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Cloud如何与巨头“云”上共舞?

 创业最前线 2020-06-16

「创业最前线」资深记者|龙老师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申请授权

导语:

最新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新格局中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金山云和UCloud等几家企业占据了这一市场的头部份额,市场集中度日益提高。

在这个头部集团中,阿里云、腾讯云等背后都依托于互联网超级巨头,这些巨头都已创办超过或接近20年,创业型企业只有UCloud,创立刚满7年。

为什么一家创业企业,能在巨头搏杀的角斗场中活得很好,而且有蒸蒸日上的气象?解答这个问题对中国所有有雄心闯入巨头地界的创业企业,都有借鉴意义。

UCloud庆祝7周年生日

作者先提供核心观点:

第一:基因与先发优势。UCloud三位联合创始人季昕华、华琨、莫显峰,均是大型互联网公司技术背景出身;他们对上亿级用户的业务,对IT基础设施高并发、高可靠、安全性的要求,具有一线的操作实践和深刻理解,在解决了所在公司的业务难题后,他们渴望把这种技术能力输出。

所以从UCloud呱呱坠地起,就有进行大规模云计算的技术基因,然后很幸运的,UCloud在成立之后马上就找到了能够让它快速发展的应用领域——手游,并迅速站稳脚跟。可以说UCloud是中国最早跑通公有云商业模式的企业之一,这种先发优势很明显。

第二:战略上始终差异化。在手游之后,UCloud基本抓住了每一个互联网风口,服务电商、音视频、互动娱乐、互联网教育等。

云计算棋到中盘的2019年,中国社会对于云计算的价值开始有了普遍认识,巨头也开始重新发现和发力这个市场,UCloud战略上进行差异化,在互联网业务仍在增长的同时,选择不与巨头正面竞争的重点行业,不但没有掉队,反而提前布局,找到新的增长点。

UCloud CEO 季昕华

第三:市场广阔。UCloud面临的竞争加剧,但有几个因素可以成为它的护城河,第一个是服务了一大批中国创业企业,改变了他们成长和进化模式,这批企业成为UCloud的基石用户;第二个是,与巨头差异化的行业选择,包括纯内资和中立立场,将吸引传统行业的增长用户;第三,未来市场开阔,随着大数据、AI、IoT与云端赋能的深度绑定,UCloud的蓝海十分广阔。

在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成功

一般的创业理论通常强调两个要素,第一是独特资源,第二是避开巨头。而UCloud在创业之初似乎完全违背了这一原则,其一在一个重资产、重资金投入的领域,并没有足够的资源,其二是做云计算必然将和巨头碰撞。

这种尴尬的开头使UCloud很久都融不到启动资金,最后只好卖房换得400万创业。这点钱放到今天,可能都不如一个项目的天使轮融资。不过,似乎也印证了一个道理,真正成功的企业,总是从最不可能成功的地方站起来的。

然而,尽管UCloud起步时困难重重,但我却说,UCloud起步时已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这矛盾么?其实一点都不矛盾!

UCloud创始人兼CEO季昕华认为:

所谓天时,是到了2010年前后,所有制约云计算发展的硬件因素或者说是技术短板已经基本被克服,具备了大规模部署和应用的技术成熟条件;

所谓地利,是因为中国互联网一轮又一轮的创业热潮,为云计算发展早期注入了巨大需求;

所谓人和,是三位联合创始人均是技术背景出身,对云计算的部署和应用已有非常难得的实操经验;而且此后从单一的技术背景分别向管理、运营等方向迈进,新角色扮演得毫无违和。

创业初期的团队合照

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具备的前提条件下,面对创业启动时的融资不利,UCloud几位创始人当即立断:时不我待,先做了再说!在被某位大佬投资人拒绝的当晚,UCloud技术负责人在回上海的火车上,奋而写出UCloud公有云第一版的代码。

非常幸运和聪明的是,UCloud当时找到了一个极佳的云计算落地场景——游戏领域,准确地说是手游和此后的手游出海领域。UCloud几位创始人,都有游戏的技术和运营经验,他们非常了解游戏行业对于云计算的需求。

玩游戏的人可能记得,当时正是手游爆发,《三国来了》《我叫MT》《大掌门》《放开那三国》《刀塔传奇》一个接一个地火爆起来。

游戏领域的用户增长经常是指数级的,一夜之间就可能风靡全国,这背后对IT支持系统提出了极高的弹性扩容需求,千万级的用户同时在线,还要画面清晰、玩的流畅不卡顿,这正是UCloud的云计算最擅长解决的问题。

随着和《刀塔传奇》的合作一战成名,大大小小的手游厂商就开始找上门来,UCloud终于在业界站稳了脚跟。

随着游戏客户的业务拓展,UCloud很早就开始在北、上、广、深等地建立线下服务站,而随着游戏客户海外淘金,UCloud开始跟着他们在全球各地部署数据中心,这使得UCloud海外布局一直在行业前列。

所以,我们略看一下UCloud的历史就不难发现,2012年3月创立时最为艰难,服务器都买不起;但很快和手游行业的发展对准了时间线,然后极速发展,2018年完成中国移动E轮融资。

资本的蜂拥而至只有一个含义——那就是行业的高度认可。

战略上始终差异化,才能与大象共舞

应该说,UCloud生在一个伟大的时代,巨大的时代需求催生了它的欣欣向荣。

但云计算毕竟是一个巨头已经入场的行业,巨头天量资金和庞大的生态系统,使得其在云计算领域有着不可抗拒的优势。那么,UCloud又是如何与大象共舞,始终腾挪有术,立于不败之地的呢?

有一句创业名言说得好——不要让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笔者认为,UCloud之所以始终不落后,就是因为其用勤奋的战略思考来驱动企业的发展,从而使自己总能够保持足够的差异化的优势的缘故。

我们先来看看行业,前文用了很大的篇幅阐述UCloud和游戏行业的共生关系。事实上,这种共生关系很容易产生一个后果——路径依赖。

即过度依赖于这个起家领域的成功经验,最终导致成功无法复制,因行业起而兴,因行业落而衰。这样的企业在中国可以说太多太多,比如曾经风光无二的UT斯达康,又比如牢牢抱住PC行业的联想……

但是UCloud团队却始终具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们跟着中国互联网创业的波段性成长路线,不断选择重点和突破行业。

在游戏领域成功后,UCloud又迅速跟着风口,向电商、O2O、互联网金融、在线教育、企业服务等领域扩充,基本踩准了每一个互联网细分行业的爆发点,这也催生了UCould的壮大。

2016年,UCloud就开始拓展传统行业。当时云计算行业在互联网客户的争夺上激战正酣,巨头出身的云凭借着资金加持和规模优势,大幅杀价,0元中标的极端事件也开始出现,价格战打到很多中小云厂商流血亏损。

但UCloud在此时却比较冷静:巨头的目标就是拖垮中小厂商,我们不能被牵着走。

在一艘开往日本的游轮上,UCloud一群高管在手机毫无信号的情况下,为UCloud的未来发展,谋划了新的方向——进入传统行业,选择足够大、又足够分散的行业,即使巨头进入,它也吃不下来;即使其间遇到,也能避其精锐。

有重点地进入零售、教育、制造、政府等行业。这使UCloud在上一轮价格战引发的行业洗牌中,生存下来;而且更早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而巨头是在两年后才开始“拥抱产业互联网”。

UCloud为传统企业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然而,有时候光勤奋是不行的,因为即使你很勤奋,但你的对手依然很强大。那么,怎么样始终和巨头形成某种差异化呢,我们可以看到UCloud,既有客户行业上的精挑细选,也有利益格局上的巧妙站位。

UCloud CEO季昕华介绍,他们观察国外的云计算行业,发现零售业的巨头如好市多、沃尔玛,在选择云服务的时候,往往会避开同样是有零售业务的亚马逊(尽管后者是行业老大),去选择谷歌或者微软的云服务。

这种安全焦虑之中,存在着巨大的机会,所以UCloud的提出了“中立性”这个概念。

的确,很多创业公司会自动回避与自己有业务重叠的云服务商。而对UCloud极为有利的是,国内TOP5的互联网巨头覆盖行业十分广泛,如阿里、京东称霸电商、腾讯独步文娱和社交,BAT巨头的生态几乎覆盖了大半个互联网圈。

在这种情况下,UCloud在资本层面不跟任何圈内巨头搭界的“劣势”,反而成了极大的竞争优势。这就是季昕华所说的“巨头投资一家公司,得到了一棵树木,而我们得到了整个森林”。

“全内资”也是UCloud差异化的一个主动选择。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服务在美国资本市场的概念没那么性感,感觉出去也不太受欢迎;另一方面是看到了全内资以后,对国内政府、军队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重要性。

拆VIE是个极度痛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团队成员感觉看不到希望而离开了。

但拆了以后的这两年,UCloud接了工信部、公安部、北京政务等多个政府项目,在总部所在地上海,更是大受“重用”,上海市委书记、相关部门接连调研,与上海经信委合作成立“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在长三角一体化数据流通中扮演重要角色。

UCloud手中的牌似乎更强了。

 UCloud的进化方向在哪

UCloud的进化不仅仅是战略和技术上的进化,其企业愿景和组织能力也在随之发展。UCloud一直在走一条艰难的升级打怪之路,而且有宏远的使命——用云计算帮助梦想者推动人类进步。

季昕华如何让团队里面的一部分人,或者大多数的人心甘情愿地在价值观一致的情况下,承担这样的压力、追求这样的高远的目标呢?

季昕华认为,首先是核心团队对企业使命的高度认同,这是UCloud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候坚持下来重要基础。

他称这些人为“关灯人”,也就是说,即使有一天企业倒闭了,核心团队也是最后关灯走的人,这种核心团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有很大的激励和凝聚作用。

而“价值感”也是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企业是从创业开始,就用UCloud,等这些企业成长起来去上市敲钟,用的还是UCloud。

UCloud CEO 季昕华

季昕华说:“以前我们的客户经理和创业公司的CEO一起在路边吃烤串聊业务;现在CEO去敲完钟,还是愿意下来和你一起吃烤串聊业务。这不是个例,而是一个个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员工会觉得我们做的事情有价值。”

UCloud所倡导的云计算,以及和大数据、AI打通赋能的形态,极大地降低了整整一代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创业成本,使之可以聚焦于核心业务之上,而较少考虑基础设施的问题。

这种价值传递已经不是一种局部变化,而是如季昕华所言“已经改变了整个行业的生态进化方式和组织方式”。

云计算市场依然在蓝海。季昕华认为,真正占据中国实体经济80%的传统企业,正在开始迎接产业互联网带来的行业再造机会,云计算和大数据、AI等技术的整合,可以帮助这些企业取得在线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历史进阶,而这个市场庞大到无法度量。

在产业互联网这个宽大的赛道上,如果说巨头是一辆载货量很大的货车,那UCloud就是一辆舒适的轿车,虽然体积较小,但更灵活、舒适并且安全。

随着中立性和全内资等属性的日益凸显,UCloud在迎接这些传统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以及政府服务、城市治理等方面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中国领先创投新媒体

100W创业者及投资人关注

©   投稿合作  微信:cyzqx201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