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没毕业的父母,给了孩子怎样的诗和远方?

 牛妈彭小蹦 2020-06-17


南方都市报在采访他的时候说,他是一个“起步很平凡”的人,但他比同一代人更喜欢“折腾”。是年轻的企业家,又是一个浪漫的文人,喜欢泡吧,听音乐和写作,和女友相恋十年风雨同舟如今初为人父,曾在老婆生日的时候发动几百个朋友送她鲜花,能够在吃自助餐的时候让她听到电台里讲他们自己的爱情故事。

我把他的成长故事整理出来,和所有父母分享,希望给在育儿路上同行的朋友们,一些启发。

是怎样的父亲和母亲,给与了他现在的人生?

1953年,他的父亲,出生在当地一地主家,算是一个大家族,遭遇文化大革命动荡的年月后,在那个饥荒的年代,父亲九个兄弟姐妹死了四个。接下来,他的父亲没有成年,就被迫开始四处流浪,没有目的地,哪里有饭吃就留下来。

最后,在一个靠着长江的小村庄留下,靠着打零工赢得了村民的好感,入赘做了一个单亲家庭的上门女婿,结婚时一无所有,唯一的家具是找邻居借的木板床。

而他母亲,童年似乎更加悲惨。他的外公好吃懒做,母亲不到一岁就因家暴气走了外婆,母亲从小靠着邻居家送的剩饭勉强活下来,他外公要么就是十天半月不见人影,要么就是醉醺醺的回家。他母亲一直念叨的一个故事,是五岁时用自己在田里捡豌豆攒的钱买了一条裙子被父亲用绑着铁丝的赶牛鞭打得皮开肉绽,她的童年记忆,基本都是挨打和饿,小学读完二年级,就开始在家务农干活了。

1980年,他出生那年,父亲27岁,母亲17岁。


如果孩子可以选择,会不会也会像相亲节目里说的那样?

一开始,就把有车有房,有巧克力有糖、爹是李刚、高颜值、高知家庭作为自己的首选呢?

然而,我们的人生,都是从随机开始的!

少年贫穷究竟是财富还是一种病根?

为了生计而没时间“管”孩子,是福是祸?

八十年代初期,他生活的湖北监利,几乎每年水患,不到一岁那年就遇上了历史上有记录的洪水溃堤,淹没了整个村庄,他被父亲一根扁担一头挑着他一头挑着粮食,在并不牢靠的河堤上临时安置,差点没有活得过来。

那时候,每家都有2个或者3个小孩子,大人们早起晚归,根本来不及管他们。因此,孩子们也就无拘无束!

成群的在晒谷场嬉闹,油菜花开的季节,会用竹竿和棉纱系上白色纸片,吸引蝴蝶跟着小伙伴们从前屋追到后屋。在农忙季节,父母忙作,孩子们在田埂上嬉闹,光着屁股你追我赶,有时候弄着蚯蚓,有时候被蚂蝗叮着小腿,一样玩得不亦乐乎。


那时候的童年,物质依然是相当的匮乏,但小伙伴们也没有觉得苦,晒谷子的晒场是小伙伴的天堂,追着偶尔从县城路过的大卡车是童年里对远方的想象,村口大广播里的《黄土高坡》《一无所有》是最早的音乐启蒙,村里唯一的一部黑白电视机里的《西游记》是全村老小的娱乐生活!

六岁那年夏天,作为吸血虫的防治重点区域,幼小的他也没幸免,为此,耽误了整整一年读书的时间,这一年,竟然也是他童年记忆里的美好时光,因为,医院伙食比家里好,而且国家开始重视疫区的血吸虫防治,还偶尔会发橘子罐头吃,那是他出生以来从来没有吃到过的美味。



贫穷意味着什么?

在《佐贺的超级阿嚒》这本书里,阿嚒说道:“穷分为两种:穷得消沉和穷得开朗……”

很多人谈到穷是一种病根,他能衍生出很多的问题,这一点我深深认同。

然而,真正影响深入到一个人灵魂的并不是物质的匮乏,穷人病根源在于缺乏拥抱现实的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言传身教,是否一定要功成名就?

后来,为了少受洪水之灾的困扰,他们一家人搬到了长江对面,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还有不友好的邻居的排外与夹生。

考虑如何在村里立足和获得认可,好多争取些田地来养家糊口,这是赖以生存的基础。


这个外来户家庭,捡了大家都不想要的荒地,种出了村子里挂果最多最整齐的棉花,稻田里整整齐齐一根杂草都没有,下雪天其他村民都在打麻将,被生活重担早就压弯了腰的驮着背的父亲,天还没有亮就和母亲拖着400斤的大白菜去集市。父亲还利用空余时间把家门口的路整平了,方便村民三轮车自行车出入,村里的红白喜事也都喜欢请他父亲出门张罗。

那年,第一次在学校里考试考了全校第一名,校长和村长特意到家里来家访退还了5元钱的借读费。


搬家后,再也不担心洪水被淹,他一直乐观的父母,在来到这个村子后更是多了很多笑容,落了灰的二胡在干完农活的黄昏总是会欢乐的响起,父亲一边拉二胡,一边唱着《刘海砍樵》花鼓戏,母亲也时常夫唱妇和,一家倒也其乐融融。


这个驼背的父亲10多岁就逃荒出来,最终在湖南立足,养活了一个四口之家。父亲身上的勤劳,不怨天尤人的乐观,就是孩子一生里最大的宝贵财富!

做一个“不讲道理”的家长有多难?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老师说,当今家庭教育里,父母最大的问题不是做的太少,而是干预太多。


这个家庭里,父子其实很少沟通。印象里唯一一次让他还记得的沟通是在96年的一个暑假,村里发生了一件大事,因为遭到当地的政府不公,村里有一个家庭强行的被当地派出所带走,村民自发组织拦截警察,最后扭打成一团,好多村民都受伤了。


父亲把惊吓中的他强行拖回家,等到他止住了哭声后说了三句话:

假如以后你没有本事,受人欺负是必然的,只有有了本事,你才有可能去保护这些善良的父老乡亲;

第二,父母的能力和责任最多只能让你有书读,吃得饱,城里没有一个亲戚,你以后的路只能靠自己;

第三、父母并不能帮到你什么,所以也没有要求你以后如何,但是有一点,这个家族上下五代人没有坐过牢的,要保持善良。


那一年,他以总分第四名的成绩进入了当地最好的高中。这个家庭的日子渐渐的好了起来。

高中三年来父母似乎并不关心双喜的成绩如何,唯一一次去学校看儿子是在高考的第一天,驼背的父亲骑着自行车翻山越岭的早早在校门口站着往里看,其实什么也看不到,他走进考场知道背后的目光却也没有回头。


这种似乎不太近人情的家庭教育逼迫他在高中的时候就要像大人一样思考自己的言行,有一点是很确定的,要么留守农村,要么上大学去远方。


两个月后,接到录取通知书,拒绝了家人陪送的心意,独自背着蛇皮袋装的被子登上了去南京的轮船。

走前,父子之间同样是有一番谈话,大意是,既然出去了,别回头,回头就是没有出息;已经走到父母够不着的地方,一切靠自己;保持善良。



灵魂自由,所以思想独立!

一个从来就是自己把控人生的成长经历,让他比平常人更喜欢“尝试”,对不确定的未来更充满“期待”,更敢于去冒险和闯荡!

直到上大学,其实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他学什么专业,究竟上什么大学。

在我的印象里,他就是一个超级自信,对未来笃定而不爱走寻常路的冒险者。

因为家里穷,一上大学的他就要考虑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于是,他从大一就开始做生意,卖过盗版书、开过烧烤场,赚了一些钱,大二开始就自己投资了个杂志社,以公司化的经营在做这个杂志社,他任总编,杂志社还有副总编、广告部、销售部,然后还有后勤、做版……当时做的是先锋杂志,就是讲些大学里面你想说却没渠道说的故事,然后通过网络,向全国各所大学征稿,再以稿费的形式派发给他们。当时有些学校的社团的社长来看的时候很震撼,那会很多学校的报纸就是2个对开的报纸,他们的杂志是32页64开的那种,杂志一直销量很不错,直到他毕业很久,杂志社一直在运营中。

毕业后,他用5年时间成为了一家美国上市教育公司最年轻的集团运营副总,后来自己独资拥有了一家让多方资本追捧的教育集团。


用他的话说,这一切,都和父母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但总结起来,却十分简单:

1、父亲的一句“对自己负责”,让他珍惜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2、父母在任何困境下乐观的心态,使得他在人生的任何困境中都充满了希望!

3、不管在多远的地方,一想到家,都是最温暖的地方:一对小学没有毕业的父母,近黄昏时父亲拉起的二胡声、支持他走自己的路敢于放手让他自顾自长成他自己的教育理念。

所谓爱和自由,竟不过如此!

牛妈心语

我们常常说:“让孩子长成他自己”,但因为爱,而又不得不转向“我们没有背景、没钱、没地位”,因此孩子不能走错一步路,我们必须为他把控着!

而越是这样想,当“我们无所不能及的目光为原本想要飞翔的灵魂画地为牢,把自己的经验强加在一个试图自己去探索的生命体上,不需要思考与主动,这种最无私的爱,其实是一辈子的罪过。“

让我们在爱和自由这条路上,让孩子和我们自己,能走的更远!

爱我你就置顶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