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寂灭——被固化的商鞅(一)

 昵称535749 2020-06-16

大秦寂灭

 一、文明的威力----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500

随着阿房宫的一把大火,壮丽恢宏的大秦帝国仅仅建立十五年便归于尘土。关于大秦帝国勃兴勃亡的分析有很多,有的说气候、地理因素,也有说政治,经济的,但最核心的因素还是人。

关于人的因素,第一个变数就是秦人减量。

这种减量不是单纯指绝对数量,还指人口密度。

这一百三十多年,在商鞅毒输于敌的国策指导和军功授爵政策的刺激下,为了提升自己的地位,作为宗主国人的秦人青壮年必然很踊跃的涌进军队,而且秦人应该会得到参军的优先权。

毕竟商鞅变法只强调了“法律面前,贵贱平等”,从没说过“机会面前,内外平等”。史书对此也有很传神的记载,说秦人是“闻战则喜”。

可参军不仅意味着财富和地位,还意味着惨重的伤亡。

无论史书、小说如何强调秦为虎狼之国,如何描写秦军在战场上虎入羊群的气势。人终究是人,秦人不是真虎狼,六国也不尽是羊群。上了战场,生死之地,谁也不会老老实实束手等死。六国用的是刀枪剑戟,秦国用的也不是飞机大炮。每一场胜利的背后不仅有六国首级成山,同样也有秦人举族戴孝。

单从灭国这十年战争来看,除了灭魏水淹大梁和灭齐几乎不战而胜外,其余四国无不是连番苦战、尸山血海。尤其是灭楚的首战,李信二十万大军崩溃,被追杀了三天三夜,七名都尉战死。

都尉在秦汉时期属于仅次于一方统帅的中高级军官,相当于今天的军、师一级将领。高级将领尚且如此,普通士兵的伤亡更是可想而知了。

再往前,长平一战,赵国为了抗击秦国,举国动员,甚至不惜调动了防御北方匈奴的精锐边军;而秦国到了最后,也“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一场大战下来,不仅是白起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秦人也同样“伤亡十之六七,国内空”。

其他时候,秦国更不是每战必胜,也有过惨败。

战国乱世,大决战,小冲突,随便出个类似魏国龙贾,赵国廉颇这样的将领,后面就跟着个“一生大小百余战”的记载,更不用说白起、王翦、李牧这样的常胜将军。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秦国统一天下的时候,原来的秦国本土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

十年统一战争,原有的六国人口伤亡可能是秦人的数倍,但无论如何,秦国是在以一敌六。在十年统一战争开始的时候,老秦国人口一共五百多万人,这其中还包括妇孺老弱。十年大战之后,秦帝国建立时,全国人口两千万,六国幸存人口的绝对数量是远大于秦人的。

即使撇开伤亡因素不谈,晋身统治阶级的秦人,在人口密度上也要极大的削弱:

一方面作为军队主体构成的本土秦人陆续随着灭国之战散布到了帝国四面八方更广大的领地,这批人基本都是青壮年;

另一方面秦始皇为了便于统治,向咸阳关中地区大举迁移六国旧贵族和富户,要加强对他们的控制。

到秦始皇去世的时候,在老秦国本土的秦朝核心统治区,曾经作为一个大部族的秦人实际上已经差不多成了少数民族。那支曾经的虎狼之师基本只是勉强维持以秦人为军官的构架而已,一线士兵实际上已经充斥了大量的原六国百姓。于是我们后来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陈胜吴广起义以后,仅仅十几年前还无坚不摧的秦军好像突然凭空消失了,甚至开不出一支现成的机动力量,只能武装了二十万刑徒去镇压。

后来刘邦兵临函谷关的时候,整个关中——老秦国的本土竟然没有人站出来保护秦朝皇室。

后来史书上说什么秦法酷烈,不得人心之类的话,基本属于儒家的扯淡,关键就一条:钱赚下了,人没了!

就算是没有酷烈的秦法,大量迁入关中的六国臣民也不可能立即把自己当成秦朝人。

这一点,其实跟现在某些四处流浪的人群差不多,一旦聚成群,就开始反噬原住民。

当年在美洲大陆屠杀印第安人的白人流放犯是如此;今天流落欧洲开始要特权的中东难民和黑人亦如实。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是老祖宗们用生命换来的经验,最好不要再拿自己的命去验证这话的正确性!

秦朝由立而亡不过十五年,而春秋战国分治五百多年。百姓们也许盼着早日结束战乱,但是要说他们怀着什么大一统的民族国家观念,那就有点儿虚幻了。

当时连“汉族”的民族概念都没有,认同感都是来自于同姓家族。分裂造成什么样的认同隔阂,看看今天的台湾就知道了:也就七十年,现在的大陆对台湾大多数人而言,已经成了个外国的概念。他们会因为惧怕战争不拥护独立,但是绝不会怀着和我们一样的观念去拥护统一。

500

十五年的时间不足以让六国臣民忘却自己作为魏人、赵人、楚人、燕人、齐人、韩人的“被征服者”身份。对他们而言,“大秦”是个外国的概念,是“他们秦人”的大秦。他们不可能觉得自己有义务去为大秦尽忠。

后来的秦末大起义,只有陈胜、吴广这些出身草根的人可能是真的为了“反抗暴秦”。其余人等,例如项羽、田儋这些六国旧贵族,自始至终都是怀着各自复辟的目的。

刘邦最终统一天下,恰恰因为他也是草根出身,一介小吏,他没有“封国建家”的传统政治观念束缚,更没有所谓“复国”的观念。如果当时项羽胜利的话,那秦末大起义就是一场彻底的复辟之战,他所建立的王朝只能是周朝的延续,继续分裂,就没有今天的汉族了。

说到底,秦朝其实就是被一群相互完全没有文化认同、没有国家认同,更谈不上民族认同的“异族”给稀释淹没掉了。我们今天分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无数不同口音习俗的人能有一个“汉族”的民族认同是来之不易的。正是因为有了最广泛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所以无论我们曾经遭到多么惨烈的军事失败,只要和平来临,我们的敌人立即就会被我们完全淹没,变成“我们”。

500500

与秦朝几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的命运也是差不多——国土大范围扩张,军队开始丧失机动性,而且传统意义上的罗马人人口密度下降,军队开始大量从被征服者中征兵,罗马军队里到处都是异族面孔。最后这支由异族构成的所谓罗马军队,返回头撞开了罗马的城门。不过罗马当时面对的是一帮没有文化,没有国家概念,而且极其崇拜罗马文明的蛮族,所以它的灭亡过程就慢了些。秦朝面对的则是曾经跟它地位相等,有着完整国家组织,有着和它同等,甚至优于它文明的六国,所以秦朝面对的敌人对秦朝的不认同感更强烈,秦朝灭亡的也就更快。

(《过秦论》里的矛盾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