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拼多多2018年扶贫助农年报:农产品销售额达653亿

 创业最前线 2020-06-16


「创业最前线」资深记者|石老师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申请授权

消费扶贫另一面:

技术红利源源不断流向村里

两会期间,乡村振兴,扶贫攻坚,农村电商成为代表和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作为“五环外”的一部分,在当地政府和互联网公司的帮助下,贫困农村地区正在摆脱生产力低,收入低的刻板印象。

最近,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发布的一份“扶贫助农”报告,向外界展现了技术红利是如何流向农村地区,如何帮助贫困地区脱贫,如何催生出一幅靠技术红利,走产业化、品质化农业道路的新农村图景。

给消费扶贫装上“CPU”

3月份,全中国都进入了“两会”时间,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小事都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依然有专门章节谈“三农”问题,报告指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特别强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一要大力度扶持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实现持续脱贫,二要加强贫困地区教育,去除贫困之根。”很明显,中国特色的脱贫道路贯穿着一条发展产业/发展教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主线。

这其中,电商平台和互联网公司的广泛参与,使得消费扶贫和特色产业成为精准脱贫的有效路径。

高层的决策和构想,正在全国各地落地实现。可以想象一个画面,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做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各地国家级贫困县的14万家商户,正在田间地头劳作,通过拼多多将新鲜农产品、农副产品打包装箱,发往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上。

拼多多的扶贫助农报告显示,2018年,拼多多平台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总额达653亿元,较2017年的196亿元同比增长233%。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方面,拼多多平台注册地址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商户数量超过14万家,年订单总额达162亿元,经营类目以农产品和农副产品为主,预计带动当地物流、运营、农产品加工等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万个,累积触达并帮扶17万建档立卡贫困户。

数字也许是冰冷的,但想想这数十万家庭、数十万贫困地区人口因为电商平台的介入,与城市消费人群发生连接,他们的生活将发生质变。

在现代社会,通过卖货——消费的方式扶贫,本身就是一种公益和商业结合的“造血”式扶贫,符合经济规律,更具可持续性和实际效果。

支撑600多亿农产品销售仅仅靠一颗公益的心和扶贫意愿还远远不够,庞大的订单和分散的需求还需要过硬的技术做支撑。拼多多为了干这件事,组织千名程序员、工程师,开发了一套史无前例的“农货中央处理系统”。

这个系统归纳了全中国各大主要农产区包括地理位置、特色产品、成熟周期等信息,经由系统运算后,将各类农产品在成熟期内匹配给消费者。

中国幅员如此辽阔,以致于经常看到媒体关于“XX滞销”、“帮帮我们”的农产品新闻,这套系统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将主要农产区的核心信息上网互联,等于给农村产销装上了“CPU”,通过数据收集、计算,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消除供需不平衡。

如果说阿里巴巴做支付宝、菜鸟物流,是搭建零售业基础设施,拼多多的这套“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就是在搭建农产品上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设施。

这套系统,一头连接着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一家家农户,一头连接着全国各地超过4亿的消费人群,中间带动加工、仓储、配送等农业产业化发展。

“CPU”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套系统,吐鲁番哈密瓜48小时就能从田间直达消费者手中,价格比批发市场还便宜;一度滞销的河南中牟大蒜,打包卖到了北京,价格只有超市的四分之一。

这套系统连接了全国贫困县的农田和城市的写字楼、小区。拼多多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2018年累计农产品及农副产品订单数逾9亿笔。

甚至在上海地区还多次出现同个小区通过“拼单”方式包下一片果园的盛况。

根据拼多多的规划,到2019年年底,公司的工程师数量将超过4000人,其中超过1000人专注于算法设计和开发。

这个80%毕业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技术团队,将为这套农业“CPU”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新电商带来中国农业新模式

由于多重因素限制,中国农业大多是小而散的模式,无法产业化、品质化,在偏远贫困地区更是如此。新时期,要发展“三农”,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要走一条“产业——人”良性互动的道路。

在这方面,除了“农货中央处理系统”,拼多多还充分发挥新电商平台优势,提供了4亿消费者对接2亿农户全新产销模型的新思路。

在农村市场,传统电商平台虽然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时空局限,但仍然是人找货的传统模式,犹如网上的农贸市场,无法激活消费端的主动性。

但拼多多不一样,它通过“类信息流”的新电商模式,在短时间内产生集聚效应,并通过大数据算法将人找货变为货找人。

前者是坐商,后者是行商,更能激发消费端活力,真正帮助农产品找到消费场景和消费人群。这个新型产销模型中,拼多多模式让货卖得出去。

包括“农货中央处理系统”在内的拼多多“拼农货”体系,2018年,共培育出13款销售百万+的冠军单品,超过600款销量10万+的爆款农货。

有一个细节,能体现新电商平台的独特优势,在销量过百万的“冠军农货”中,雪莲果、芒果、百香果、大蒜等名列前茅。

其中,雪莲果、百香果均为非传统热销水果,在“拼购”新模式下,成为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消费者的新宠。

更重要的是,拼多多模式能让人留得住。

通过“新农人返乡体系”,2018年,拼多多带动18390名有能力或接受高等教育的“新农人”,其中超过11000名为返乡人才,累计带动新农人超过6万人。

这些新农人除了是电商运营者,也是农业产业化带头人和致富带头人。他们主导着当地农产品集散、分级、加工、包装等,还深入每家每户,编织起以农户为单元的山村直连小区农产品产销网络。

对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来说,人才是根本。只有让农村留住人,激发农村地区内生动力,才能构建起人才本地化、利益本地化、产业本地化的良性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的长久可持续发展。

产品卖得出去、人才留得住,新农人解决了农产品生产“最初一公里”问题,电商渠道解决了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两者形成产销闭环,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

由拼多多新农人发起的湖南省宁乡县某“外婆菜”产品,自2018年4月上线以来,已实现单品销售超过500万,原材料采购覆盖300余农户,其中包括75户建档立卡扶贫家庭,每户年创收达2000至20000元。

过去,中国农业长期受制于小而散和中间环节的低效,陷入“农民贱卖、中间商不挣钱、消费者贵买”的困境。

而拼多多代表的新电商模式,覆盖了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带动农村的人与产品,第一次通过技术手段全面变革农业生产要素,将帮助中国农业模式从“小而散”变为“小而美”、“大而强”。这正是技术红利带来的改变。

 中国领先创投新媒体

100W创业者及投资人关注

©   投稿合作  微信:cyzqx20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