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透一本好书 读后感(六)

 乐康居 2020-06-16

「拨开混沌方知路在何方!

常张扬 

每个想飞的人,都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读《米开朗基罗传》有感

3.20

提到米开朗基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创作了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艺术作品。一直到今天,还有很多美术生在素描练习中,以他创作的《大卫》头部石膏像来反复训练基本功。最近我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中第二篇《米开朗基罗传》,对米开朗基罗这个大艺术家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说起来,米开朗基罗其实是一个性格比较怪异的人,他自卑孤僻,脾气也不好,平时不爱说话,讨厌与外人交流,所以几乎没什么朋友,与整个社会都显得有点格格不入。但是他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极度爱惜自己的羽毛。只要交给他的事,不管他内心情不情愿,他都会极力做到做好。他创作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按流传后世的标准来完成的,不允许自己有一点马虎。在他临死的时候,他还干了一件事,就是把他生前所有的草稿,觉得不好的作品全部销毁了,意思就是只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后世。

动物爱惜自己的羽毛是爱惜自己的形象,对人而言,爱惜自己的羽毛就是爱惜自己的名声,这个名声包括品德,也包括自己的专业能力。我想,米开朗基罗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大艺术家,与他特别爱惜自己的羽毛这个性格特点有着很大的关系。

米开朗基罗一直都喜欢雕刻,不喜欢绘画。因为他认为雕刻不管时间过去多久都能保留原来的样子,可绘画就很容易被损坏。当时的教皇逼着他给西斯廷教堂的顶部画壁画,虽然他内心很不愿意,但如果拒绝他可能会受到教皇的迫害,所以还是被迫接受了这个任务。

他给这个壁画命名为《创世纪》,画画本身并不复杂,但是这次的画,姿势却是高难度的。西斯廷教堂顶部是一个几乎没有遮挡的矩形空间,18米高,40多米长,13米多的宽,他要在那样的高度创作一张500平方米的画。每天都要仰着头,举着胳膊,这个姿势整整保持了4年。画完成后,他的脖子也彻底废了,从那以后看信他都得仰着脖子看。要是别人被迫接了这个么活,肯定就应付一下算了,可米开朗基罗还是一如以往地认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而且在作品完成前他还不允许其他人看。他一定要把最完美的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套用我们现在的一句广告语,米开朗基罗出品,必是精品。

正是对自己每一个作品的高度责任心,以及对艺术品质近乎极致的追求,才铸就了米开朗基罗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罗曼罗兰在这本书的结束语中这样写道:“米开朗基罗就像一座耸立着的阿尔卑斯山,耸立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我们从远处就能望见它险峻的轮廓,在的天空之中,让人敬畏。”

一个人若想要飞得更高,走得更远,那么就请好好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自己的羽毛,就要对自己的学业或事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愿意为此付出自己全部的努力。这也是我从《米开朗基罗传》这本书中得到了又一个宝贵的收获。

丁浩竣 
自    律
—《富兰克林传》读后感
3.15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 —本杰明·富兰克林
看完这本本杰明.富兰克林的人生传记,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看到了富兰克林是如何从一个极其普通的家庭,极其普通的人,如何一步步变成传奇而又伟大的人物的。富兰克林又用他的成就和传奇,告诉人们: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而成就富兰克林的伟大的,正如这本书的标题:《自律的典范—富兰克林》。
我们来看看富兰克林的日常生活:清晨5:00——7:00起床,洗漱,穿衣,向全能至善的上帝祷告,规划一天的工作,安排当天的侧重点。早上8:00——11:00工作。正午12:00——13:00读书,核查账目,吃午餐。下午14:00——17:00工作。傍晚18:00——21:00整理东西。吃晚饭。听音乐,其他娱乐活动或闲聊。核査当天做的事。晚上22:00——凌晨4:00睡觉。
这就是伟人富兰克林每天的作息时间,单独看起来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和我们在校学习的作息也差不多呀。这样的作息时间,他并不仅仅是坚守了一年半载,而是持续了一生的生活习惯,毫不动摇的人生秩序。他还有多次强调并为之奋斗终生的自律十三条。我想这13种美德是富兰克林成为伟人的前提,但更为重要和关键的是他对这13种美德的自律和坚守,才造就了富兰克林更加璀璨而又精彩的人生。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没有按时开学,在家里通过网络参加学习。家长们陆续恢复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没有老师、没有家长的监督,我们应该如何自律、自主学习?网课没老师检查,作业自主完成,不正是考察我们的自律吗?我们认真听讲了吗,作业认真了吗?如果不用打卡,我能每天按时起床、早读吗?记得上周班会课后,殷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写了份手机、电脑使用规则,这一周,我做到了吗?下周呢?
阅读成功人士的自传,你会发现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点:极度自律,自我要求严格。学会自律,能使人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能使人学会战胜自己,能使人高尚起来等。既然自律对我们有这么多的益处,我们不是应该为自己增强自律能力吗?自律表现在懂得自爱、勇于自省,善于自控。一个人在没有人在场和监督下是最难严格要求自己的,做到自律,必须要做到善于自控,这是自律中最难做到的事。养成自律习惯,提高自律能力,加强品质修养,归根到底,在于有理想,一个人有了高尚,远大的理想,就会把自己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之奋斗。
我相信自律的人可以走得更远,才能不断超越自我,并不断成就自我。
陈梓辛
                                       



报复?宽恕?

                 


                 --《基督山伯爵》读后感               

3.15              
     “我傲视人类,因为他们像一群蛇一样,谁要是高出他们一头,但并没有把他们踩在脚下,他们就群起而攻之。但我在上帝面前绝无傲气,因为是上帝创造了我,并且造就了今天的我。”
      这段话是基督山伯爵对他所仇恨的检察官维尔弗尔所说的一段话,也是我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最为喜欢的几句话之一。
      伯爵仇恨大部分人类,因为他们嫉妒比他们优秀的人,更有甚者,会如当格拉尔、莫尔塞夫(即费尔南)以及卡德鲁斯一般,用尽手段诬陷别人,使别人再难翻身,以此满足内心的卑鄙,或如维尔弗尔一般,踏着别人的尸体,走向自己的辉煌。于是,伯爵以雷霆般的手段报复了那些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一个妻离子散,在绝望中自杀;一个妻子相继丧命,在后悔中疯狂;一个妻子在谋害他人时死亡,被当作儿子般照料的人利用并杀害;一个倾家荡产,抛弃妻子,一夜白头。
      这些人这样的下场固然令人暗爽,但是在暗爽之余,我们还是要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固然可恨,但是,这样狠戾的报复与这样不合法的方式是否真的值得我们赞同甚至学习?一般人都知道这样的答案是否定的,但是,是否有想过为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的的确确值得思考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从第一次读这本书,为伯爵狠戾的复仇方式而暗爽,到如今,虽欣赏伯爵的狠戾,却不大赞同伯爵的方式,这的确经过了很久。在我看来,伯爵仇恨这些人是无可厚非的,毕竟这些人因为嫉妒,诬陷了曾经善待每一个人的埃德蒙。在狱中的他,疯狂过,绝望过,但这些与他好不容易逃离监狱,满心期望可以与父亲和梅尔塞黛丝(埃德蒙曾经的未婚妻,后成为莫尔塞夫伯爵夫人)重逢,却蓦然发现,父亲因病,在绝望中饿死,梅尔塞黛丝在孤苦中改嫁他人,成为了埃德蒙高攀不起的伯爵夫人。于是,在报完莫雷尔一家的恩情之后,埃德蒙化身为复仇的天使,依靠法里亚教士留给他的宝藏,踏上了复仇之路。
      从埃德蒙的遭遇来看,的确,那些曾经诬陷过他的人极为可恨,可是就算不依照圣经所言,原谅一切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一事实,即埃德蒙的复仇的确有些过了。所谓“祸不及子孙”,埃德蒙的复仇却伤害了除始作俑者外的许多人。也许大仲马也发现了这一点,他安排了莫雷尔与瓦朗蒂娜化解埃德蒙内心的仇恨,又安排了海迪来使埃德蒙相信上帝宽恕了他的复仇,并让埃德蒙感受到爱情的存在。
      全篇小说的重点虽然在埃德蒙被诬陷和复仇一段,但是在我看来真正含金量高的部分却是结尾埃德蒙的醒悟,这才是作者真正想表达的。
刘可名 

《岛》的读后感(1)

这是一部能在几近绝望的过程中,能看到希望花开的一部书。

阿西克丽丝来到母亲曾经生活的岛上寻找母亲的过去。伊莲尼,阿西克丽丝的曾祖母,曾是一个学校的老师。但是因为一位学生感染了麻风病,并隐瞒了病情,导致伊莲尼也患上了麻风病,和自己的学生一同被送到了专门隔离麻风病人的斯皮纳龙格岛上。他们来到岛上后,和其他的麻风病人一起生活。可是由于伊莲尼染上的麻风病更严重,所以他在来到岛上后不久就去世了。在他去世后,二战时期的德国人来到了与斯皮纳龙格隔海相望的克里斯岛上进行了侵略。但由于这座岛上的病人拼死抵抗,使德国人不得不撤退。

通过这一半的内容,我也了解到了麻风病人的生活。在过去。他们是被人们所排斥的,《圣经》中曾说他们是不洁净的人,是被上帝所抛弃的人。而他们在当时的那样的社会当中,也确实为许多的人所歧视。他们受到的,不仅仅是来自于麻风病这种病本身给他们带来的痛楚,更多是其他人对他们的偏见。而这些人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则产生于他们对于麻风病的恐惧。因为恐惧患上麻风病,所以将麻风病人拒之门外,当做不洁之物任由自生自灭。从另一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就是在逃避。他们以为这样的做法就能够避免患上麻风病,可事实是患上麻风病的人越来越多。而在这样的事情当中,最无辜最可怜的就是那些麻风病人了。在那样的社会当中,几乎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麻风病。他们死了就是死了,甚至连留个全尸的机会都没有。这不也是一种悲哀吗!

可是最令我感动的是,这座明明应该充满了恐惧与悲伤的岛。却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了一个美好的家园。有人为了制作岛上所有人的利益而跟政府谈判。有的人,则管理了人们的生活,每周都办报纸,每周都放电影。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座岛上几乎没有人再对生命那么绝望了。而这座岛上的医生,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增加了每周来岛上的次数,希望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帮助。而正是因为他们的温情与善良,给他们孤独的生活,增添了明亮的色彩。

虽然书我只看了一半,但是我仍然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是那么的真切。在冷漠的世界上,你心中是否也有那么一个岛,在几近绝望的时候,从你心上开出一朵希望之花。

《岛》的读后感(2)

本期读后感,我想谈谈这本书中一个人物——安娜。

安娜在这本书中形象十分丰满,因为她是一个让人怜爱又让人痛恨的角色。她十多岁就与母亲别离了——母亲患上麻风病,被送去了斯皮纳龙格岛。从小与母亲感情极深的她,原来那么勇于抗争的像只刺猬般的她,也只能在妈妈的离开后,走上了与他原来的人生背道而驰的路。第一次的转变,是在二战期间她看到纳粹德国人来却感到十分高兴这一让我有些惊讶的片段。她只想着,能改变她自己枯燥而又乏味的生活,却不想到战争这两个字,需要他们小岛上的男人们以命相抗。从此开始,她的心就变得越来越小。再后来,她为了金钱与地位,嫁进了富裕的范多拉基家族。她以为金钱和权势就是她想要的了,她以为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并没有。她还是想要追求刺激的生活,因此和自己丈夫的表弟在外偷情。最后被丈夫发现,用枪射死了。这就是她短暂而又疯狂的一生。

她快乐吗?毕竟她拥有钱,权,还能干很多自己想干的事。可是外表光鲜的她,内心却是孤寂的。她用那些真正重要的,换取了易逝而又短暂的。她与自己的亲人相别。她的母亲早已病逝,她的妹妹被送上了隔离麻风病人的斯皮纳龙格岛,而她的父亲也被范多拉基家族的人勒令不许来看望。用她父亲的话说,这个家,支离破碎了。而她自己也与曾经羡煞旁人的婚姻相别。她的丈夫很爱她,可是她从一开始就不爱他,她只看中他的财富和地位。于是她自己将这座婚姻变成了坟墓。正是她的自私,将所有的幸福,在别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中,化成了一缕烟,随风飘去。

难道是她的母亲,妹妹,父亲,丈夫不愿走进她的心吗?不,那些爱她的人都曾试着去爱她,去包容她。可是,她却从来没有真正去感受她们的爱,也从来没有想过回馈他们的爱。每一位从她心上经过的来访者,都被她拒之门外,是她将自己变成了一座无人问津的孤岛。

那么为什么她要将自己变成一座孤岛呢?这世上没有人愿意孤独的吧!我认为安娜的孤独来源于她爱的能力的缺乏。如何看出的呢?第一,文章中说,安娜自从妹妹出生后,就任性的有些狂暴。其实这一点,我深有体会。以前我妹妹刚出生的时候,我也老是因为妹妹和爸爸妈妈吵,可是后来在和他们的沟通中,以及与妹妹的玩耍中,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现在我和妹妹的关系非常好。我至今仍记得,之前在和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总认为他们会把对我的爱分走一半给我的妹妹。可是他们却说,他们对我的爱不会缺少半分,反而我能额外获得妹妹的爱。这段话我记忆犹新,现在的安娜,也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才不愿分享自己的爱。第二,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安娜也并不是不爱她的家人。在收到母亲给他和妹妹的信时,一定要抢着先看。可在抢到信后,她却跑到一个没人的角落,一边看,一边哭……在她看来,唯一能体谅她,给予她爱的人,与她分离了。可是为什么说这是她唯一能体验会到的爱?与安娜的将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相比,他的父亲和妹妹都是沉稳而又内敛的人。在她嫁进范多拉基家族时,她的父亲与妹妹先想到的不是他们能从中得到多少,而是安娜会不会在这样与他们自己家庭相差甚远的环境中过得好。他们从未表达在嘴上说过“安娜,我爱你”这样的话,可是他们是真正将安娜放在心里的。可是正是这样的一份低调的爱,让安娜这样的“粗神经”的女孩无法察觉。所以,她会认为她的父亲和妹妹不爱她,于是就与他们渐渐疏远。第三,文章中说,在母亲去世后,安娜性格开始变得更加喜怒无常,甚至可以说是狂暴的反叛。她不愿操持家务,也拒绝继承母亲的衣钵。她的感情寄托——母亲,已离她而去。她心中的烦躁、怒火、郁闷等一切情感都没了出口。既然情感没了出口,那能放在哪呢?她选择了将所有的喜怒哀乐埋藏在自己的心底,再也不表达出来。这就是她成为孤岛的最后一步。所以说,我认为,安娜的孤独,是源于无法感受到他人的爱,不会表达自己的爱,所以就不愿给予别人爱。

这, 着实可悲。

《岛》的读后感(3)

这本书除了上次讲到的安娜外,还有一个给我印象很深的人物——玛丽娅。

当母亲被送上隔离麻风病人的斯皮纳龙格岛上时,玛丽娅没有像安娜一样以绝食抵制新的生活。相反的,她帮助父亲做饭,处理各种家务,默默忍受安娜日渐暴躁的脾气。她不是对母亲的离去没有触动——在母亲给她和安娜写的信被安娜抢走时,她也沮丧而愤怒的流着眼泪,只是她心里清楚,没有母亲的生活是注定要继续的。在安娜嫁进了范多拉基家之后,家里只剩下她与父亲两个人。她一直无怨无悔的照顾她父亲,也放弃了成为和母亲一样的老师的理想。哪怕别人都因为她是“老处女”而嘲笑她,可她也只是在短暂的沮丧后继续默默付出。她在心里,父亲比自己重要得多。后来,在玛丽娅即将与马诺里结婚时,玛丽娅却因患上麻风病被送上了斯皮纳龙格岛上,幸运的是,岛上的克里提斯医生研究出了治愈麻风病的方法,玛丽娅被成功治愈。玛丽娅回到原来她居住的岛上时,与她心意相通的克里提斯医生向她求婚。玛丽娅一开始答应了他,可她在安娜因出轨马诺里被自己丈夫杀死之后拒绝他,因为她认为自己不能离开无依无靠的父亲。后来,克里提斯告诉她,他们可以搬去离这里最近的圣尼克拉斯。玛丽娅在经过慎重的考虑后,答应了他。安娜的女儿也因她奶奶的去世而和玛丽娅住在一起。不久后,玛丽娅的父亲去世了,玛丽娅和克里提斯将安娜的女儿索菲亚养大成人。

无疑,玛丽娅的品格是高尚的,她与我上一周讲述的安娜性格大相径庭。也正是他们性格上的差异,造就了她们不一样的人生。在面对母亲的离开时,安娜选择了放任自己日渐暴躁的性格,而玛丽娅则选择悲伤的接受这一切,并且努力适应新的生活。在面对母亲的死亡时,安娜选择了逃避现实与过去的自己,希望通过离开来掩盖自己的过去;而玛丽娅选择在悲伤过后仍然过着以前的生活。在面对她们的父亲时,安娜选择了渐渐疏远,到最后永不相见;而玛丽娅却选择与父亲相依为命,希望能尽己所能让父亲过上幸福的生活。在面对自己的婚姻时,安娜只是把它当做自己获得权力与地位的一种手段;而玛丽娅却把它当作灵魂的归宿。在面对幸福时,安娜选择了放纵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做出了不符合伦理的事;而玛丽娅却选择舍弃自己的幸福,成全父亲的幸福。安娜在过了顺风顺水的大半辈子后落得个被自己丈夫亲手杀害的结局,而玛丽娅也在经历大起大落后与克里提斯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安娜和玛丽娅,他们一个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前,一个把亲人的利益摆在前。安娜心中想着如何索取,而玛丽娅心中想着如何付出;安娜想着自己如何才能快乐,而玛丽娅想着别人如何才能快乐。

安娜,是那么的活泼大胆,她像是一团火,一开始好像可以温暖他人,可是交往长了会发现她只能把接触她的事物烧成灰烬;玛丽娅温柔内敛,她像是一条溪,看似很平凡,可是却默默给予她边上的草木以生机,最终也使得她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只有索取,没有付出,那是台榨汁机,所拥有的取决于别人给予的;乐于付出,就会获得,甚至有时所获得的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多。当安娜把别人对她的爱都消费光时,她就什么都没了。这也正是为什么她会拥有如此悲惨的结局。而玛丽娅在给予别人的同时,也受到来自不同的人的爱,这使她的精神越来越富有。正是因此,她最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所谓幸福与不幸福,我想大概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只愿索取,还是乐于付出。

郝德舜 

                                 埋在深处的苦衷

                            --《儒林外史》第二周读后感

                                                                                        3.15
    一辈子下来终落得一个骂名,被所有人唾弃、鞭挞。

    没有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会知道严监生是吝啬鬼、不知足,他那两根灯芯的故事想必也是众所周知的。我们看看百科词条里对他的描述:“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两茎灯草》还被纳入小学5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依据这篇文章,一般将其解读为‘中国经典的吝啬鬼形象’。在人们心中,他就是这样一个被讽刺的人。
    可是谁解其中味。严监生从出场到断气,只有短短一回之长。严监生的出场是被狡猾奸诈的弟弟严贡生拖出场的。严贡生在民间凭着巧言舌辩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门,便离开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这个烂摊子的,就是他的弟弟严监生。严监生家家财万贯,是当时的富豪,大手一挥,十九两银子给了府上的人,这案子就摆平了。十九两银子,这要是对一个吝啬鬼来说,简直就是要了他的命啊!但是书中对严监生应有的“犹豫,踌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严监生老婆临终时,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钱办丧事。话不多说,看原文:“议礼已定,报丧出去。自此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不必细说。”这是一个吝啬鬼应有的作为吗?绝对不是。假如我是在断章取义,那谁又会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费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犹豫地花出四五千两银子、耗尽半年时间来办葬礼?一个吝啬鬼只会随便找一个土坑埋了插朵花,这就是事实。事后还为了讨好二位王氏大哥将来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挥,一人一百两:“因把小斯都叫出去,开了一张厨,拿出两封银子来,每位一百两,递给二位老舅:‘休嫌轻意。’”有人可能觉得,严监生是不是在虚伪呢?不是。虚伪表现在面子上,而严监生对待这些事的态度,周周到到,不怀私心,没有人会虚伪到这种程度。
    严监生阔不阔?阔。可是他对于自己,又不阔。
    他自己纵腰缠万贯,却连块猪肉也舍不得买;即使有千金万银,也还是不忍心看那燃烧的两根灯芯。严监生的缺点就在,他舍不得对自己好一点。他无私地对别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点金钱。平时舍不得吃猪肉,生病了还舍不得吃人参。
    可惜,为善的不见得福寿安康,为恶的也没有必遭天谴,严监生死后,唯一的儿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续弦的赵氏原本想要过继长房的侄子,却反被长房的严贡生仗着长房长子的身份夺去了家产,严监生一辈子受制于长房,即便是临死之际挑取了一根灯芯,也没能让自家的孤儿寡母摆脱这一命运。 吴敬梓先生让严监生在临死之际挑去那一根灯芯,所描绘的或许并不是一个吝啬至死的守财奴,而是一个被宗族礼法压制了一生的可怜人最后的反击。 可惜,一切最终还是以悲剧收场。
    其实在严监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着大房(哥哥)的气,出手却不吝啬;他亦可以为了老婆孩子赴汤蹈火,可惜这个社会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着他只能用金钱解决。赵氏(后妻)劝他道:“你心里不自在,家务事就丢开了罢。”他说道:“我儿子又小,你叫我托哪个?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我真心佩服严监生在家庭面前的处世能力,他上能对付的了官府,中能讨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为家里顶梁柱的本分做家务。这是他对家庭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感,他命令着自己需要对身边人负责,不只是把社会上的人哄得稳稳当当。
    我看到严监生就这么咽气的时候,心里怅然若失,这是我读《儒林外史》以来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感触。虽是虚构人物,几百年来也背着沉重的舆论枷锁,难以翻身。细细品味这个角色,感受到的是无力与遗憾。

    现在,我想为严监生“翻案”。

宋君好 

                                   单调的生活中寻找些小快乐

                                     --《红瓦黑瓦》读后感

3.15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学习生活似乎变得很平静,按部就班,许多事情是一边又一遍的重复进行,让人觉得,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我们也就这样生活下去了。”

这仅仅是一段简单的开头,但至少我觉得,这真的很真实贴切。再加上又是住校,就更是“枯燥”了,上课,下课,在上课,再下课,跑操,再到饭点,自习,就寝......每一天都是一样的。就算现在是疫情期间,每一天的时间也更是被安排的很“相似”,甚至还多了一些“单调”。但我仔细又思考了一会,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到这种相似感。

我于是便继续读了下去:“......生活自有它固定的模式,但我们并不觉得乏味枯燥乏味。因为在这固定的格式里,我们总会去创造许多新的细节,一次与一次不一样。”这么一想,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在校期间,每次的课间都会发生不一样的事情,每次的课堂也是,讲的也是不一样的知识......虽然这些还是很相似,但却还是能使我很快乐。现在的居家学习也一样,每次的大课间都是我在忙碌的一天中“创造快乐”的好机会,换一换锻炼的方式,又或者在锻炼完之后做一些别的事情什么的。

“人在这么大岁数,总是容易满足的。这次打篮球与上次打篮球,只要换了一个人,或只要球滚进水里去是不一样的样子,我们就绝不可能把两次打篮球看成是一种重复的活动。”即使有时确实会很重复,但还是很很有兴趣,就像一个小孩对一种“老掉牙”的游戏,有着固定不变的兴味一样。

确实,在普通中寻找的不普通,本来就是在做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即使是再怎么重复,也会拥有很多“小快乐”。

 李宇湉 

言传身教、有严有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3.15

傅雷的朋友施蛰存先生曾这样评价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

为什么他能够成功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优秀的人,固然也能使他的儿子变得优秀。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可他们做的只是傅雷教育儿子的皮毛而已,光有严格的家教基本上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的,而傅雷给予他儿子的还有他的言传身教,他的儿子从傅雷身上学到了他的可贵品质,和许多为人之道。在求学上,傅雷让他多写作多思考、作好时间管理、不要被时间所控制、生活学习时间正规化、避免无效或过度社交。让他不能闭门造车,要博采众长,扩大视野。到大自然中去、到博物馆中去,要多读书,用其他艺术的领悟过来滋养对音乐的感悟。在生活中,他要求傅聪在感情上专一、多沟通、多忍让、多陪伴。在名利上淡泊希望,成为一个淡泊名利、德艺双馨、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减少商业演出、做人要真诚、要甘于寂寞。在挫折上勇敢,不断地追求完美,拥有强烈的同情心,做一位品德与才华并重的艺术家。

傅雷对傅聪的期望和要求很高,但他也为此而尽心尽力地培养,有很多细节我们可以看出傅雷对他的指导下的关怀。譬如,他曾经写道:“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不礼貌,切忌切忌!”从这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对儿子的观察之细致,体察之入微,这些细节的背后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他的这些提醒也使得儿子能够更好地融入他来往的朋友,也从侧面体现出傅雷对西方文化的探究,才能道出这些经验之谈。傅聪也曾在信中因为自己在国外有了苦闷,便向家中的父母发泄,傅雷没有因此而感到愤怒或者寒心,反而是很体谅傅聪,并且安慰他,信中全然没有责怪的意思,是满满的关怀。

傅聪为什么能成长的这么优秀,我其中也包括父母给予他的爱,在他最难过的时候,开导他、安慰他,让他感受到家人的温暖。我想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除了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严格的管教,更应该给予孩子爱,爱的教育会使孩子更深刻地体会这个充满大爱的世界,使爱的美德永驻孩子心间,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李羽涵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读《野性的呼唤》有感

巴克生长在温暖的南方庄园里,它是个有些傲娇的狗中贵族,享受着主人的宠爱,很不幸它被恶毒的园丁卖到了寒冷的北方,它发狂,想要摆脱这一切,不断的出击,直到红衣男人的出现,用一根大棒把巴克打醒了,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渺小的巴克只能去改变自己以适应当前的环境,求得生存。第二次被专卖的巴克也行真正被唤醒,也真正懂得了适者生存的法则,也懂得了强者为王的道理,为之后的蜕变埋下了种子。

书读到这儿,我们可以学习一下适者生存法则,这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自然选择使那些较不适应环境的个体淘汰,最能适应环境的个体得以保存和繁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本是现代生物学的口号,不知不觉,已成为社会的口号,短短八个字,道出了生命进化的本质,更道出了冰冷的残酷事实。

再联想到我们当下的居家学习生活,有的同学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一丝不苟的执行着,而有些同学却是网聊、打游戏、抄作业......,其中不乏学习佼佼者,课堂从校园搬到了家中,环境的改变让有些同学迷失了自我,甚至开始抱怨疫情、吐槽网课,目前的大环境我们无力去做出改变,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不想成为被淘汰的个体,只能靠自律去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使命,方能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张晰淼 

成为......

         --《成为》读后感

《成为》是米歇尔-奥巴马的一本自传,它讲述的是米歇尔从幼年时期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这段时期她的经历。这让我看到了是一位非洲裔女性如何从天真的女孩儿到成熟的第一夫人的蜕变。

从小,米歇尔-奥巴马就是一个比较活泼而且比较执着的女孩。她练过钢琴也练过舞蹈。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妈妈就是自然的乐天派,从来不会为买房或者买车这种事情担忧。但是,爸爸却患上了一种先天的肌肉萎缩症。但他的爸爸依然很乐观,一直骑着电动车坚持去公司上班,修水表。她的爸爸最不喜欢的就是自己变得需要人帮助。米歇尔也有和他一样的执着精神。

其中有一个故事特别让我震惊。当时米歇尔在二年级的时候被分到了一个特别差的班,就在一个阴暗的地下室里上课,那个老师也不好。后来,他妈妈在社区里面积极沟通,最终将她调到了一个比原来好很多的班级。这个故事看似平淡无奇,但作为黑人家庭的孩子,这很难做到,我也被她妈妈的坚持感动了。米歇尔也有和她一样的执着精神。

米歇尔的故事也给了我许多启发,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

杨清宇 

《孙子兵法》之“用间篇”读后感

3.15 

《孙子兵法》用间篇主要讲述的是在战争中间谍的安排运用。孙子认为“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指出贤明的君主对敌作战应善于用间,这样才能节省国家的开支,节省老百姓的钱财,并说明用间并非是一种不高明的行为,而是一种英明的取胜之法。

本篇为全书的最后一篇,与第一篇的计篇首位呼应,使得全书行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本章中,用间的方法有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方法的连用,敌人会觉得变化莫测。所谓“因间”,是利用敌国居民中的普通人做间谍;“内间”,是利用敌方的管员做我方的间谍;“反间”,是利用敌人的间谍来为我方做间谍工作;“死间”,是利用潜入敌营把我军的虚假情况对外散播(一旦真相败露,我军间谍难免一死,故称死间);“生间”,是指能活着返回报告敌情的间谍。这是用兵作战的要诀,全军都要依据他们提供的情报来进行军事行动。在间谍的使用上,孙子则提出了亲抚、重赏、秘密三个要素。

五种用间方法即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交错、联合使用。其中石勒用间胜王浚就是一个多种用间法联合使用、连续运用的典型例子。为了能够顺利战胜王浚,石勒的军师张宾提出一个假意归顺的计策。首先石勒主动写了一封信,言辞卑微地表示愿意归顺王浚。随后他派出门客王子春等人求见王浚,并暗地里花重金收买了王浚的心腹枣高。为了消除王浚的戒心,石勒杀了阴谋叛变王浚后归降于他的司马游统,并进献其首级。石勒对王浚派来的使者十分优待,在使者面前做足了表面功夫,并故意带使者参观空的仓库与士气低落的士兵,从而取得了王浚的完全信任。石勒见计划顺利,便借故召回王子春了解情况,在了解到王浚已失民心后,向并州刺史刘琨求和,并以讨伐王浚来表示自己的忠心,得到了刘琨的支持。石勒出兵突袭幽州,王浚因信任石勒而选择不出兵抵抗。待王浚反应过来时,为时已晚,兵败被杀。

总观石勒吞并王浚的过程,首先排王子春安插进王浚内部,进而摸清对方内情,是运用了“生间”;其次石勒花重金收买枣高,让其做自己的内奸,探知王浚的动向、配合自己行动,运用了“内间”;而利用使者的来访,用假象蒙蔽王浚,让其对自己降低戒备之心,是“反间”。通过一系列的用间,石勒最终达到目的,可见联合用间之微妙神奇。

老殷的话:

在这个特别让人浮躁的时期,怎样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

读书写作文吧!

浮躁,有时候是因为困惑,无法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看看他人,十个人十个样,于是,内心无法淡定了,开始浮躁了。看书吧,书中或许能找到需要的答案。

Alison Gopnik的《园丁与木匠》告诉我很多我前段时间特别怀疑自己的问题。读着思考着,内心就有了方向。

她说“我们的工作要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可以蓬勃发展。“

我认为她说的”爱“,一定不是一味顺着宠着,也不仅仅是老师家长无条件地付出,这里的”爱”,一定是指精神上的共鸣、情感上的理解和生活上的乐趣。这里的“安全”,一定不仅仅是身体上生命的安全,还指内心的信任,或者说,父母是孩子内心安全的港湾。

疫情下的居家学习期间,我曾有一次在班会课上破口大骂,我骂抄读后感、抄作业抄答案,在一旁也做老师的丈夫提醒我这样是不是有损形象。我说如果有家长监督老师一直提醒并且自己也写下诺言,还要在家里做这样的事情,那么,这样的教育环境对于其他大部分自觉的学生来说,就不是一个安全的地方。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不抄答案就少了玩的时间、不抄答案分数会不会低了老师会不会有想法,“破口大骂”体现了我忍无可忍“的底线立场,这就让正气正义的学生内心安全了,他们知道这样是”忍无可忍“的行为。果然,我读到了很多同学写的”老殷破口大骂后”的文章,我记得很清楚,都提到了一句:做一个有德的学习者!当然,我的“破口大骂”,不是带着脏字的骂,是语言十分犀利的那种。

我一直认为,作为一个班级的核心,班主任,我坚定的立场,也是一种爱、是营造安全的团队氛围的根本。

Alison Gopnik在书中说“我们的工作不是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思想去探索所有的可能。”

这是我一贯特别主张的,我反对给孩子们一直灌输自己认为正确的思想,我希望他们自己去看、去想、去判断、去决定、去慢慢拥有。我主张生活、我主张体验生活、我甚至主张体验错误,让他们走些弯路吧,这对他们有好处。

我觉得教育最让人担心的,就是让每个孩子成为你们喜欢的、成为你们价值观念下的、成为们你需要的,甚至成为一个不能犯错的完美的人。

让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需要过程和时间。我耳边似乎又传来家长的学校的“成绩!分数!” 这是现实,我也需要面对。于是,我又不淡定,又开始浮躁了。

疫情下的学习,我硬生生每天从英语课中拿出一节课来,带着学生们完成《慧眼看世界--疫情下的思考》课程和《读透一本好书》课程,但压力也是可想而知的,如果英语成绩不行,那可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这假期里,每个孩子完成了几十篇的新闻思考和读后感,带着不断丰盈的思想去探索这世界的所有可能!

不断有思想的读后感里,没有下降的英语学习,更让我相信了这样的教育思维是正确的。

昨天顺便翻了一本书《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封面上的一句话:

时代飞速发展,人心浮躁不安。当现实离梦想越来越远,我们该如何面对这变幻的世界?

傅佩荣有一句话我很有启发:用上帝的眼睛看自己,发现自己内在的神明。也就是建立内在对自己的信念。

如果自己对自己的信念开始动摇了,那么这将会是特别痛苦的事情。

最后,还是对奇迹树班的小伙伴们说:与你们一起读透一本好书,一起建立自己对自己的信念,一起带着思想去探索这世界的所有可能,这一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关注我们

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成长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加我微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