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读者朋友: 我们的公号经历了四年时间,推送了近千篇文章。有关于个人的思考,也有关于理论的学习,还有一些成长故事、科普文等。 这个时代,需要碎片的学习。我记得很久前和大家分享了一个关于好奇心的文章,提到“一知半解”是一个人学习和探究的必经之路。因为我们人类对“完全不知道”的东西,没有兴趣(都不知道,也无从谈兴趣);对已经熟知的东西,也没有兴趣(这也就是成年人为何没有孩子更有好奇心,因为很多东西都以为熟知了)。 让成年人不断学习最好的途径,就是扩大一知半解的领域,所以碎片化学习很有必要。但是如果只有碎片化学习,就容易陷入孤立、片面,知识不够系统,不成整体。所以,这些年我逐渐在尝试线上课堂、微课、讲座和三天工作坊,希望不同形式、不同长度,更加系统呈现知识。 下周一开始,我的21天系统课,基于阿德勒心理学的线上家长课程——《养出有幸福力的孩子:用个体心理学赋予孩子幸福的能力》将上线。 本次课程一共15节视频课,3次讲师复盘答疑直播,课程期间蹦搭学堂班主任会建群,带领大家相互探讨和交流,打卡输出。每天早上七点半,课程推送,大家可以线上收看、收听,然后根据我们的作业去实践,并输出实践的成果。 这堂课,可能将你在育儿路上的一些疑惑解开,但受益最大的是方向,让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再去面对日常生活的一些育儿琐事,会知道大概朝着哪个方向去努力。 关注我的公众号的父母,几乎都是很爱孩子的父母,从我最开始提出的slogan“像孩子一样精彩”,就意味着,成长不是孩子一个人的事情。 育儿先育己,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意,像孩子一样,永远对这个世界充满期待。 教育是一个面向另一个生命的课题,我们的经验无法复制给孩子,所以最重要的,不是让孩子考100分,而是让孩子拥有能面对人生任务的人格品质。 因为孩子终究需要面对的是自己的人生,那里充满了困难和挑战,有成功有失败,有喜怒哀乐,得到和失去……如果孩子面临任何人生状态,都永远从容而自在,那就一定是幸福的。 很多家长对幸福的理解也是存在偏差的。比如,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父母认为铁饭碗等于幸福。而我们父母小时候,他们的长辈认为,吃饱饭等于幸福。到了我们这一代人当了父母,很多人的观念是名牌大学等于幸福。 这个期待,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如果把这个期待,当成教育的目标,就可能会出问题。 因为,大多数孩子达不成这个目标,即便达成了这个目标,也可能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而不一定是自己生命的最好状态。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连续八年居高不下,这半年就听到邻居们提到两起初中生自杀案例,发生在身边真的尤其胆战心惊。所以,我的课程目标就是“向着幸福的养育”。因为我觉得,很多父母对幸福的观念,有很大误解。 第一大误解就是快乐就好。 人生没有什么是快乐就好的,学习是快乐的吗?长远来看,是!因为这是高级感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一顿美食、一点物质奖励能比的。可是当前这一刻?不一定,因为人们总是希望不付出或者少付出,得到最多。要得到高级感的快乐,必须要“吃得苦”,学会延迟满足。 快乐就好,可能是很多父母教养的借口,误以为,我对孩子没啥“要求”,孩子就不必为”目标“而奋斗,就可以不吃苦。要知道,世界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 第二误解就是成长必须是痛苦的。 和快乐就好相反的父母持有的观念,往往是痛到够!什么是痛到够呢?就是该打打、该骂骂,认为孩子坚决不要溺爱,在他们看来,不打骂孩子就是溺爱孩子。要惩罚,就要罚到痛!一顿打不够就打两顿,打到你怕! 还有一些父母,不打,但是用语言暴力,他们认为只有痛苦,才会长记性,记住了痛,就会行动,他们没想到,持续多年的这种痛,就可能让孩子感觉很绝望。 如果,父母经过学习,就会懂得让孩子在努力后感受成长,和让孩子在成长中得到爱,是一样的重要。 教养孩子,不只需要妈妈的努力,但是目前教养孩子的大任,往往落在妈妈身上。 大任落在妈妈身上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妈妈不懂育儿,焦虑不堪;爸爸完全缺位,最终导致亲密关系也出了问题;再加上隔代养育,育儿观念分歧,矛盾更是一层一层叠加。 问题还不止这些,有些妈妈通过碎片的方式学过一些育儿理论,然后对没有主动学习的父亲的育儿行为指指点点,高高在上,最后亲子关系没变好,亲密关系又出了问题。 如果妈妈们更清晰地知道养育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就知道如何去处理。如果爸爸们能多一些参与,矛盾就会少很多。如果我们能理性看待隔代养育,其他关系也会得到滋养。 能量是会流动的,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带动一家人的变化。 所有关系中,最难的就是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比亲密关系更难,只要你生了孩子,你就回不去了,是一个必须要活明白的关系。 但反过来想,如果不是孩子,很多事情恐怕你一辈子也活不明白。 育儿就是育己。 这次课程一共15节。课程大纲是: 一、 拨开云雾,见初心。 初为人父母,虽然有些慌乱,但还是认为,自己有三十年经验,肯定能应付3岁小孩,直到遇到挑战,才发现,养一个孩子没那么简单。我们会遇到无数的“问题”,很多时候感觉力不从心,搞不定。无法把握一个度,太严厉了不行,不严厉也不行,讲道理没用,打骂也没用,那到底怎么办? 二、让孩子幸福,我们能做什么? 幸福既不是快乐就好,也不是打骂就能做到,幸福是一种能力,我们能为孩子拥有这样的能力,做些什么呢?影响孩子行为的是什么? 三、哪些品质能让孩子拥有幸福? 我们的父辈认为铁饭碗是幸福,我们的祖辈认为吃饱是幸福……究竟什么,才是向着幸福的养育呢? 四、勇气的诞生。 “孩子在人前总是非常不自信”“遇到困难总是退缩,说自己不行”“孩子都不愿意尝试,特别胆小”……要面向幸福,就要能跨越困难和挫折,少了这份勇气,就注定过着失败的人生,那么勇气从哪里来呢? 五、行动力从哪里来? “我的孩子能力不错的,就是懒!他就是不努力,只要一努力,肯定行“,如何打破这个魔咒? “我的孩子,根本不愿意付出努力,你要是不盯着他,他就能彻底放飞自我!” “我必须要天天催,天天问,三天一顿打,才能让他付出点行动” 很多父母说:“我对孩子学习没那么高的要求,但是别学坏,一旦学坏了,家里再多钱也会败光”,那么,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误入歧途,明明很聪明却走了歪路? 周杰伦妈妈拿着鸡毛掸子“打出了周杰伦”,是不是意味着,孩子就得逼呢? 同样是逼,有人逼出了周杰伦,有人逼孩子走向了绝境。 如何才能正确轻推孩子一把,还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呢? 学了那么多,还是控制不了对孩子教育简单粗暴,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那你是哪种做不到呢? 第九讲:不骄纵也不过度严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