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鬼李贺的传奇人生

 眼泪的慈悲 2020-06-17

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唐代由于在政治、经济变革上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故而古典诗歌在唐代不但得到了很好的传承、积累,更是处于全盛的时期,创作的文人多如星斗,他们的作品在后世传颂千载,不但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也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诗人有巨大成就者,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等等;但其中的一位诗人,被称之为“诗鬼”,则显得相当的另类。

“诗鬼”李贺,(公元790~816 ),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派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

  被称之为“鬼”,绝对没有贬义的说法,仅仅只是因为“仙”、“圣”已被前辈占有。在当时的诗坛,已经被一群才华横溢的诗人们推向巅峰,前人早已把路走到了尽头。而李贺却打破束缚闯出了另一片的天地,是以谓之曰“鬼”,方能形容其妖孽的天赋才情;当然,也和他的样貌和后期某些作品有那么一点点的联系。例如下面的一首作品,如晚上诵读,必能让人毛骨悚然。

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低迷黄昏径,袅袅青栎道。月午树无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迎新人,幽圹萤扰扰。《感讽五首.其三》

释义:终南山上荒凉的景象多么悲凄,鬼雨洒落在空净的草地之上。长安秋夜飘忽的霖雨带来阵阵寒意,在这寒风前多少魂灵离去。在幽暗的小径上,有夹道的青栎为它们送行。在青冥的天空中,有惨白的月亮为它们照明。那一排排坟茔早已燃起漆灯迎接新亡之人,就像萤火虫在幽暗的圹穴前纷乱飞舞。

  

那么李贺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为何能与李白、李商隐相提并论?

横空出世

李贺其实也算是唐代宗室的远亲,本来不能大富大贵也可以安居乐业。其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可惜武则天执政时大量杀戮高祖子孙,到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李贺自幼体形细瘦,眉毛不仅粗,还连成了一条直线,手指又细又长像是爪子一般,李晋肃父亲见此异相,于是取了一个名字:长吉。希望李贺能长寿吉祥。

李贺从小就才思聪颖,七岁便能作诗,引来当时的大文豪韩愈、皇甫湜的兴趣,联袂登门造访,李贺当即现场挥毫《高轩过》,于文中先称赞二位大文豪的地位、学识,再表明自己现时的处境和抱负,让韩愈和皇甫湜震惊不已,李贺也借此名扬京师。

李贺作诗写文, 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 从不生搬硬造、东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 观察生活, 锤炼文字, 深化意境.作为后辈的李商隐曾作《小传》盛赞李贺的刻苦用功:

“恒从小奚奴,骑巨驴,背一古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见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耳!’”

意即李贺每天不论风吹雨打,都带着书童,背着锦囊(布袋)骑驴外出,当有灵感马上写下放进布袋,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诗稿,见所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心沥血才罢休啊。”

初试锋芒

李贺的作品构思精巧,受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启发,也受到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其诗想象丰富, 新奇瑰丽 。公元808年听闻韩愈在洛阳,便写了首《雁门太守行》给韩愈品鉴(投稿)。李贺虽没有上过战场,却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写了这么一篇描述双方激烈交锋场面的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释义:黑云压城头,城墙像要塌陷一样;盔甲映着日光,金鳞似的闪亮。号角的声音在秋色里响彻天空,塞边的泥土在夜色中凝聚着紫气。寒风半卷着红旗,轻骑驰向易水;天寒霜凝重,战鼓声低沉不起。为了报答国君招用贤才的诚意,手挥舞着利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当时唐朝刚受安史之乱的浩劫,国运也在衰落,藩镇割据,所以亦意指己身有建功立业的决心。或许作为皇族宗室旁支的后裔,李贺亦希望大唐能重新回到盛世的时代,能够感受这份荣誉,同时也希望自己能为皇家效力,毕竟在他看来,这江山也是他李家的,当然皇宫中的李家是否知道有他这号人就不清楚了。

这从中也可以看出,在古代,普通百姓想要出人头地是多么的难,“寒门难出贵子”是最恰当的说明。俗话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也都有这个意思。考取功名,是普通百姓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而比起农民,这却又算好得多了。这其实也是李贺的真实写照,李贺家境贫寒,曾自述“我在山上舍,一亩嵩硗田。夜雨叫租吏,舂声暗交关。”

韩愈与李贺本就相识,更是惜才之人,一看如此妙诗,马上让李贺过来。李贺到了洛阳,可谓是意气风发,更是当场写下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雄心壮志可见一斑,本来以他的才华及名声,可免除初试而直接晋级,但恰好李贺的父亲刚去世不久,按大唐律法规定必须先服丧守孝满3年,所以只能暂时放弃了。

命运多舛

公元810年,守孝期满后,韩愈来信李贺,让李贺参加科举考试。于是21岁的李贺参加了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不出意外,李贺凭借《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一举中的,年底即可赴长安应进士举。但是,过早的锋芒毕露,逆天的才华总会让人嫉妒,正当李贺准备为生命喝彩的时候,命运就开始改写了。在某些有心人的暗中操作下:有人举报,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与“进士”相冲,不能拥有考试资格。

虽然当时名噪朝野的韩愈写了《讳辩》为其辩解:若是因为名字中含“晋”字就不能参加进士试,那若是名字有“仁”,难道就做不得人了?

但在背景硬实力不如人的情况下,终究无济于事,李贺还是被迫离开考场,含愤返回昌谷。此次无法参加进士考试,对李贺打击之重,阴影之大甚至影响着他的一生,期间他曾写了不少抒愤之诗,最著名的一句:“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可见绝望的情绪在慢慢腐蚀着他的身心。

公元811年,李贺的仕途有了转机,经韩愈的推荐,还有李唐宗室的后裔身份和父荫庇佑,终于得了一个九品芝麻官:奉礼郎。嗯,和孙猴子受封的“弼马温”差不多,干的活也差不多:为皇帝及其诸王、贵戚、大臣们祭祀时提供服务,处理各类杂事的工作。

但这与李贺的理想严重不符,他本是贵族子弟,虽然家境贫寒,但一直以求仕、光宗耀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来束缚自己。所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所产生的强烈反差,让他陷入矛盾的痛苦中无法抽身。

李贺在长安3年中,朝中局势越加的不稳定,并对当时社会状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李贺彻底的自我封闭起来,几乎和所有人断绝了来往。在此期间,他的诗作水平有了新的突破,但是作品往往更多表现的是怀才不遇、失望、不满,很多仙鬼题材的诗句便应运而生:“鬼灯如漆点松花”、“鬼雨洒空草”、“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楚魂寻梦风飕然”等等,借此嘲讽和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昏聩,并表达对镇割据的痛恨、或反映社会黑暗的现实以及对劳苦大众的同情。

公元814年,由于升迁无望、妻子早逝,心情郁闷之下,李贺辞去了奉礼郎之职,重回昌谷老家。

后来在朋友张彻推荐下,去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帮办公文,这也正是贺梦想建军功的理想之地,让李贺再一次燃起了希望。但军队作战的恶劣环境,让身体虚弱的李贺苦不堪言,再加之郗士美讨叛无功,只能返乡休养。

英年早逝

再次回到昌谷后,李贺整理所存诗作,此时的他,生命已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但归于田野,他更放纵了他的想象。他的思绪可游仙,可遇鬼,可以听到草木的声音,可以感受到风雨的味道。

公元816年,看透了“九州人事皆如此”的李贺,溘然长逝,时年27岁。

李贺短暂的一生,虽然留下了近300首作品,但无疑仍是文坛的一大损失。或许对于李贺来说,他的怀才不遇以致报国无门,以及对朝廷腐朽的失望,死亡才是最好的解脱,至少是精神上的。李贺从小受到的教育以及淡薄的王族宗亲血脉,让他有着贵族式的傲气和行为举止,潜意识的对于锦衣玉食、功名利禄有着强烈的渴望;自命不凡的的自大性格,和残酷现实而产生的自卑感却又格格不入,导致处处碰壁,最终造成了李贺近乎病态的心灵扭曲,让他的内心世界变得狭隘、消极,对社会采取了了逃避的方式。

可以说,李贺无法融入并适应当时处于逐渐衰败的唐朝社会,那么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李贺人生的结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