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360摘手卢 2020-06-16

第一幅作品《三人行》

廉抗美老师:
《三人行》逆光拍鸟能很好的体现鸟的轮廓和羽毛的质感,作者考虑到水面反光因素,适当减曝光补偿,三只野鸭的排列自然形成了对角线构图,设置尚可。
1、由于光比较大,水影过曝,野鸭色调过暗,丢失了细节,看不出羽毛的质感,也没拍出鸟的眼神光;
2、感觉作者可能是手持拍摄,野鸭有些发虚;
3、主题和主体是三只野鸭,崔老师讲过:拍多只鸟时抓场面和环境,力求画面干净简洁,所以在构图上可考虑将上下多余的景物和抢眼的前景反光水纹去掉,使画面更加简洁。
4、题名可商榷,“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大家比较熟知的古句,其意是指:几个爱好相同的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用前三个字为题,必然让人联想到后面的一句。而图面的野鸭并没有表现出此特性。

韦建恒老师:
照片中有三只水鸟(水禽)在水中游行,水纹反光形成人字形。
照片的标题告诉读者没有”人”在行走(或行动)。人字打引号,可能是以水鸟拟人在水中游行。可是前面是个无字。无字义是没有。被否定了。所以我没读懂照片的标题和照片的主体要说些什么。


邹萍老师:
这幅照片构图不错,最前面的鸭子在两条对角线的交叉点,另两只均在对角线上。后期处理可以将上面明显倾斜的栏杆裁掉。左下角不知道是石头还是帽子,也是干扰画面的元素。


王亚荣老师:
题名以拟人之说,表现三只水鸭在水中前行,作者为保证景深,选用了F10,速度1/800。画面感觉到有点虚了。

艾静老师:
三只小鸭子在水面游行时引发的行迹线依次有序,作者抓取了这一兴趣瞬间,运用拟人手法给作品起了标题,想法肯定,但作品呈现出来仍然不理想,为什么呢?
兴趣点没问题,标题没问题。110mm F10 1/800 iso640 -4/3 AV,拍摄数据没有问题,问题出在哪里?
问题1:作者逆光拍摄,拍摄主体因逆光而呈现黑色,姿态,神情一览皆无。
问题2:背景的选择与处理
无论拍摄人也好,花也好,物也好,景也好,我们都需要寻找相对整洁的背景,有利于烘托主体的背景。
拍鸟,一定要寻找相对明净的水面拍摄水禽,此外,还需要注意水中倒影是否对主体表达产生影响,水面环境颜色光线是否有利于烘托主体。
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满湖面的白色杂物斑点,此刻逆光下的鸭子与湖面的深色背景相融,并不利于烘托主体,倒影的线条与鸭子的行迹线走势产生冲突,这些都是我们在拍之前就需要观察到的问题,当您注意到这些,也许您就不会按下快门了。
问题3:拍摄内容
由于作者可能是初次拍鸟,这个问题没有注意到没有关系,拍鸟,不拍呆鸟。






崔伟立老师:
非常典型的一幅追求暗调(低调)光影效果的摄影作品,在摄影交流中习惯称之为低调摄影,追求的是在大面积的暗光环境中突出表现高光主体的状态,以及主体与画面共同构成的“点线面”关系。(这句话有点长,需要您慢慢逐字理解。)
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赏读作品时
第一:要看大面积暗光环境是不是很干净,如果是环境不干净,那就放弃不拍。如果暗光环境很干净,只是需要一定的后期PS进行净化,那这个净化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画面中水面上大量的亮光电是必须做后期PS处理的。
第二:要看主体与画面的点线面关系,也就是减法净化精准构图,这个可以在前期拍摄时可以追求,也可以在后期PS中进行二次构图。
第三:主体的曝光是否准确。
在艺术摄影中,曝光准确有两个含义,中调作品一般都会要求整个画面曝光准确,但高调(或低调)摄影作品则是要求被摄主体曝光准确,为了表现主体,在高调(低调)摄影作品中准许适度的曝光失误。




第二幅作品《蛾蝶采蜜忙》

廉抗美老师:

《蛾蝶采蜜忙》长喙天蛾,经常在花中飞舞,能飞快的振翅悬停吸食花蜜。此瞬间被作者用55-300MM长焦端抓拍到了。虚化的绿色背景烘托出了主体花和蛾。
1、速度不够,花和虫都拍虚了,由于此蛾子翅膀震动的频率极快,用800/S以上的速度追拍比较保险,能拍出身体清晰,翅膀动态感强的效果;
2、在构图上可以再紧凑一些,突出天蛾采蜜的状态就好。

刘京老师:
绿色的背景黄色的花特别和谐。大光圈成功虚化了背景突出了主题,让人很想看清画面中那采蜜忙的蛾蝶。
画面整体有点肉,或许适当缩小光圈、适当提高感光度、适当提高速度会使画面更加完美。


邹萍老师:
第二幅拍虚了。遇到蛾蝶采花蜜,我第一反应也是拍下来,因为此景不多见,但蛾蝶不美。按快门是需要克制的,有了谨慎的约束,捕捉的镜头会越来越有看头,这真是提高的过程。但或许作者没有分别心,只是单纯记录所见。


闫立平老师:
《蛾蝶采蜜忙》很好看、很耐看。
特点:
1.构图合理,蛾蝶放在了黄金分割点的位置,看上去特别舒服。
2.背景干净,主体突出。
3.数据设置合理,采用快门优先,保证了蛾蝶飞行时能够拍摄清晰。
4.让我们看的蛾蝶是怎样采蜜的,增加了知识性和趣味性。


王亚荣老师:
作者抓拍到蛾蝶采蜜将刺吸伸向花蕊中采蜜的情景,画面干净,背景虚化,不错,可裁剪。

艾静老师:
300mm F7.1 1/320 iso100 快门优先
崔老师说过拍摄花卉偶遇昆虫觅食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拍摄时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并不是拍到就赚到了,只有画面中将“觅”“食”两件事儿都交代清楚才好,作者抓拍的这一瞬间真是非常非常棒。可是...可是...它怎么就拍虚了呢?这太可惜了。
无论是拍昆虫,蜜蜂,蛾蝶,还是拍什么,第一点就是得拍清楚了。
拍昆虫有几种方法,一种只要您不嫌累,镜头追着蛾蝶拍,景深和快门都够的情况下,只要稳准狠,一拍一准,那会闲的时候,我经常用微距追着蜜蜂拍。
另外一种守株待兔,对焦点在花上,给足景深范围,给足快门速度,相机托稳,一样也是一打一准,这个方法简单好使。前提,您得对您镜头的景深范围有足够了解哈。
下面这幅作品,我个人感觉就是采用了守株待兔的方法拍摄的,对焦点应该在花上,从景深的清晰模糊程度来看,虽然景深有点浅,但还是可以辨别出花瓣层次间相对清晰。
300mm,F7.1景深还是有点浅,加之快门速度不够,就拍虚了。
其实作者已经选择快门优先,大可把快门速度设定得再快一些。但要注意,快门优先下,300mm的最大光圈是多少,长焦端慎用大光圈,您还得配合着足够的景深对相机进行设置,您对曝光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清楚吗?只有在熟悉光圈、快门、感光度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时,您才能明白这个时候,只能牺牲点感光度,来保全足够的光圈景深,可以将iso设置800,快门速度设置为1/1250,这个时候的光圈可以达到F11,物距足够的情况下,景深是完全够用的,速度也有了,景深也有了,剩下就是耐心等待了。
这一夏天日子还长着呢,作者还可以继续练习,但一定要注意防暑防晒防蚊虫叮咬。




崔伟立老师:
拍长喙蛾(画中昆虫)、蜜蜂、蝴蝶等正在飞舞中的昆虫,用什么快门速度才合理呢?
我没有标准答案,因为答案在您的心里和昆虫的身上。
心里:您是想凝固昆虫飞舞的动作?还是想彻底虚化昆虫的动作?还是想得到昆虫身体清晰而翅膀虚化?
作者选择“快门优先”并没有错,画面呈现出的不尽人意,是在拍摄时设定的1/320秒快门速度显示出,作者并没有想好自己想要拍什么?
昆虫身上:不同昆虫的动作习惯与动作速度是不一样的,翅膀在飞舞时还存在着闭合临界点。
总结:
1.要想得到一张翅膀凝固的画面,快门速度要快于昆虫(鸟类)翅膀扇动的速度,个人建议不低于1/1000秒;
2.想得到一张如作品现在这种表现的(没有明确主题,拍摄想法很随意),快门在1/200—1/600秒之间均可;
3.想得到一张昆虫身体清晰而翅膀虚化的作品,那就随拍随做笔记,逐渐摸索拍摄规律。(我曾经用1/2000秒拍蜜蜂,翅膀都是虚的,但我也会发现,我用1/400秒的快门速度,也能拍到飞版蜜蜂清晰的翅膀。)
最后与您共勉:摄影从来就没有偷懒的技巧,在胶卷时代,我的每一幅作品都是有“笔记”的。
此外画面景深也存在问题,因为景深这个话题咱们谈得次数太多了,此处省略不谈了。






第三幅作品《荷叶生风》

廉抗美老师:
作者拍了一片湖中被风吹翻了的荷叶,画面中显示那相似的层层荷叶,应该算是乘法构图吧。题名直白道出了画面。
1、近正午拍照,水面反光较强,可适当减曝光补偿;
2、上下各占1/2,但上半部水面没有吸引人的景物,可相应剪裁;
3、整体画面看,意境稍差,缺乏美感,使读者没有深入探究的意愿。

闫立平老师:
《荷叶生风》名字起的特别好,让人马上联想的荷叶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叶子是卷起来的?……使人浮想联翩。


王亚荣老师剪裁如下:

邹萍老师:

第三幅同样的不足是拍虚了,找不到对焦点(最大的荷叶?)。后期制作颜色调整失真了。记得崔老师说,后期是摄影的一部分,最终是还原真实,或强化真实的视觉效果。我想这是后期的一个调整原则。


艾静老师:
看着标题觉得挺好的,颇有大写意的挥洒之气,但再看画面,怎么都清爽不起来。
荷叶应该不小,能吹动这么大荷叶的风,应该也不小。但当天天气太过晴朗,作者没有及时对相机进行降曝调整,导致更加真实地还原现场情形,荷叶翻涌着暴晒在烈日之下,即便有风,画面中焦灼的暑气感也难以去除。
有时我们拍摄的画面需要脑补,当我们面对现场环境时,大脑对画面进行筛选,进行构思,我到底要拍成什么样子的画面,按照心中所想对相机进行设置调整,对现场环境进行节选,拍出自己心中的荷塘,心中的荷叶。而不是现场是什么样子,我们就拍成什么样子。
画面的意境感更多是摄影人心中所想,心中所念。

分享作品为200mm F2.8 尼康点测光拍摄,按照心中的想法选择测光模式,选择负值曝光补偿,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拍摄出的画面。

经常说长焦端慎用大光圈,那是因为很多影友对景深这一概念没有完全理解透彻,在您不能熟练理解概念的前提下,为了保证不出错,长焦端上还是用F11-16吧,如果您充分理解,那物距,焦距,光圈这三者任您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崔伟立老师:
很优秀的一幅摄影作品,就是看着画面,总觉得有点乱,甚至还有一点点烦躁,感觉不到那风的那份清凉。
怎么回事?
大家一起把思路退出去,想想,风在哪儿?我们是不是要把画面里所有的风都拍出来。
我喜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现在仍然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出来。
一、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是微风,可以用慢门拍出那一丝的颤动)。
二、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也是微风,可以用高速快门拍出那一道波痕)。
三、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现在是叶子已经被风吹的翻过来了,可见风力不小)。
朱自清在文章中写了风,当您看见“风”字了吗?
这就是艺术的共通之处,在画面中,有几片被风吹翻的叶子,已经足可以感受给观众了,同时还可以留出一些任由观众去“想象”的空间,那一道道“凝碧的波痕”不就是风吗?
大胆地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剪裁吧,画面才会越来越干净,镜头语言才会越来越精准。
取景与构图一定要为主题服务,主题需要主体,而主体无需多。






第四幅作品《草原小屋》

廉抗美老师:
《草原小屋》蓝天白云青山,广袤的草原,驰骋的牧民,绿色的草地上格外醒目的简易小屋,作者在这心旷神怡的地方,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拍下了这张图片。
1、见到这种好风景,不要着急抢拍,三思而后行,想到自己要拍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再确定主体并构图,按快门。现在的这幅片子感觉得作者想要的太多:天、云、山、草地、小屋、骑马人等每个要素都不想丢,结果反而把主题冲淡了。
2、要是我面对此主题,会考虑二次构图,将突出小屋和骑马人,把骑马人的位置移到右上角(如果拍摄时这匹马在这个位置就好了,这是草原的特色),让其与小屋相对应。

刘京老师:
大面积单纯洁净的绿色草原营造出恬静安详的氛围,近处、远处排列有序的草原小屋,在远山、白云的映衬下令人向往。画面极简、主题突出,让人过目不忘。




邹萍老师:
《草原小屋》有草原的辽阔和小屋点缀的对比,草原风光赫然在目。但既然主体是小屋,是否在画面中应有一定的占比。




艾静
崔老师曾说过一个画面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

通过图示,您可以看到这幅作品大体出现了ABCD四个视觉落脚点,而红色方框内的存在明显在画面中一点意义都没有,所以面对这样景色的时候,需要进行取舍。
崔老师有一句话,风光摄影,不放走一个活物。
全画面中最精彩的部分就在左下角D的位置,有一个骑马的活人,与A位置上的一排小屋形成非常好的呼应,于是我对画面做了剪裁。

另外一个常规剪裁可以就是保留一部分天空,保留B或C上方一排房屋,做了宽屏构图。

以此类推,但由于天空中缺少活物,相对于AD位置的剪裁来说就逊色了一些。


崔伟立老师:
初步接触风光(风景)摄影的人,都会遇到这个问题,面对眼前非常“好看”的风景,相机的取景器却无从下手,往往会换用一个短焦镜头将眼前的一切都囊入镜头,满足于“我拍到了。”
这不对,这不是风光(风景)摄影,这是照相,将眼前的一切都照下来,存下来,这个习惯必须改。
怎么改?
您先记住这句话:风光摄影(风景摄影)从根本上就不是拍风景,而是拍美感,拍想法,甚至是拍思想。
美感 —— 来自平面美学、结构美学和摄影美学,还要遵从大众美学;
想法 —— 别再拍风景了,试着多看多想,看什么?看“点线面关系”;
思想 —— 这是摄影自我进阶过程中,每个人摄影人都少不了的环节,是一辈子的事儿。
《草原小屋》,有草原,有小屋,有点线面就足够了,我相信会有其他点评老师做出更有意思的构图。


第五幅作品《断桥》

廉抗美老师:
《断桥》慢门拍摄的一幅非常耐看的片子,略显雾气的水面,清晰的栈桥,简约构图,大片留白,黑白灰过度的也很舒服,水和桥的质感都表达得很明显。我喜欢。
1、感觉图片整体色调有些发绿,重新调整一下黑白色调,增加桥的立体感,可能效果会更好。

2、题名可商榷,常建华老师当时就提出此桥应是栈桥而不是断桥,我觉得此定义相对较准确。(字典中的解释:凡是延伸到海里的简易码头,就称栈桥)



刘京老师:《断桥》给人无望的感觉。


邹萍老师:很像悬疑片里的镜头,就像科幻片镜头,融入虚空。


艾静老师:
感觉作者有点追求西方极简摄影,并对原画面做了一个正片反相的调整。这样的后期尝试很好,如此探究画面简洁,也很好,给作者勇于探索点赞。
我尝试给照片做了反相,想看看原来的样子,如下:

我思考了很久,感觉无论是正片呈现还是反相呈现,好像内容上都缺少一点表达,断桥也断得不够狠,导致极简有余,唯美不足,画面语言及深层次内涵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所以作品显得淡薄,浅显了一些。
极简摄影:恰到好处的净,妙到分毫的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将摄影是减法玩到极致,将留白是意境玩到纯青。看到作品,就可以让人排除杂念,进入到另一个空间。
赞成这样玩,但更希望可以在内容表达上再深厚一些。
从极简的角度出发,我对画面做了重新调整,如下:

崔伟立老师:
又是在向那位摄影大师致敬呢?
这回,我猜不出来了,作品的确带有“大咖”范儿,而且受西方摄影美学的影响很深很重。
在黑白胶卷时代,追求另类视觉效果的摄影人会采用“正片负冲”或“负片正冲”等极端冲印方式来获取“独具视觉冲击”的影像,这幅作品就是这些手法在数码基础上的尝试,无可厚非,喜欢就好。
我喜欢!因为作者在追求这种“古法之美”。
但作品在后期PS中做的不彻底,残留了很多遗憾,例如图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矩形”,不知是因何留上去的。
再例如这个影调来表现《断桥》,您的思想真的表达出来了吗?
我很想试试“断裂”+“撕痕”+“粗颗粒”,让那种“断”更惨烈一些,让观众看到撕心一般的疼。
数码创意摄影,更需要明确的思想。摄影不摄影的不重要,重要在创意上。
创意,更在意“意”。






第六幅作品《嬉梅》

廉抗美老师:
《嬉梅》难得作者用150-600MM长焦抓拍到一只在花丛中觅食的绣眼鸟,拍的清晰,眼神炯炯,蓝天作为背景,粉色的花朵为前景,色彩搭配的也不错。为了抓拍这种机警的小鸟,特设置了高速。
1、看片子鸟的主体是实的,尾巴略虚了点,光线不错,可以适当缩小光圈,6.3的光圈感到还是有点悬。
2、后期可以将鸟体适当调亮,看着会更漂亮;
3、可考虑二次构图,我觉得竖画幅较合适。
廉老师调整如下:

邹萍老师:
《戏梅》题目很贴切,鸟半掩在梅花中,有和梅花互动的感觉。眼神光拍出来,抓拍到位。
不足是鸟的形体偏差,整个画面显得不生动。


艾静老师:
这幅作品曾在2020.3.21崔老师语音教学课上当作业留过。那时崔老师曾说大家可以按照画幅、主体、留白、兴趣点、构图与思想表达来进行分析。
画幅:根据主体动态走势选定了拍摄画幅,我可以会选择竖画幅进行表达。做了一个竖画幅构图,仅供参考。

主体:判断鸟类摄影的佳片标准有三点:1. 羽毛清晰可数,2. 眼神光,3. 趣味点。这三点作者其实都做到了,真的很棒。
留白:后面花枝虽然虚化,但还是有点不良重叠,不知道拍的时候现场是否规避下。而且换个位置,是不是就能把鸟嘴拍全了呢?
兴趣点:小鸟在吃花蜜,鸟嘴没有拍全是非常大的遗憾,如果可以拍全,就完美了。
构图与思想表达:作者没有单纯的拍花,也没有单纯的拍鸟,在这两者互动的情况下进行抓拍,精彩呈现,说实话,小鸟这样的姿态挺难拿,如果规避上述的那些小问题,就更加优秀啦,给作者点赞。
标题:小鸟应该是在吃花蜜,有点文不对题了。




韦建恒老师:
<嬉梅>作者发现小鸟在梅花枝头上嬉戏,或嬉弄梅花,游乐一于梅花之间。标题和主体都很恰当。
主体位于视觉热点上。虚化的背景梅花枝条与主体形成对角线构图,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主体色彩鲜明,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且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色彩对比強烈,界线分明。
阳光不很強,作者用了1/2500秒,对焦点和点则光就落在眼睛上(?),保证了眼部的清晰度,背光处还有细节。最可贵的是正好有一朿光线照亮了小鸟眼睛,眼珠上有眼神光。这是本片最精华之所在。
作者可能拍了多片,本片小鸟体态不很美,可能就是因为有这个好眼睛而被选中了。




程小平老师:我觉得作者拍片时有点着急,可能等一会儿,鸟嘴就可以拍全啦!


崔伟立老师:
曾经在群活动中将这幅作品作为作业留给大家赏读,不知道哪一位群友对作品进行了点评?
整体来说,这幅作品可称精彩之作,数据设置上可圈可点,似乎有问题,看画面表现又可以说没问题,这就引出了在拍摄数据上的一些“可能”跟大家分享一下(留作业的初衷):
1.光圈可以再小,可以更好地保护景深;
2.光圈小了,速度会慢,此时的鸟,保证1/800秒以上的快门速度即可;
3.手持相机,必须使用镜头的防抖功能,可以降低感光度提升画质。
4.记住在三脚架上也不能使用太慢的快门速度,因为鸟在动。
......没了!












微信群每周作品点评活动·征稿启事
参与方法:群友每人每周限定投稿二幅,投稿指定邮箱:2496039072@qq.com
作品要求:近期拍摄的得意作品,内容题材不限,长边像素调整为1600,加白 色边框,边框内注明拍摄数据:作品名称、焦距、光圈、快门速度、感光度、 曝光补偿、曝光模式等信息,边框内不得标明作者姓名。
敬请通过邮箱署名投稿。
活动时间:每周六20:00-21:00之间群主主持活动,组织群友对5-6幅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浏览124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