也不能越轨?最重要的是,它确实是正确的而且符合人们需要的东西。我有时想,假如我离开了“安全的地方”,而置身我老爸的地方,我还能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我会不会就“同流合污”了呢?

这是我最害怕的地方,也是很多人“沦丧的地方”。想想有些人,在部队时作风纪律一丝不苟,但一旦离开单位,那就彻头彻尾融入了广阔的“乡土民情”,其乐融融、其乐无穷,这到底是情非得已呢,还是蓄谋已久?

春节,中国的传统佳节,漂泊再远的游子也在这一刻选择回家。部队也是一样,春节期间休假返家的人数在一年当中最多,但这部分军人在家的时候,能否一如既往地捍卫并传播他在军营耳濡目染的价值观?

我想,多数人在坚守,但不排除有人“沦陷”了。我们都知道应该这样做,只是觉得这样做有点麻烦,不这样做反而更加简单。但正确的东西如果不去坚持,它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正不正确,我们的内心早已有过检验。它背后代表的生活方式和做人态度,是让我感到轻松的,至少长远来看是轻松的,而不是一时的快感导致的长期忧虑。

生活每天在改变,推陈出新朝着更好的方向,如我老爸倡导的“红包观”,迟早要被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所取代。而承担起这种改变的,首先是我们年轻人,是接受这种教育的“最前沿的人”,相比,想要改变父辈根深蒂固的生活模式,显得不切实际,而且徒劳无功,也没那个必要。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说到这里,作为个体,除了枉费口舌,我到底能做些什么呢? 

作为大龄青年的我,今年也准备结婚了,希望办一个温暖的“小型婚礼”,邀请少数亲人朋友见证我的幸福时刻。

如果有人受到我的邀请,说明我发自内心希望与你共饮一杯,为了欢乐而相聚。当然,能否参加的决定权永远在你,我都给予尊重。那些没有受到我邀请的人,并非在我心目中不重要,而是,这真的只是一场“小众”的婚礼,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到你,毕竟婚礼更多还是结婚双方及其家庭的事,无需广而告之,更无须借此谄媚迎合。我邀请的朋友一律不收“红包”,作为一条“硬性规定”,当然,婚礼的规格也全由我把握,可能达不到有些人的预期,那也没办法。

把一件高兴的事办高兴,其实我们每个人的需求都很简单,只是一不小心就被异化而已。或许,我们该坚持住,凡事不要违背内心。

关注一号哨位,读懂中国军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