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疗效,都在细节中

 厚朴百合中医 2020-06-17

好像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细节,与中医关系不大的,比如动辄缺了某个药,大夫也说没有关系的。甚至,处方上写的焦杜仲,没有,用了生杜仲,也有效。有个药,没有,找大夫换了个同类的药,也有效。尤其是同一个病情,几个大夫的处方大有差异,随便用了一个,也有效。给大家的印象,似乎,中医不是那么精细,好像中医不重视细节似的,那可不对,实际上,中医很注重细节的!

首先,中医在诊断上很注重细节。

同样的咳嗽,西医诊断往往就是支气管炎,但中医则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热咳嗽,痰湿咳嗽等13个不同的证型区别。治法用方大有差异。同样的感冒,西医就是对症治疗,而中医则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气虚感冒,阴虚感冒等诸多证型的差异。治疗用药也各有区别。

其次,中医在治疗原则上很注重细节。

针对风寒外感,中医就是外散风寒,针对风热外感,中医就是疏散风热。气虚补气,阴虚滋阴。补气又有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等等的不同。失眠西医就是镇静,或者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而中医则认为失眠有阴虚火旺滋阴清热,血虚木旺养血清热。心肾不交交通心肾,阳虚失眠温阳潜阳安神等等,区分之细,才是取效的核心。

同时,中医在选方用药上也很注重细节。

同样的风湿疼痛,麻杏苡甘汤用于风湿表实证,麻黄加白术汤用于寒湿表实证。一字之差,区别却很大。用药上,驱寒用桂枝,祛湿用生薏苡仁,白术。

同一个附子,在温经通络中都用的制附子,在回阳救逆中都用的生附子。

并且,中医在用法用量上面也很注重细节。

同样白术枳实的配伍,脾虚为主重用白术,气滞为主重用枳实。

同样三味药,大黄枳实厚朴,重用大黄就是小承气汤用于阳明腑实证,热结便秘。重用厚朴就成为厚朴三物汤,用于气虚便秘。一字之差,主治症状却差异很大,一个腹痛拒按,一个腹胀难忍。

有些误认为中医疗效不显著是因为药量不够的说法,是荒唐的。中医是充满智慧的科学,治病全凭巧劲,怎么能认为非大剂量方能取效呢?

尤其是,现在流行一种非大剂量附子不能治病的观点,哪简直是对扶阳理解过浅,误伤人命!需要深刻的反思!这种错误的方法,让很对人对中医产生了误会。

临床中的辩证用药,自然也是很精细了,曾经同一个病人,同样的病情,同一个处方,原方没有收效,稍微改动一下比例,却疗效显著的例子很多很多了。

哪种看病过程寥寥草草,粗枝大叶,三分钟不到,不闻不问就直接写出处方,是很难取效的。

真正的中医是四诊合参,也就是望闻问切综合分析,精细判断。现在,还会参考患者化验结果。这才是严谨的中医态度。哪种以神脉自居,眼睛一闭,脉一把,就断生死,辩男女,说血压128/102的,不是严谨的中医态度。真正的中医以取效为乐,以患者身体康复为荣。而不是以自夸炫耀为荣。此前宜兴朋友就曾遇到过这样的大师,看病不问患者一句话,把脉后直接处方。居然开的大柴胡汤,患者问我,我详细问了她有没有大柴胡汤出现的相关症状,胁肋腹部疼痛,便秘恶心发热等等。她说没有啊。我什么都好好的,他就给我开了这个处方。幸好没有吃。否则不知道成什么样了。

虽然,中医要有化繁为简,整体观念,统驭全局的能耐,但也一定是精细思维,注重细节,见微知著的高手。

因为,魔鬼在细节里,天使也在细节里。疗效,都在细节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