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历史传奇︱方城大乘山护国普严禅寺

 刘沟村图书馆 2020-06-15


/卧龙笔侠    /网络&卧龙笔侠


河南省方城县城东南,有一座山名叫大乘山,此山方圆约二十平方公里,境内流云飞瀑,奇峰罗列,煞是雄伟壮观,因此山传播大乘佛法而名扬天下,自古享有“中原佛山”之美誉。
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禅宗大师百丈怀海之徒吉本和尚传播大乘佛法路过方城大乘山时,看到此山坐势奇绝,景色秀丽,是一个开山建寺的好地方,于是就在大乘山中创建了普严禅寺,成为该寺的一代开山祖师,大乘山从此成为弘扬大乘佛法的道场,山名也因此而称为“大乘”。

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著名僧人作家释道原从汴梁(开封)出发向南,借游山逛水之际一路寻禅问道,当进入方城境内时,经过打听,问清了去大乘山的方向,然后徒步直奔大乘山而去,他对佛教名山大乘山神驰已久,拜访大乘山也是他这次旅行中的计划之一。

待他到达大乘山中,已是晚上掌灯时分,寺中住持对释道原早有耳闻,听说他本人光临寺院,按教中礼仪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用过斋饭之后,释道原顾不得旅途劳累,借着寺中寮房内微弱的灯光,和诸位高僧论起禅来。
席间,一小和尚问寺内一位高僧:“师父,佛学如此神奇,入世出世如涅槃重生,若按佛家的说法,难道枯树也会开花不成?”
高僧听后哈哈大笑,说:“会!会!枯树当然会开花!只是这种事世间稀少的很呐,若是机缘到了,枯树就会起死回生,莫说开花,还会结果,这就是我佛的慈悲和玄妙之处!”
一旁的释道原闻言,心中暗赞:“真乃高僧也!”,高僧的话富含禅理,言下之意,是要求世人皆弃恶向善,哪怕是十恶不赦之人,只要放下屠刀,立志向佛,终有一天会脱胎换骨,修成正果。就像枯木逢春一样,会重新焕发生机、发芽、开花和结果。
大乘山普严禅寺高僧修为之深,所言禅语令人醒醐灌顶,让释道原十分敬佩,他后来把当晚小和尚与高僧的这段对话写进了他所著的佛教禅宗史书《景德传灯录》之中。
一年后经宋真宗御准,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被编入大藏流通,对后来的佛教界及中国文坛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枯木逢春”一词也由此流传开来,被收录进中国成语词典,成为大乘山历史上浓笔重彩的一个印记。
而今,鲜有人知道“枯木逢春”的成语来自释道原所著的《景德传灯录》,更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典故就源于河南方城大乘山普严禅寺内的一番对话。

随着大乘山在佛教界及民间的声名远播,普严禅寺的规模逐渐扩大,据寺中碑文记载,普严禅寺在香火鼎盛时期,曾拥有土地双千顷,常住僧员几百,所管大小寺院辖周边几县的辉煌历史。

元朝时,天性恭俭,善于修身治国的元仁宗皇帝为了改善民生凋敝的国情,在仁宗延祐二年(1315)开始推行土地改革政策,在全国范围内清查地主、富豪和各诸侯王所拥有的土地面积,并追征所漏的田产和赋税,其中也包括全国各大寺庙、道观所拥有土地的税收等,以减轻农民的税役负担,保证国家局势的稳定。
大乘山普严禅寺作为当时方城一带规模较大的寺院,不仅及时响应国家的土地税收政策上缴税款,还捐粮捐物等帮助国家渡过难关,并且当朝中大臣“章闾”等人到方城大乘山一带视察时,遭到当地富豪和土匪的攻击,大乘山僧人见义勇为,奋起保护,事后传入朝中,仁宗皇帝肃然起敬,下旨御封大乘山普严禅寺为“护国普严禅寺”,普严禅寺牌匾上“护国”二字亦由此而来。
但这段“护国二字来源历史”,在本地却无任何文字记载,至今找不到实证和权威依据,寺中僧人也仅是代代口授相传,人们只知道“护国普严禅寺”,却不知“护国”二字的详细由来,成为千年古刹的名称之谜。
对此,笔者曾查阅过大量的正史及野史资料,进行过深入的了解和研究,经过仔细的推敲,原因不外乎两条,第一,元朝皇室作为蒙古人,灭金朝和南宋,后来占领并统一了中国,期间战争引起的灾难所造成的民族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原汉族人对元朝的统治是抱有不满情绪的;
第二,普严禅寺作为方外之地,和当时的元朝皇室过于亲近,肯定会引起汉族人和百姓大众的排斥心理,按今天的话说,是一件不受百姓欢迎和歌颂的事,而对于当时寺内当家住持来说,也不好意思以此为功德,而刻碑立传写入寺志,所以,这段历史在当地官方和寺内都没有详细文字记载,时隔千年之后,今天的人们肯定无法知道了,如此解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管怎么说,普严禅寺当时为元朝皇帝效力,或许是迫于当时的政治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元仁宗皇帝推行土地税收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农民的税役负担,是为天下苍生着想,普严禅寺作为佛家慈悲之地,为国效力也是为了黎民百姓,这一点在当时和元朝的政策是保持一致的,所以,被御封为“护国”寺院也是实至名归。

写大乘山,论普严禅寺,不得不说另外一个人,他叫元好问。

就是那位写下不杇佳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一代文宗元好问,他是宋金对峙时期的文学代表人物,也是金末元初的文坛盟主。
在元朝还没统一中国之前,中原地区曾被金国(今满族前身)所统治,和北方的蒙古族、南宋(今浙江杭州一带)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出生在金国的元好问,一生才华横溢胸怀大志,但他经历过数次科考落选和家道中落的变故,又亲眼目睹了金亡之前战乱的残酷,多舛的命运,让他逐渐养成了寄情山水、寻佛求慰,甚至对男女情爱充满了如梦似幻的惆怅情怀。
公元1231年,42岁的元好问被派往河南南阳任县令一职,他刚一上任就立马进行民生改革,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爱戴和好评,除了清政廉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外,闲暇时的元好问喜欢游山逛水,以此来释放心中复杂的郁闷之情。
这年六月,正值仲夏酷暑之季,对佛教名山大乘山向往已久的元好问独自骑马,经百里路程来到大乘山上,大乘山美丽的风景,和世外桃源般的幽静瞬间令他心旷神怡,似乎一下子忘记了心中所有的烦恼。
他在山中一直游到夕阳西下,这时,晚霞照在连绵起伏的山峦之上,映在苍翠的山林之中,大乘山上一片金光灿烂,绚丽如画,一阵凉爽的山风吹来,元好问顿时诗兴大发,提笔在一石壁上写下了著名诗篇《大乘夕照》:
山势巍峨翠作围,楼台金碧影相辉。
老僧托钵归来后,犹对斜阳补衲衣。
同年八月,在南阳任县令仅半年之余的元好问被调往金都汴京(开封)任尚书省令史,两年后金国灭亡,元好问至死也无缘再到大乘山一游,而他却把一首诗永远留在了大乘山上。
后人为了纪念一代文宗元好问,把他提诗的石壁称为好问石,并把这首《大乘夕照》镌刻在石壁之上,成为流传千年的名篇诗句,古往今来,象征着大乘山深厚的文化神韵,成为中原佛山上一道永恒的风景线。

如今来到方城大乘山,远远望去,只见峰恋之巅云雾缭绕,如氤似氲,沿山脚而上,几里处,两岸峰峦叠嶂,风景宜人。

在峡谷之中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名刹,这就是享誉中原的五大名寺之一“护国普严禅寺”,每当寺内钟声和诵经声响起,不由得让人充满了对千年古寺的神秘感和对大乘佛教的敬畏之心。
灵秀磅礴,弘法利生,一千多年的大乘山,吹过唐朝的风,沐浴过宋朝的雨,经历过宋、金、元相互交替的战乱,以及后来各朝代的动荡洗礼。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佛教名山留下了许多古迹名胜和传奇典故,对国内外的佛教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护国普严禅寺现在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乘山也被列入省级森林公园。
近几年,在党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帮助建设下,大乘山如枯木逢春,正逐步被打造成一个以佛山文化为背景的旅游胜地,让拥有一千多年传奇历史的大乘山再现大唐盛世的辉煌,把中原佛山的文化传播到全国及世界各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