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莫扎特到S.H.E|《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到底是怎样的作品?

 lylla 2020-06-17

从莫扎特

到S.H.E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

到底是怎样的作品?



     2005年流行歌手组合S.H.E推出专辑《不想长大》,其同名主打歌曲《不想长大》中有一段朗朗上口的副歌,以庞大的管弦乐编曲,反复的歌词为修饰,营造出华丽复古的主题。

不想长大 S.H.E - 不想长大      《不想长大》借助管弦乐恢弘的气势、童话式的语言表达,展现出少女不想长大、对天真纯洁年纪的留恋,明快的情绪中显露出浓厚的伤感。而当你听到接下来这段旋律时,也许会产生同样的情绪。
I. Molto allegro (第一乐章 很快的快板)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Alfred Scholz - Mozart: Symphony No. 40 in G Minor, K. 550

     细心的听众已经发现,上面两段旋律几乎一模一样。没错,《不想长大》的副歌旋律,正是采用了奥地利作曲家沃尔夫冈·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头部分。

作曲家莫扎特画像

     众所周知,莫扎特是一位极富音乐天赋的作曲家,他4岁开始作曲,11岁完成了第一部歌剧作品。在短暂而精彩的一生之中,这位音乐天才创作出无数为人称绝的音乐作品,犹如闪耀在群星之中的光点,凝聚着他的汗水与灵感,《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便是其中一颗无法忽视的亮眼明星。

     在调性上,莫扎特选择了象征伤感和痛苦的g小调,展现出阴郁的、不和谐的美。音乐一开始轻盈明快、富有青春活力,但不久之后乐章色彩便骤然改变,愁苦压抑的音调、激动焦虑的情感色彩愈加浓郁。

电影《莫扎特传》剧照

     旋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绪呢?事实上,这与作曲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完成于1788年,从创作到成稿仅仅用了两个星期,但莫扎特本人当时正挣扎在贫苦艰难的生活中,在这种困窘悲愤的情况下,他写下了人生最后三部交响曲作品,其中就有这部作品。

      《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体现着作曲家对社会愤懑激昂的精神,这种“少年维特之烦恼”式的乐思,也为这首作品赢得了“维特”交响曲的称谓。而多年以后,《不想长大》采用了这一段明快中带有忧伤思绪的音乐动机,与歌曲中的“年轻少女关于不想长大的倾诉”不谋而合。

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 Various Artists

     当然,华语流行音乐与西方古典音乐完美融合的例子不在少数,流行组合五月天的歌曲《知足》便是改编自莫扎特的另一首经典——《小星星变奏曲》。这首根据欧洲民族歌曲《妈妈我要告诉你》的改编作品,以单纯、质朴的旋律唤起人们对童年无数的美好回忆,时而轻快、时而宁静的旋律,让音乐充满了梦幻的色彩,生动地体现了作曲家内心的天真童趣。

爱的礼赞 薛伟 - 小提琴协奏曲

     杨丞琳的歌曲《庆祝》中“每个梦都得到祝福,每颗泪都变成珍珠,每盏灯都想许愿的蜡烛,每一天都值得庆祝……”一段,便是来源于英国作曲家爱德华·埃尔加《爱的礼赞》。这首作品是作曲家送给妻子的新婚礼物,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优美的旋律仿佛来自情人的绵绵情话与喃喃私语,甜蜜而深情。

     此外,还有刘若英、黄立行《分开旅行》取材于德利伯经典的歌剧选段《花之二重唱》(选自《拉克美》),周杰伦的歌曲《琴伤》灵感来自于柴可夫斯基《船歌》与莫扎特《土耳其进行曲》。

     可见,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并非相隔甚远,反而是灵魂相通的。或严谨、或浪漫的古典音乐为现代流行乐手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让他们在灵感迸发之间成就美妙的音乐作品,也让流行歌曲本身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深沉。同时,古典音乐经过流行歌手的演绎与现代技巧的再加工,在大众中获得了更高的传唱度与知名度,甚至引发更多听众的兴趣,通过聆听广播唱片、走进剧场的方式,主动探索古典音乐之美。

     怎么样?通过小编对这些歌曲的介绍,你是不是发现其实古典音乐原来就在我们身边?你是否也产生了走进音乐厅、聆听古典乐的兴趣呢?快来评论区与我们留言互动吧~

编辑 | Y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