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高考如何判断大小年?这4点方法很有用

 抱朴守拙169 2020-06-17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每当终于到了每年“五一”、“十一”大假的时候当然是想好好利用为数不多的假期放放松,出去透透气,玩一下。然而国内的小长假可是出了名的人流量高峰期呀,因此机智的我们就决定晚个一两天再出发,可是当高高兴兴整理好东西到了路上时却傻眼了:怎么人更多了?!哈哈,不怕想不到,就怕想到一块儿去了,原来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呀!

其实在高校招生中,也存在这种“想到一块儿去了”的现象,那就是一种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哎?大小年?听起来很熟悉,那到底在报考中指什么呢? 

大年:某一年填报该校的人数比计划招生数高出许多倍,直接结果是当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这一年称之为大年。

小年:由于上一年录取分高,竞争异常激烈,使下年许多考生望而却步,不再报考该校了,带来的结果是参与竞争的人少,录取分相应就降下来,我们将其称之为小年。

再下一年的考生看到头一年的录取分不高,可能报考的人又多了……如此循环,报考人数和录取分起伏十分明显,就形成了所谓的大小年现象。

股市的熊市牛市有规律,大小年自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虽然不是绝对的,但作为参考也是多多益善。那么大小年的出现有何规律呢?

1、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重点名牌大学,在录取当地都是非常难考的高校。

2、不是所有的高校都会出现"大小年"现象.像北大、清华等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大小年"现象。

3、越是处于热点地区,招生人数越是少的高校就越容易出现"大小年"现象.以近几年辽宁省高校招生出现过的"大小年"现象高校为例,基本上是北京、上海、武汉、南京等发达热点地区,招生人数不是很多。

4、处于招生所在省、市地区,招生人数多的高校一般不会出现"大小年"现象.本省、市地区的高校在本地区招生人数多,生员也稳定,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大小年"现象。

5、“小年”出现一次后,一般不会连续第2次出现。既头一年是“小年”,第二年基本不会再是"小年"。

6、“大年”出现一次后,可能连续出现"大年"。也就是说,头一年出现“大年”的高校并不意味着第二年该校就一定会是“小年”。“大年”出现一次后,第二年、第三年,甚至第四年都可能连续是“大年”。所以考生不要认为头一年是“大年”的高校,第二年就会出现“小年”。

说了那么多,大家可要问了,那么该如何避免“人流高峰”,如何避免“大年”呢?

1、从学校的限报数目看

学校的限报数目是在招生简章里无法看到的,但有心的家长可以发现,网上很多机构已经把限制报考的数目总结了。在系统内有的学校限报1所,大多2-10所,限报越多的,考生填报的机会也越多,无形加大竞争热度。

2、从材料准备的复杂程度看

光看在招生章程很难发现学校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实际报考中,发现准备材料过于复杂,很多考生中途放弃,实际上中途放弃的考生,是放弃了最容易通过的学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报考中提到单科成绩前1%作为报名条件,很多家长在整理数据时,动辄几天的工作,不少家长,中途放弃。

3、从通过学校电话咨询热度看

招生章程都把高校联系电话标明。有心的家长,通过连续几天拨打同一学校咨询热线,可以发现很多学校咨询电话很忙根本打不进去,有的学校咨询人少,每次拨打电话都可以接通。电话繁忙的可能是大年,电话咨询少的很可能是小年。

4、从学校类别看

不同学校竞争力不同,在同时211.985里的院校。不少家长在报名时,盲目跟风,不对比学校的情况。全部去争报北、上、广和东部沿海的热门学校。殊不知农、林、师范也是好学校更有好专业。

虽然高考“大小年”有迹可循,也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因素,:想破头脑寻规律不如努力提升拼硬件。分,分,分,考生的命根,分数线就是学生的生命线,高考录取中一分一档的事实,是合理选择、科学填报的重要基石。实力是第一,在结合自身实力的基础上适度的运用技巧,才是聪明人的选择。

《零点高三》:解你所惑,高考无忧!

微信搜索公众号《零点高三》加关注,看知名高校线上直播。

网络搜索“零点高三”志愿通,高考志愿一键搞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