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这“三不借”指的是哪三样?

 自然雨 2020-06-16

农村人的生活离不开俗语的!一些俗语虽然看起来朴实无华、且非常直白,但是就是这些朴素的俗语,蕴含着一些人生哲理。所以来说,一些有用的俗语就像一盏明灯一样,给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前进的道路。不得不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俗语里面蕴藏着很大的智慧。

而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关于“借钱借物”俗语,对于“借钱借物”,老祖宗也是有研究的,他们认为一些东西是应该借的,而一些东西是万万不能的。在此之下,也就有了“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的俗语存在。那么这句俗语的意义是什么,这“三不借”又是指的哪三样呢?李子来回答。

古代的“东西三不借”:

俗语自然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必然是有三不借的。而古人认为,药罐子、香、以及房子都是不能外借的,至于什么原因我来说一下。

药罐子不能借:

其实我们这里流传着一句话,是药罐子“只能偷、不能借”。 人们认为,购置药罐是招灾引病之举,如果去借药罐子,就意味着把病给借来了,是很不吉利的。

所以一些借药罐子的人,在药罐子里面压上一些钱财,以压住病气,然后再偷偷的送去,而这样两家的人解决了“招病”的难题。其实这“药罐子能不能借”的问题,是不能决定病症的去留的,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心理作用罢了。

香是不能借的:

这香代表着香火的意思,而对于农村人来说,这香火比什么都重要的。而农村俗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断了香火不仅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老祖宗的,因此这传宗接代对农村人来说自然非常的重要。

不仅如此,一般民间都会有一些信仰的,如果农民们把自家的香给借出去,就意味着把家里信仰给断了,而这样是很不吉利的,因此来说这香自然是不能外借的。

房子也是不能借的:

老祖宗迷信的认为:房屋是“是借死不借生”,意思是说,这死就是指的死人,而生指的是活人。如果把自己的房子借给别人住,特别是借给夫妻住,而这夫妻肯定是要同房的。

在此之下,而这房屋的主人气运会被他们夫妻压着,永无出头之日,会一辈子没出息的,如果他们夫妻二人走了,会带走男方部分气运的,这样就把自己家的风水给破环了,所以来说老祖宗也是不愿意借房子给他人住的。

而上面所说的事古时候的三不借,笔者认为古时候的“东西有三不借”是迷信的,并没有一些科学依据。但是我认为现代还是有三不借的,我来说一下:

现代的“东西三不借”:

不能借“自己的信用”:

人的一生,信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信用没有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步步难行的。而“自己的信用”包括身份证、担保人、还有自己的信息等一些信用。

如果有人把这些东西的其中一种,很大意的借给熟人和朋友,子帮助别人贷款。虽然当时哥们的关系是比较好的,但是一旦朋友还不上贷款的时候,自己的损失就会很大了,到时候自己哭也找不地处。所以来说,人生一世是很不容易的,不要为了一时的面子关系,而把“自己的信用”给借出去,误入了一个大坑。

车子是不能借的:

由于车子比较方便,很长的路程如果开车,在很短的时间可以到达,所以现代的人越来越离不开车子了。但是来说,这车子虽然是一个代步工具,可是由于路上的车子很多,比如大货车、小汽车等等,在加上开车人的技术不一样,很容易发声事故的。

如果把自己的车子借出去,一路平安还好说,但是万一别人开着你的车在路上除了事,把车子借出去的人,其责任就大了,这是无缘无故的横祸。所以来说,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平安健康,这车子还是不要借的好。

钱财不能乱借:

虽然这钱是一个好东西,但是古人说“钱也是惹祸根苗”。从古到今有多少人为了钱财而大打出手,悔恨一生。所以来说,这赚钱也要取之有道才行,不是你的不要多取一分。

那么这钱为什么不能乱借呢,其实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好,“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意思是说这借钱的人守规矩。但是还有一些人奔着恶意的目的而去借钱,而他们在借了钱以后,是不会还钱的。

而这个时候对于借钱的人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要钱钱不来,不要心不甘”,最终忧伤的还是自己,而不是借钱不还的人。如果要钱要的上紧,这两家就会成为仇人,甚至会有打架的情况出现。所以来说,这钱财可以在救急的情况下可以借的,但是在救贫的情况下是不能的。如果你把这钱借给救急之人的话,而那人又不还你,你只好自认倒霉了。

综上所述:

农村俗语,“东西三不借,借了家准败”分为古时候的说法和现代的说法。如果按照老祖宗的说法,“不借药罐子、不借香火和不借房子”,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还是要遵守的好。按照现代的情况来看,这“信用不能借、车子不能借、钱不乱借”还是很真实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