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高跟鞋下的转型民国!

 zjshzq 2020-06-17

自有记载以来,我们中国一共经历了三次动荡不堪的时期,分别有春秋战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及离我们最近的中华民国时期。而每次的局势动荡也都伴随着文明的大爆发,前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后有南北朝时期的雅典诗赋,风流淡雅。

而动荡的民国时期也不甘落后,不仅有着从沉睡中苏醒的东方古文明,也充斥着源自西方的自由、平等的民主思想。在这个时期,古老的中国被迫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在这较为先进的西方文明冲击下,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这种变化,我们也能从女性脚底的高跟鞋中略知一二。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以这种日常可见的高跟鞋为视野,去探索一下正在转型中的民国。

|高跟鞋的文化历史

话说高跟鞋的历史最早可能要追溯到15世纪。而更为神奇的是,高跟鞋这件奇特的作品几乎是同时出现在中、西方的文明之中的。在15世纪的中国明朝,高跟鞋作为一种新兴的女鞋首次出现在记载中,鞋面用丝绸装裱,鞋子的后底部装有一个四到五厘米厚的圆长底跟。这件奇特的作品一经问世,便受到了当时上层女性的追捧,但之后不知道是什么缘由,渐渐的,人们不再穿着,将其遗弃一旁。

也是在同时期,意大利的一位鞋匠也灵感迸发的发明了一双高跟鞋。最初,他是为了克服下雨天道路泥泞,举步维艰的困境才有了这个灵感。可是在实验的时候,他觉得这种鞋子不太舒服,穿上没一会就累的不行,所以就把它淘汰了。直到有一次,妻子要去看望自己的生病的父亲,恰巧这天下着蒙蒙细雨,修鞋匠担心妻子的鞋子会被雨水浸湿,便将这件他认为的“失败品”拿给妻子换上。

妻子晚上回来之后,高兴的对修鞋匠说道:“亲爱的,你这件发明真的是太好了。这一路上不仅我的鞋子没有被浸湿,还吸引了众多男性的目光,回头率特别高!”修鞋匠听后,比较纳闷,反问道:“这双鞋子舒服吗?不累脚吗?”妻子回道:“怎么会累脚呢?我穿着挺舒服的。也许是你太胖了吧!”

就这样,“高跟鞋”这件发明很快传遍了整个社区。接着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欧洲范围内大肆流传开来。到了17世纪,走在大街上,你一定会发现几乎街上的每一位女性都穿着高跟鞋,只有极少数的仍穿着平底鞋。而到了上世纪初,高跟鞋就更加多式多样、五彩斑斓了!

|上层女性的趋之若鹜

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中记录着这样一则场景,著名作者冰心身穿婚礼服,脚踩白色高跟鞋,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据之后冰心回忆说:“1929年的六月二十五,这天我们在燕大的临湖轩举行了我们的婚礼。婚礼十分的简单,只邀请了我们燕园与清华两所大学的朋友和同事。而且那天招待客人的蛋糕、咖啡和茶饮也就只花费了34元。这真的是令人难忘的一天!”

从蛋糕、咖啡、高跟鞋等,我们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古老文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看到西方文化在民国知识分子圈子中留下的痕迹。而知识分子张爱玲也曾经在自己的《童言无忌》一书中这样写道:“十岁的时候我就要穿高跟鞋”,真的是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小女孩说出的话。常言道:“童言无忌”,也许有时孩童说的话才能真正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景象,成年人的记述反而真假参半,包含了太多的个人意愿。

除了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以外,有足够机会去接触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应当非大学生莫属了。曾有作者在描述那个时代的女大学生时就这样写道:

  • “女大学生中固然也有朴素本分的,但还是以浓妆妖异的为大多数。上课时间,她们也许没有那么妖艳。可是一到了周末、假期的时候,她们就会把自己打扮的光怪陆离,短其袖,高其裤脚,窄其腰,高其鞋,还不算怎么一回事。那几十块钱一件的衣服、几十块钱一套的嵌边的裙子、几十块钱一对的鞋,她们还不觉得贵。”

从上面的这段文字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感受到这股西方之风的强劲,也能感受到当时高跟鞋是多么的流行!之后,一大群爱美的女性看到大街上那些穿着高跟鞋的女子,衬托着其傲人的身材,不免有些羡慕。

于是,她们也开始效仿她们,身穿旗袍,脚踩高跟鞋,出入各种社交场所。就这样,高跟鞋的脚踏声很快便响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女子出门的必备装备之一。

古语常说:世间万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只看到它优秀的一面,也要看到它丑陋的一面。固然高跟鞋可以适当的改变女子的身材比例,令其变得更加美丽大方,但是它也有它的消极一面,比如“高跟鞋就是一种另类的裹脚的说法。”

知识分子的喜忧参半

时间回到1919年9月22日,在这一天的《体育周报》上,有一位名叫黄醒的作者发表了一则以“脚的解放运动”为题的文章,主要是谈及中西的女足都有解放的必要。当写到西方的女鞋(也就是本文所指的高跟鞋)时,黄醒特别指出:

  • “外国女子的脚,又怎样呢?也可以看她的鞋子了;她们的鞋子也很尖,也很瘦;甚至一位体型十分丰满的女子也穿很尖很瘦的鞋子;若是用比例尺将西洋肥胖女子同中国女子比算起来,恐怕她那脚也同三寸金莲一样。……在我眼中见过的人,无论何种国的,我都觉得她那脚有解放的必要。”

虽然黄醒并没有在行文中明确提及“高跟鞋”三个字,但我们从他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明确感知到他对“高跟鞋”的满腹怨气,在他的眼里,高跟鞋与传统中国的三寸金莲没有什么差别。但有反对就会有支持,蒋梦麟就是这么一位。

也许是他在西洋留过学,对高跟鞋这种东西早已经司空见怪。所以回国以后,当看到满大街都是穿着高跟鞋走来走去的女子,他也没有什么惊奇。回忆起1917年从离美返国,回到家乡看到上海街头高跟鞋的流行景象,蒋梦麟这样说道:

“到处都是穿着高跟鞋的青年妇女。当你听着连绵不断的咚、咚、咚的声音时,就能知道这一代中国女性早已和她们母亲那一代有所不同了。她们不再怯于羞态,也许是穿着新鞋子的缘故,她们的身材也比以前更加健美了。从前的女人们是缠足的,‘天足运动’是中国改革的一部分,大概开始于日俄战争前后,但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前一直进展很慢。我想高跟鞋可能是促进天足运动进展如此迅速的原因,毕竟在看到她们女儿婀娜多姿的身材后,她们也不再愿意再强迫女儿们将秀足挤进那狭小的绣花鞋中去了。”

在蒋梦麟看来,是高跟鞋促进了“天足运动”的成功,对国内接受外来的高跟鞋持欢迎的态度,可能这与他的留学背景息息相关。但总的来说,对于高跟鞋这件外来物品,知识分子也是喜忧参半啊!

以管窥豹,高跟鞋只不过是西方文化中极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尚且能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大的浪潮。俯瞰全局,想必那时的知识分子、达官贵人们、普通百姓对待外来文化的冲击也是这样,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而这也正是人们面对未知事物的反映,传统的、保守的可能会采取一些固步自封的措施,不去理会,甚至有些还可能会批判这种新事物,就如文中的黄醒一般。不仅不愿自己去接触,而且还力劝他人不要相信。

而那些先进的、激进的则是以一种积极的眼光去看待这新兴事物,信奉存在即是合理的,不会去想方设法的阻碍他的发展。纵观历史长河,也正是有了这群人的存在,我们的社会才在不断进步,而处在转型期的民国也迎来了一个华丽的转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