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赣边茶盐古道 的前世今生

 紫微o太微o天市 2020-06-17

     黄松贵

位于罗霄山脉中部的炎陵县大院农场,因有着十万亩连片野生云锦杜鹃而闻名。每年春天,杜鹃花开,争奇斗艳,引八方游客沿茶盐古道步行十多里山路前去观赏。

茶盐古道是炎陵保存完好的清代“商业通道”,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古道起点为炎陵县石洲乡青石村,经过大院,翻过海拔1841米的江西坳,再经江西井冈山长坪、遂川到达大汾镇。总里程约为150公里。

据当地人传说,最开始时,这里是一条“鸡肠道”,后来称“官道”。古道西起炎陵石洲(今合并沔渡镇),光绪九年,大院首富成启富带头出资大修过一次。民国时期,石洲首富黄安福加修茶亭。说来也巧,黄安福墓就在茶盐古道边旁。他们二人捐资修缮古道,雇石匠百人,历时五年,采集了上亿块石板、石块、架桥九十九座,(其实只有九十八座,为了好听在大汾加了一座,取名“来回桥”,象征有来有去的繁忙景象),木料用去上百个立方,重铺三尺古道三百余里。此后湘赣两省交通便捷,按照现在来说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商旅繁盛,大院渐成湘、赣、粤枢纽。炎陵人将本地特产茶叶、茶油、药材、笋干等运往江西、广东,再从外地运回食盐、农具等物质。来回一趟行程都在半个月以上,“茶盐古道”因此而得名。

在这里还流传着成启富为诚信而修这条茶盐古道的故事。

话说成启富到江西做生意,走到湘赣交界处的赵公亭避雨。顿时天昏地暗,雷公声声,一场特大暴雨就要来临,他跪在赵公亭心里默念道:我平时是赚了不少钱,也没有跟贫民舍施一点。如果能让我平安无事回到家里,我一定修好这条石阶路。结果,他还真的顺风顺水回到家中。为了兑现自己许的愿望,于是成启富捐资并主持修路。

经过五年努力,这条茶盐古道焕然一新。一担担流动的物品成了炎陵山区一道道特独的风景线。有的在路上小憩一会儿,用草帽来扇风;三五成群的挑夫互相帮助,谈笑中又踏上艰难的旅程。现今的人走在这条茶盐古道为了消遣,和大自然来一个零距离接触。而古人在这条古道上仅是用汗水换来一点家用。他们当时可没有心情去欣赏美景,只是对着潺潺清泉,擦擦脸、降降温,也算是享受了大自然的馈赠,并由此感受到一丝丝快慰。

在这条“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古道上,所发生的故事耐人寻味。

比如,有个挑夫力气很大,号称“大力士”。大力士说:“我一个人能挑二个人的东西。一肩能挑起繁重的东西走完这段坡”。这时有一个人就不相信,决定跟他赌一把。大力士二话没说挑起就走,可能实在太重,大力士想休息一会儿再走。可是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时,大力士计上心来,他放下担子,吹牛皮说:“这东西太轻了,我再去加几个石头。”这时对方不敢赌了,免得白白的送一担物品。可以说茶盐古道上也有许多这样的趣事。

岁月匆匆过,弹指一挥间。在毛主席领导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这条茶盐古道又成了炎陵人民给红军送粮食的“红色通道”。当年,不少炎陵儿女也是从这条古道走上井冈山,跟着毛委员干革命。一首客家山歌唱出了当时小妹送情郎当红军的情景:“哎哟啰……红军阿哥慢慢走,小心路上有石头,卡住阿哥的脚趾头,疼在老妹心里头。”

据说,当年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条茶盐古道上留下了过脚印。目前,炎陵大院农场境内的茶盐古道旁边还留存有红军当年打白狗子的战壕。一到春天,古道两旁的山间和小溪边上,漫山遍野盛开着映山红。这血染的映山红就是对老一辈革命家和红军先烈们最好的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