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于《乘风破浪的姐姐》,我欣赏且警惕

 羊梨笔记 2020-06-16

2020年最有看头的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大家都看了吗?刷了20分钟微博,看到超多人都在说「充会员也值得看」,就连很少看综艺的我,也被安利到了。

提到女团,大家都会想到十几二十岁青春靓丽的美少女。一旦年龄超过30岁,就会被看作老女人,市场不再有人买单。比如风靡亚洲的韩国女团"少女时代",出道时平均年龄只有17岁,在团员超过25岁以后,就被讽刺为「少女时代无少女」。

"乘风破浪的姐姐"节目组,最大的看点是邀请了30位年龄在30+的女艺人,年龄最大的伊能静已经52岁,通过一轮轮训练和PK之后,最终选出5人,重新出道组成一个逆龄女团。

周末看了第一期节目,「三十而骊」「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乘风破浪」,节目组和参与的30位女性嘉宾,打破年龄桎梏,展现出来的对自我命运的掌控感和无惧困难敢于挑战的价值观,我非常欣赏。不过,当我看到自媒体上对这个节目铺天盖地的赞扬声后,我开始为这种舆论的一边倒现象感到警惕。

作为一个个体观众,我喜欢这档综艺节目,觉得好看,甚至熬夜追完。看着那些成名已久的女艺人勇敢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接受别人的评判,我很欣赏、羡慕她们,自叹弗如。就个体选择而言,她们代表的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但当大量的女性自媒体、甚至母婴自媒体跟进蹭热点,把她们拔高成为普通女性的榜样后,我感到了一些不妥。
首先,对美貌和身材近乎偏执的追求,这一点对于艺人这个职业,完全正当。艺人作为娱乐工业精心包装打造的产品,其外观水平(颜值、身材等)本身就是产品的核心参数,艺人为之怎么精雕细琢都不为过,这是她们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
(52岁的伊能静)
但对于普通女性,则完全超出其应有的必要。普通人不靠这一点吃饭,我们承认良好的颜值身材在多数情况下会有助于提高女性的生活体验,但这是『你若具备了这个条件可能会更好』的锦上添花,而不是『你若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会抬不起头』的基本要求。
流行的自媒体舆论,把对艺人这个特殊职业的基本要求,放大到整个女性群体制造焦虑,就变相提高了对普通女性的评价阈值,对整个女性群体的福祉其实有着潜移默化的损害。这里让我不禁想到《论语》里边子贡赎人的故事。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鲁国的既定规则是,赎人就有赏钱。子贡赎人之后,道德心一泛滥就没要赏钱。孔子却看到,子贡此举会提高对鲁国民众的道德评价阈值:原来赎人取赏金属于善行,受到国家法律的鼓励;但有了子贡这样一个高标杆参照物,赎人取赏金却变成了一种羞于示人的尴尬行为。同样一件事,从原本好好的善行变成有道义负担的一件事,这不仅提高了评价阈值,也提高了人们发善心做善事的门槛,只会导致更少的人做好事。这个结果对鲁国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不仅无助,而且有害。
《乘风破浪的的姐姐》里,一大批30+仍然冻龄貌美、死磕身材、多才多艺、力争上游的成名女艺人,她们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活出了自我。
我个人喜欢这个节目,赞赏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欣赏她们每个人的美。但是,我们不能把对女艺人的评判标准偷换成对普通女性的评判标准,那样就会变成子贡赎人这个故事的翻版:舆论对普通女性的评价阈值,就会悄悄地水涨船高。原先过得挺好挺正常的女性,就会免不了在无形中被人们以人为调高的阈值做对比,从而背上"不够美"、"不够优秀"、"不够努力"之类的隐性负担。
对此而产生警惕的,不只我一个人。微博上也能陆续看到有人提出和主流舆论不一样的声音:   
我相信,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和我这篇文的出发点恐怕差不多。
我们表达这种略显不合群的观点,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显得自己多么有想法,也不是杠精附体一定要去杠一下这个节目或者那些自媒体主张。
我们认同,像节目中的姐姐们那样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更认同,美好不只有那样一种模子或一种定义,即便你的生活理念与节目中的姐姐们不同甚至相反,只要你是活出了自我,你也是美好的。
我尊重多元化的选择,反对那些给女性划定唯一一条道路的声音。

我反对的不是这条道路本身,我反对的是划道道的行为。

划道道的行为,隐藏在那些光鲜亮丽又充满『正能量』的词句后面,的确能迷惑很多人,但当你用常识去推演接下来很可能发生的事情时,你就也看出不妥。
在舆论一致赞扬乘风破浪的姐姐们追求逆龄的精致外表和个人事业成功的时候,是不是会导致对"家庭妇女"或者说低事业心女性的歧视?
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通女性来讲,如果舆论认为选择家庭就是「牺牲自我」,是妥协懦弱,选择出门拼事业才是「独立女性」,值得赞扬,她们的选择是更多还是更少了?
不仅仅是"乘风破浪的姐姐"这个综艺,很多女权主义者和女性自媒体,包括现实认识的很有女性平权和自我意识的人,包括普通女性自己,或自知或不自知,都有这种倾向。
生完小孩,即便挣得跟请保姆的钱差不多也要尽快重返职场,即便工作忙到没空跟孩子一起吃饭,也会被赞扬为「不放弃自我成长,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辞职回家带孩子,会被劝告「你要跟不上社会的节奏了,可惜」,过几年老公出轨闹离婚,「看,就说女人一定得有自己的事业吧」;
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帮带孙辈的老人,会被认为是「一辈子在柴米油盐中过,没有自我的人生」;
而事业上成功的女性,家庭生活哪怕鸡飞狗跳众叛亲离,也会被赞为「女性力量的榜样」
某种程度上,我理解现在女权主义者对选择家庭女性的歧视和对事业成功女性的推崇。确实有很多女性选择了家庭,最后却面临着老公要离婚自己却丧失职场竞争力,争取不到孩子抚养权的困境。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涉及整个社会对全职主妇的估值,关于这个问题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 全职主妇该怎么估值?这里不再赘述。

回到上面的问题,对于女性选择把更多精力放在家庭和孩子教育上是「牺牲自我」和打扮得光鲜亮丽去打拼事业是「独立女性」的舆论评价,实际上是对「什么是女性自我」的探讨。

女性的自我是什么?对于有些女性来说,可能是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对有些女性来说,可能是自由自在的生活;对另一些女性来说,可能是养育好孩子照顾好家庭;对还有一些女性来说,可能是这几者的综合。
一生中,所有的体验、想法、选择共同构成了一个女性丰富立体的自我,这个阶段她想做这个,另外一个阶段她想做另外的事。有时候她也会需要在两件事中做一些取舍,比如孩子3岁前需要妈妈的时候她选择了回归家庭,等孩子大一点再出来工作。
在做全职主妇的阶段,她的自我就没有了吗?或者她甘之如饴,一直在家带孩子,她就没有自我了吗?
这些都是她生命里的体验,共同组成了她的人生和自我。
如果你的自我因为不漂亮、事业不成功就没有了,那你从来也没有自我。你以为的自我,其实是外界一直强加给你的规范。只不过,过去要求女性的标准是「贤妻良母」,现在对女性的要求是「独立女性」。
一个女性真正的自我,是她有更多的选择,无论任何时候她都能选择让她觉得舒适或者重要的东西,并且有能力承担自己的选择后果。当然会有妥协,当然会有牺牲,因为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
但只要她在掌控自己的命运,并且乐在其中,那她无论选择去拼事业,还是选择回归家庭,她的自我都没有被扼杀,相反,这些经历让她的自我更丰富了。
认为「打拼事业,经济独立」才是女性追求自我的观点,本质上是成功学在女性这个群体的投射,是社会舆论将历史上评判女性价值的陈腐标准抛弃之后的矫枉过正。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认为女性须「三从四德、贤妻良母」;
从前的年代里,曾经大肆宣传「妇女能顶半边天」,人们相信女性以「腰身壮、胆气豪」为美;
而现在,女性则要一边接受男权物化眼光的打量(要精致、身材好、恐老)、一边受到消费主义的蛊惑(宠爱自己、对自己好一点),还要同时接受成功学这把标尺的丈量。
自古以来,女性从来不缺强加于己的衡量标准,缺的是真正的自我——追随自己内心的真实所想所感。
最后,希望每个女性对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有更多而不是更少,都能掌控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活在潮流的评判标准里。

延伸阅读:
1. 全职主妇该怎么估值?
2. 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怎么预防?
3. 我为什么反对婴儿睡眠训练
4. 17岁少年跳桥,为什么小矛盾总是会升级成大杀手?
5. 由隋朝二征高丽引发的管理学思考:KPI冲突的两个部门该如何协作?

影评:
6. 当我们战斗时,我们为何而战?——《1917》观影笔记
7. 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观影笔记(上)
8. 让感情的归感情,其它的归其它——《柯莱利上尉的曼陀林》观影笔记(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