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唐代大书法家张旭,即使书法圈之外的很多人也都不会陌生。因为他的名气实在太大,头衔太多,无论是他一个人,还是跟别人组合,都会形成一个响当当的称号: 一人:他个人被尊为“草圣”; 二人:他和怀素并称为“颠张醉素”; 三人:他的草书和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合称为“唐代三绝”; 四人:他和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为“吴中四士”; 八人:他和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焦遂合称为“饮中八仙”。 另外,不同于其他书法家独善其身,张旭还是个书法教育家,兼济度人。他应该是书法史上传承弟子最多最广的书法家,弟子众多,包括:颜真卿、邬彤(怀素和柳公权的老师)、韩愰、魏仲犀、徐浩(其弟子皇甫閲有两个大诗人弟子:柳宗元和刘禹锡)、野奴、蒋陆、韦玩、崔邈(其弟子韩方明的弟子空海为日本“书圣”),张旭还指导过李白、吴道子(画圣)等人的书法,只不过这两者可能没有太用心书法,或者是由于他们在各自艺术领域里的顶尖成就掩盖了书名。 那么张旭自己的书法源流从哪里来?张旭的书法老师是他的舅舅陆彦远,陆承其父陆柬之,柬之师承其舅虞世南,虞世南师承智永禅师,智永是王羲之七世孙。 所以,张旭是王羲之书法系统的重要传人,也是关键节点。在他这里,把王羲之的书法理论进行梳理,系统化,为王羲之书法系统的传承作出了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 张旭梳理并系统化王羲之的书法系统包含哪些内容?张旭本人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形成文字,而只是口授给弟子们,后来经弟子和其他书法理论家搜集整理形成。其中整理最为完整的著作为韩方明的《授笔要说》和张怀瓘的《玉堂禁经》。《授笔要说》主要记载“执管法”,《玉堂禁经》则记载了大部分内容,包括“九用”、“永字八法”和“五势”。 一 执管法 古代有五种执笔方法:执管、拙管、撮管、握管、搦管。王羲之和张旭先后明确了“执管”法才是最佳执笔方法。张旭还补充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后来唐朝陆希声用五个字来描述“执管法”:擫(yè)、押、钩、格、抵。所以执管法也叫五执笔法。 二 九用 “九用”即九种笔法。张怀瓘《玉堂禁经》叙述“九用”:顿笔、挫笔、驭锋、蹲锋、踆锋、衄锋、趯锋、按锋、揭笔。 (一)顿笔:收笔时,用尖锋一去一回,推前又扭回,收出一个饱满的圆尾。 (二)挫笔:侧锋行笔至笔画末尾,直接提起笔。这样留下笔画末端参差不齐的效果,像断木一样。和顿笔相对。(注意,“侧锋”是笔杆斜着写,仍然是中锋,是正确的笔法;而“偏锋”是笔尖偏向笔画的边缘,是不好的行笔方法,一般不采用。) (三)驭锋:起笔时笔心直下纸面,然后行笔。“目、其”中间的两横就是这样的写法。 (四)蹲锋:侧锋起笔,在行笔过程中缓缓下压。如《兰亭序》里的“一”字。 (五)踆(cún)锋:在写横折转弯时,为了保持中锋行笔,必须调整好笔心然后再行笔。调整时不把笔提起离开纸面的这种调整笔锋的方法就是踆锋。 (六)衄锋:起笔时扭动、调换笔锋的方向,俗称“换笔心”。 (七)趯(yùe)锋:尖锋行笔,不能下压,但又不能轻浮,要有力量,相当于用笔尖一直在书写,如用锥子在石头上画一般,这样在纸面上会产生跳跃感,写出来骨感强烈。 (八)按锋:这个很容易误解成“按下笔,铺开笔毫”,实际相反,是用于“把已经铺开的笔毫收拢”的收锋动作。章草中的捺笔经常这样写。 (九)揭笔:收笔时,倾侧笔管,扭向一侧,可以附加轻微的提笔动作,目的是取得中锋平衡,然后再按下行笔出锋。如鸟爪形,“人、天”的捺脚就是这样写。 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九种笔法,那么你的笔法功夫就算到家了。 三 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就是“永”字的八个组成笔画的写法,用书法专业术语描述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玉堂禁经》里叙述了永字八法的书写精要: 侧:第一笔,俗称“点”,不能写成左右对称,而是偏重一边。 勒:第二笔,俗称“横”,不能用侧锋写,要用“九用”里的“趯锋”写。需要说明的是,王羲之在《兰亭序》里的“永”字的勒,并没有用趯锋写,而是用侧锋写的。这不奇怪,因为永字八法是在二王的基础上经过张旭总结加工后才对外弘扬的。韩方明《授笔要说》记录老师崔邈的话:“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则万字无不该于此,墨道之妙,无不由之以成也。”,其实,王羲之笔法的四大内容中,五执笔和永字八法,并非王羲之发明,早在东汉之前就已存在,是公开的。但五势和九用可以说是王的创造,或者至少说是集大成,形成明确的笔法要诀,然后不公开地在家族内部传承。但到了第七代,智永和尚没有子嗣,只好对外姓传承。 努:第三笔,俗称“竖”,但不能直直地竖下来,要略带向左的弧度,显得有弹性和力道。 趯(字形和上文“趯锋”一样,此处读tì):第四笔,俗称“钩”,写完“努”之后不能直接简单钩出,因为那样的话钩出就是“偏锋”,所以要使用“踆峰”的方法调整好笔锋再钩出,这样才是中锋钩出,饱满有力。 策:第五笔,俗称“提”或“挑”,用侧锋斜向上写出。 掠:第六笔,俗称“撇”,需尖锋偏笔画的上方揭笔而出,形成锐利的尖尾。 啄:第七笔,俗称“短撇”,起笔后,把笔管倒向内,并且快速拖出,尖锋收尾。 磔:第八笔,俗称“捺”,要注意的地方是,在比较长的行笔过程中,不能直直的写下去,而是左右轻微摇手腕,颤抖前行,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既富有神采,又兼有力道。末尾收笔时要用按锋揭笔而出,形成方硬有力的捺脚。 永字八法是对九用的实际示例,九用是理论基础,永字八法则是实际运用。 四 五势 “五势”是指五种笔势。笔势有些类似拼旁部首,巨大的不同是笔势是手写体的,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适当调整变化的。 《玉堂禁经》里记录的五势是张旭教学时的典型举例,其它更多笔势基本都可以从这五种笔势中化出。 (一)钩裹势:如句、勾等。 (二)钩努势:如司、永等。 (三)衮笔势:如今、令等。 (四)竖笔势:以竖起笔的“使”。 (五)奋笔势:以横起笔的“使”。 书法里有个术语叫“使转”,其中,“使”就是连续折笔的直线;“转”是连续弯曲的曲线,钩裹势是连续顺时针的转,衮笔势是顺时针和逆时针交替的转。 这五种笔势或者从这五种笔势化出的笔势都属于复合笔势,即笔势是由多个笔画组合而成,而永字八法则是八种单一笔势。掌握了永字八法、五势以及化出笔势,所有笔势就都掌握了。 以上四部分内容即张旭继承并发扬的王羲之书法系统的全部内容。张旭比起一般的古代书法家来说,已经很愿意帮助后学,但仍然具有古人保守秘密的传统人性。他向所有弟子毫无保留的是《执管法》和《永字八法》,而把《九用》和《五势》作为核心内容,不轻易示人。直到颜真卿的到来,张旭看到颜真卿的潜质,以及颜真卿一再拜请老师传授秘法,这才把核心秘法《九用》和《五势》传给颜真卿,也果然成就了一代书法大宗师。 后来颜真卿回忆学习过程和心得,总结为《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张旭曾任金吾长史),这十二意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平、直、均、密、锋、力、转、决、补、损、巧、称”。 平,即“横”的写法,要有起伏变化,不可平拖成毫无生气的直横。 直,即“竖”的写法,固然不能弯曲,但也不能僵直,要有变化,有纵逸之气。均,即笔画之间的间隙,要安排紧密,不可疏阔。 密,相关联的笔画之间的承接要咬合紧密,不可松散。 锋,指笔画收尾时,要使笔锋送到底,不能浮飘,要明朗有力。 力,指笔画要有筋骨之力,像“永字八法”中的勒笔,骨感有力。 转,即笔画的使转,“使”要用折笔,形成明显折点;“转”要用曲笔,圆滑过渡。 次,指笔画之间的连接牵丝,要干脆锐利,不能迟缓呆滞。(注,有些文章把“次”讹成“决”)。 补,写字难免有疏忽,如某点画写失了,就用旁边的笔画来补救。 损,为了加强整字的意趣,可以适当减损单个笔画的表现程度。 巧,是指字形结构的安排,或平稳,或险绝,总之要安排精巧。 称,笔画繁多的字,可以把笔画适当写小写细;笔画少的字可以把笔画适当写大写粗,这样整体章法相称。 颜真卿的这篇《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本身是一部行书佳作,可作为行书法帖来临摹学习。 张旭的传世书迹十分确定的极少,很多都是传为张旭之作。名气最大的墨迹帖本狂草《古诗四帖》,董其昌鉴定为张旭所作,今存辽宁博物馆。 也许在大部分人印象里,张旭是写狂草的。然而,作为一代宗师来说,张旭一定是诸体皆能的,草书出自隶书,一个不写隶书的人想成为草书大家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现在看到的绝大部分传为张旭所作的作品都不可靠,唯一确定为张旭所作的是石碑《郎官石柱记》,原石碑已经没有了,现存西安碑林的是宋拓孤本,极为珍贵。而这个《郎官石柱记》是工工整整的唐楷,并非大家印象中的狂草。 补充一点,中国书法史上还有一位“草圣”,东汉末张芝,也是张家的人,两个张姓草圣并无血缘传承关系。张芝因章草成名,后辈张旭因狂草成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