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15岁遇到一外国友人,结婚时还赠他房产,马云后来如何报答?

 花开无田 2020-06-16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一切焕然一新。国门的打开,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来到中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美丽景色、机会众多的国家。刚刚退休的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肯·莫利,就在这一年参加了澳大利亚代表团,率领家人来到了中国。而此时的马云,年仅15岁,还只是一个中学生。一切像是注定,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场跨国的友谊,会持续至以后的悠长岁月。

7月1日,肯·莫利一家跟随代表团来到了杭州。在充满了历史韵味,埋葬着岳飞、于谦、张煌言这样中国历史上威名赫赫人物的西子湖畔,一家人悠哉悠哉的欣赏着美景。

这时一个年轻的孩子,鼓起了勇气用蹩脚的英语向肯·莫利的儿子戴维说道: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交个朋友吗?

肯·莫利上下打量着这个中国孩子,瘦弱、单薄但热情、独特眼中更是有一股光,让人着迷。戴维随后向马云简单的介绍了自己的家人。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几句简单的寒暄,却成为了这段友谊的开始。

之后,他们成为了笔友。虽然家境贫寒,但马云开始与戴维、肯·莫利通信,而肯·莫利更是像父亲一样要求着这个上进的中国男孩。“写信时,字距要大,(我)好把错讹的地方在空白处指正”,马云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也正是与肯·莫利一家的通信联系,让马云在英语成绩突飞猛进的同时,对世界的求知欲也更加强烈。不过,由于数学成绩实在太差,马云经过三次高考之后,才在1984年考入了杭州师范学院。

虽然成为了一名大学生,但是当时的马云家境拮据,生活并不富裕。肯·莫利一家对于这位“忘年”小友了解到他的困难之后,也会定时的接济。而在1985年暑假,肯·莫利正式向他的中国小友发出了邀请——“年轻人,来澳大利亚看看吧”。

当时马云21岁,虽然对世界充满了渴望,但在当时严苛的护照制度之下,他成行的几率实则是十分渺茫。

但肯·莫利还是鼓励马云试一试。于是马云,选择了北上北京去办理签证。与预想的一样,办理的过程并不顺利,马云连续被拒签7次。

要怎么办,才能获得赴澳的签证呢?一方面,肯·莫利找到了纽卡斯尔政府,还向驻中大使馆发来了电报。而另一方面,已经住了许久的地下室,身上早已空空如也的马云,又一次发挥了他的特长,在使馆里他将自己与肯·莫利一家的故事娓娓道来,使馆人员被打动了,签证通过。他终于可以前往肯·莫利居住的澳大利亚纽卡斯尔。

32年后的马云曾经回忆起这次旅程,他说在29天的纽卡斯尔的旅行之中,改变了他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改变。在结束了这场别样的旅程之后,马云回到国内。心比天高的他,开始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懈的努力,但事实上要成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现实对于这个贫苦出身的年轻人而言,亦可谓是困难重重。虽然在毕业后,马云成为了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讲师,但与妻子张瑛结婚之时,他还是穷得甚至买不起婚房。而此时远在澳大利亚的肯·莫利一家又一次无私的伸出了援手,为他出资购买了婚房。

而当马云在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当了六年老师之后,当自己创建的海博翻译社渐有起色之后,在互联网大潮到来之际,他终于选择了辞职。

2万元的创业资金,人员班底包括自己与夫人还有何一兵。想必,当时谁也不会相信这个并不起眼、其貌不扬的年轻人会让自己创建的企业跻身世界五百强,会改变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从中国黄页再到创立阿里巴巴、淘宝,马云可谓是历经艰辛,在融资之时他找过马化腾、找过雷军、柳传志、薛蛮子、冯仑,但无一成功,直到找到了软银CEO孙正义投资。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其必然因素。马云的成功,显然并不只是他曾经言说的情商、爱商、智商,更多的是坚持与选择。

而在这份坚持与选择背后,肯·莫利一家对马云可以说是有着教诲之恩。但是正当2003年淘宝初创,马云即将登顶首富之时,转年的2004年,78岁的肯·莫利却去世了。

对于肯·莫利,马云以父亲、导师相称,他们曾经相约要一起前往西伯利亚铁路旅行,但这一切却随着肯·莫利的去世成为了不能实现的愿望。

“我能做点什么呢?”

马云很快便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去回报这个异国的家庭对于自己的无私援助。在马云第一次前往纽卡斯尔之时,虽然肯·莫利并没有上过大学,但他带着马云去了纽卡斯尔大学,并曾向马云表示“我想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于是,肯·莫利的这个愿望马云帮他实现了。

2017年,阿里巴巴集团澳大利亚集团总部开幕,马云亲自前往,并“故地重游”。他宣布向纽卡斯尔大学捐款2600万澳元,建立“马·莫利奖学金”。而这笔奖学金将用于资助那些像他一样敢于走出大学、自己国家的年轻人,这个奖学金的设立更是为了将肯·莫利这种无私、善举传承下去。

《诗经》里有语:“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说的是朋友之间,投桃报李珍重情谊的故事。而这里,已然功成名就的马云,圆了肯·莫利的梦想,更圆了无数追梦人的希冀。

而关于马云与肯·莫利一家的故事,或许也正如纽卡斯尔大学校长所说的一样,这是关于家庭、友情的故事,一个简单的善举,一样可以延续几十年的友谊。

作为旁观者,我们眼中的马云无疑是幸运的。但作为奋斗者,马云的成功又决然不仅仅是与肯·莫利一家相交的运气,有的更是个人的努力、积极向上、选择。

成功并不能复制,但为人处世与人交往之时的坦诚、真切却可以传染。这一方面看,15岁时马云就已经足够成功,他敢于开口,日后更是敢于坚持。而当功成名就之时,对于襄助自己的友人,又舍得回报,舍得之间一个高情商的自己,已然被彰显出来,马云又何乐而不为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