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料残缺引发历史联想,导致信仰危机,千古贤相伊尹遭颠覆性质疑,与妺喜交?篡位?

 人在西京 2020-06-16

在中国漫长的古代王朝历史中,明君加贤相是一种最常见的统治模式,尤其在王朝更迭的过程中,贤相的作用尤为突出。最著名的明君贤相组合莫过于商汤+伊尹,周文王+姜子牙,刘邦+萧何,刘备+诸葛亮。其中,商汤+伊尹是历史上第一个最佳组合。

《史记》记载了伊尹得到商汤的聘用,尔后辅佐商汤夺取天下。商汤逝去之后,伊尹摄政。因太子早死,伊尹立太子弟外丙继位,外丙在位三年故去,伊尹又立外丙弟仲壬继位,仲壬在位四年亦故去,伊尹见原太子的儿子太甲已长大,于是立太甲为帝。

太甲在位三年,可能身体长大,心还在孩提,贪玩不成人,于是伊丞相把少帝关禁闭,自己临朝专制。几年后,少帝改过自新,于是伊丞相迎回少帝,归还其政。

基于司马迁的史笔,伊尹成为第一代名相,被后世儒家推崇为千古贤相楷模,加以顶礼膜拜。

然而,在司马迁作古三百七十年后,西晋一位名叫“不准”(读如否彪)的盗墓贼,挖掘了战国魏襄王的坟墓,一部战国史书《纪年》从地下重返人间。只不过因为墓穴黑暗,《纪年》的部分竹简被“不准”点火照明。也正因为残缺,引发了联想,产生了很多故事,最终导致迄今为止仍在争论不休。

因为挖掘坟墓地点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所以也叫《汲冢纪年》,又因为文字载体都是竹简,也称为《竹书纪年》。《纪年》因为长眠地下,躲过了秦的“焚书坑儒”,是研究先秦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这部《纪年》的横空出世,有如石破天惊。因为它上面的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记载,与传统儒家经典《史记》的记载大相径庭,甚至完全反向。这些颠覆性的人和事我有空再慢慢写出来与大家讨论,本文先讨论伊尹。

《竹书纪年》记载:(一)桀伐岷山,得二女,曰琬,曰琰,而弃其元妃妺喜于洛。妺喜以与伊尹交,遂以间夏。(二)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寥寥数语,有如惊雷。首先,荒淫。伊尹作为商汤派出的间谍,偷偷潜入夏朝,与夏朝被打入冷宫的王后妺喜勾搭成奸,然后了解到了夏朝内部的很多情况。尽管是出于工作需要,如果作为一名普通的地下工作者,问题不大,但伊尹什么身份?千古贤相啊,焉能做如此苟且之事?!其次,篡位。流放合法君王,自立为王,后被反杀。

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史记》和《纪年》关于伊尹的记载孰是孰非?

应该说《史记》的记载更接近史实,而《纪年》的记载近乎杜撰。首先,《史记》的记载有互证,而《纪年》是孤证。其它史料,如《尚书》、《左传》、《国语》等,关于伊尹的描述均与《史记》接近或一致。

其次,现在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很多地方都记载了伊尹死后受到了历代商王的祭祀与尊崇,如果是篡位被杀,根本不可能再受到后代商王的祭祀。

那么,为什么《纪年》要诋毁伊尹呢?

从汉高祖第一次以皇帝的身份祭祀孔子,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汉朝一直把儒家推崇为三教第一的地位。又经过司马迁如椽巨笔的粉饰,儒生们纷纷为圣王先贤树立了高大全的光辉形象。

然而,到了魏晋,外有“五胡乱华”,直至整个北方建立拓跋氏少数民族政权;内有东晋士大夫厌倦战火,重修“黄老之术”。儒家地位一落千丈。因盗墓事件,一部残缺的战国史书重返人世。因为残缺,需要修补文字,这就给了一些喜好阴谋论的参与机会。阴谋论者们,开始凭主观臆想进行《纪年》的补订工作。他们也不完全凭空捏造、无中生有,而是捕风捉影、见风是雨,把一说成十。

《史记》记载伊尹受命去夏朝刺探情报,《纪年》则记载夏桀王后妺喜被冷落。天造的精彩预设啊,一个外国间谍来刺探情报,发现被冷落的王后,于是伺机靠近并从其口了解夏国情况;而要俘获一个被冷落的怨妇,最佳手段莫过于男人的温存。于是经补订的《纪年》就有了“妺喜与伊尹交”这段文字。当然这个“交”也未必就一定是男女之交,但孤男寡女,偷偷躲在后宫交往,发生情欲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也许,伊尹并不想这样,但为了取悦妺喜不得已而为之。妺喜也许不知道伊尹的真实目的,美女的智慧往往有限,尤其是恋爱中的美女,在不知不觉间把本国的家底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伊尹,客观上扮演了间谍的角色。

再说说伊尹篡位之事。在阴谋论者的眼里,“禅让”这样理想化的事情,完全违反自私贪婪的人性,不可能发生。所以,《纪年》出现了“舜囚尧”这样的刺眼文字。舜这样伟大的帝王都是篡位者,那么身无寸功又贪玩懒政的年轻帝王太甲被四朝元老、顾命摄政大臣篡位更是理所当然的了。

历史来到了隋唐,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终于结束了。天下重又归于汉人的统治,经历唐宋的发展,儒家重新回到了崇高的地位。尤其是儒家的分支理学的兴起,宋朝儒家士大夫完全不能容忍修订后的《纪年》那样忤逆诋毁古圣先贤,于是也不通过朝廷,自发自觉地开始销毁《纪年》。这样,经有宋一代,《纪年》重新消失,这次是真的消失,地上地下都不存在了。

宋以后,又有人重新编写《纪年》。新版《纪年》为了掩人耳目,故意托名作者为南梁名臣沈约所著。同时,为了生存,新版处处符合儒家的价值观。

《汲冢纪年》没有被点火照明烧掉的大部分文字还是忠于史实的,后面少数修补的部分有阴谋论的成分,不足为信,比如关于伊尹的描述。

新版《竹书纪年》(沈约版)因为太过于强调儒家价值观,更需要粉饰,杜撰的成分更多了。到了清朝,沈约版《竹书纪年》受到了纪晓岚等学者的严厉质疑。再后来,学者朱佑曾干脆无视沈约版《竹书纪年》,决定自己从新编著。做法是从各种古籍、典籍中寻找引用《汲冢纪年》的章句,只言片语地摘抄下来加以整理,虽然这样不是很连贯和流畅,但毕竟有史以据,保存了珍贵的历史真相,让先人们的足迹得以继续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流传。

多种版本容易混乱,这里梳理一下,从墓穴中出土的并经阴谋家稍作修补的第一版本叫《汲冢纪年》(已经不存在);《汲冢纪年》被宋朝理学儒生们销毁后,托名沈约的新版叫《今本竹书纪年》;清代学者朱佑曾试图还原而编著的版本叫《汲冢纪年存真》,或《古本竹书纪年》,其内容完全忠实于《汲冢纪年》,可以把《古本竹书纪年》看成不完全的《汲冢纪年》,或是其一部分。大家购买时注意区分。

《古本竹书纪年》纠正了许多《史记》的谬误,如商中宗名为祖乙,《史记》则记为太戊;又如,自盘庚迁殷后,又经过273年,周灭商,而《史记》则多记了500年。甲骨文最终做了裁定,《史记》错了,《古本竹书纪年》是对的。所以,《古本竹书纪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但是,《古本竹书纪年》由于原版在西晋初年刚一出土,便被烧残,经阴谋论者修订后,便先天地带有某种偏见。关于千古贤相伊尹的记载,纯属阴谋论者故意中伤,《史记》所载是正确的,最终的裁定还是甲骨文,1972年河南安阳小屯村大量出土的商代甲骨文,是中华文明的远古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