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带艺投师真君子!相声泰斗马三立顶门大弟子当年差点成了带拉师弟

 相声迷 2020-06-16

  相声界泰山北斗级人物马三立无论台上作艺还是台下做人,都赢得了同行和观众们的高度赞誉,而怹的德与行也足以堪称泰斗二字。马氏相声之所以能在中国相声界产生“无派不宗马”的深远影响,也源于马三爷提出“马氏相声不一定非姓马”的开放理念。马三爷门下亲传弟子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艺高人不红。在众多徒弟中,如班笑魁(班德贵)、连笑昆、高笑临、任笑海、于宝林等人要论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远不及侯门弟子,但要论能耐却丝毫不落下风。

  在十七位马氏亲传弟子中有一位经常被特别提起,他就是马三立门下首徒阎笑儒先生。之所以被经常提起,是因为他比恩师马三立还大一岁。很多媒体仅仅看到徒比师年长的噱头,却没能真正领略过阎笑儒先生精湛的表演造诣。内行观众提到阎笑儒首先想到的就是他与尹寿山合作的《武坠子》。不夸张的说,老二位对于这块活的演绎达到了旷古烁今的境界。

  或许不少人认为阎笑儒的本事完全得师父所传,殊不知其实他是带艺投师。阎笑儒和大多数相声老艺人一样出身贫苦家庭,七八岁时就靠卖苦力“拉小套儿”为生,即便生活如此艰辛,他还不忘苦中作乐,身上有点零钱就跑去听戏。在戏园子里不仅跟着一位打小鼓的学过几出戏,还学会了一段相声《全德报》,这位打小鼓的名叫丁凤来,他的儿子就是杨少奎先生的大弟子丁文元。后来他与在戏园子结识的武魁海(魏文亮的师父)一同拜师学相声,但他们的师父宋玉清是唱天津时调兼说相声,在相声门里没有师承。虽然拜了“无名之师”,却从师父那学会《黄鹤楼》、《六口人》、《洪羊洞》等传统活,并且此时的阎笑儒已经在全国多地观众中小有名望。

  不过,在旧社会相声门里有规矩,没有师承门户说的再好也算“票活”很难在行内立足。阎笑儒知道要想吃这碗饭还是要有名正言顺的师承。经过再三思量权衡后,最终决定要拜马三立为师。事有凑巧,当时正好李寿增的哥哥李广林在秦皇岛开了一个天鹅茶社,通过李寿增邀约阎笑儒前去演出,一同受邀的还有马三立、李洁尘等人。

 

  在一次演出候场时,正好让阎笑儒逮着一个与马三立独处的机会,于是他开门见山的对马三立说:“我要给您磕头,拜您为师。”马三立听完先是一愣,接着忙摇头说:“这怎么行呢,不行不行。”看马三立拒绝,阎笑儒赶忙接着说:“您的玩意儿好,我要跟您学能耐。再者说,说相声的没师父就是没进门,买卖难啊!”马三立答言:“您的能耐也不小啊,至于拜师嘛,可以的。我收你做带拉师弟怎么样?”这下换阎笑儒摇头了他是真心想跟马三立学本事,而且此时马三立虽然才24岁,但已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表演风格。再者说,如果他真当成了周德山的徒弟,那马三立的师兄弟们必然会反对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师弟。还有一节,此时当年一起学艺的武魁海已经正式磕头拜师李少卿,而武魁海比自己足足大了九岁,假若自己成了寿字辈艺人,再与这位兄长见面时该怎么论?

  最终经阎笑儒再三恳求,马三立决定首开山门收了这位比自己年长一岁的徒弟。摆知仪式就在演出的秦皇岛当地,引、保、代三师均在场见证,引师李寿增、保师杨文华、代师李洁尘。在拜师仪式上,马三立以“笑”排字,给大弟子赐名阎笑儒(本名阎鸿斌)。后来阎先生在观众中还有一个响亮的外号,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阎麻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