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乐康居 2020-06-16

—— 这么大的人,口味刁了,很难真正喜欢一个人,真正认同一件事。但我真正喜欢这本书。

任何事情都是有一个相对较好的方法的,阅读当然也不例外。《如何阅读一本书》则在阅读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讨,在推出了一些基本的阅读规则后对于不同的读物的阅读方法也做了恰当的细分,非常实用。这里推荐给喜欢看书的朋友。

不像其他的实用性质的书那般枯燥,这本书逻辑严密的同时各种金句不断,经常令我醍醐灌顶或者深感赞同。这里分享一些句子,以及一些个人注释。

1.    太多的资讯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换句话说,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

a.    我们要理解一个事情,并不需要过多的资讯,适量的即可。

b.    我还曾用这个句式来造句,非常有意思。

太多的计划如同太少的计划一样,对于实施都是一种阻碍。

太多的话如同太少的话一样,对于沟通都是一种阻碍,

太多的。。。如同太少的。。。一样,对于。。。都是一种阻碍。——中庸之道吗?

c.    这里提到了一个事实:认识事物的时候除了谈性质以外,还要谈数量才行。性质随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2.    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音机愿意接受录音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a.    几十年前的书很贴切地反映了当下社会的情况:舆论是非常容易被引导的。因为大部分人没有思考的能力,只是处在一个被动接受的状态;或者缺乏必要的真实信息,要么他们都被媒体隐藏,要么混在各种真假难辨或者毫无意义的信息之中。没有自我约束和外界监管的媒体太可怕了,在资本的当下无可避免地沦落为商人逐利的工具,没有任何道德可言的。

b.    所以媒体创造了一个相对虚假浮夸的世界,阻碍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的理解。我们大可不必固执己见,但是也绝不要任它摆布。

3.    我们的历史一直强调,无限制的受教育机会是一个社会能提供给人民最有价值的服务——或者说得正确一点,只有当一个人的自我期许,能力与需要受限制时,教育机会才受到限制。

a.    换句话讲:只要热爱生活,你总能往自己想要的方向更加靠近一些的。

4.    你挂念着想读的好书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接触到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好书只会使你厌倦而已。

a.    你挂念着想做的事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去做,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这些事只会让你感到焦虑而已。

b.    你挂念着想接触的人太多了。而除非你能真正起身去找他们,把自己提升到同样的层次,否则你所挂念的人只会让你感到卑微而已。

c.    想着啥就做啥吧,恣意而为,锐意进取,人生不长,但也没有太多限制。

5.    知道一项艺术的规则,跟养成习惯是不同的。规则的多样化,意味着要养成一个习惯的复杂度,而非表示要形成许多个不同的习惯。

6.    大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没想到要学习的是真理。

7.    问题是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任何事情都只是一个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力。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的交谈,顶多像是一场各持己见的乒乓球赛,没有人得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输——结果,到最后他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

a.    几年前大学的时候我写过一个东西,表达的正是每个人都有权持有自己的观点,摘抄如下:

b.   胡思乱想好多,不知道离最初引起情绪的问题离了有多远。大致明白的是:你有你的世界观,和我的不太一样。我不太喜欢你的,就像你不喜欢我的一样,便不会因为不喜欢而强加给你。(如果它们都能让我们过得潇洒自在也没必要改变)但是我会离得远远的,不让它们相遇,便不会引起烦心的事。总觉得一个人生下来都是有一定数值的灵性,遇到一些世俗繁琐的事情便会减少一些,到后来遇到的多了就完全没有灵性了。所以最好的办法,离不喜欢的东西,远一点不去在乎就好了。

c.    后来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人拥有很多共性,既然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自己了一些好的改变,那么别人也是可以。很多时候不只是观点问题,还有知识的不对等造成的隔阂,而知识的不对等是可以通过争议来消除的。

8.    你要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这也是你的预先判断。否则你也不容易接受对手也有不同假设的权力。一场好的辩论是不会因为假设而争吵的。

a.    你所认为是事实的预先判断,在别人眼里也可能是偏见。

b.    我们越坚持自己的偏见,我们就缺乏更多可能是对的的视角去看问题,离真实的全貌就越远。

c.    这样理解:任何事情在我们有限的认知中都是概率事件(因为我们并不是全知全能),不同的前提假设拥有不同的可能性。可能性越高的假设的概率越高(自己相信的假设),可能性越低的假设概率越低(自己不太相信的假设),这些假设经过严密的推理对应得到的结果便是事情的各种可能性(概率与相应的假设相同)。一旦我们用概率的眼光去看这件事,我们不太轻易会忽略掉真实的“全貌”的其他可能性了。

9.    不过所有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主旨,并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我们一定要承认的是,任何我们认为是真实的主旨,都可能被更有包容力,或更正确的观察与调查证明是错的。

a.    人类的发展史已经证明了这点。

10.出色的理论性的原则会归纳出出色的行事规则。

a.    进行一些较深入的哲学思考并不只是在“搞空事”。

11.要分析美丽,比美丽本身困难多了。

a.    你的美激活了我身上所有的感性,你却想让我用理性去解释它,你是在犯罪!

12.我们并不说想象文学永远或基本上是逃避现实的。如果从一般的观点来看,逃避的概念是很可鄙的。但事实上就算我们真的要逃避现实,应该也是逃避到一个更深沉、更伟大的真实里。这是我们内在的真实世界,我们独特的世界观。发现这个真相让我们快乐。这个经验会深深满足我们平时未曾接触的部分自我。总之,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规则应该以达成某种深沉的经验为目标。这些规则应该尽可能去除我们体验这种深刻感受的阻碍。

a.    不仅阅读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的目标是为了深沉的体验,在我看来,生活的目标也是为了追寻这些深沉的体验。

b.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赋予事物的意义都是非常肤浅的。我们读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赚钱多,赚钱多是为了能买车房,这些事情的指向和意义非常明确且肤浅。也许这是生存所必须的,但一定不是我们最终所追求的。就人生整体长度来看,这样的人生算是白活了。

c.    而爱情的意义就是,在平凡肤浅的日常生活当中仍然能够让我们获得深沉的体验。今天是七夕,希望大家能够真正找到那个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