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9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
2020-06-17 | 阅:  转:  |  分享 
  
2019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1.(2分)(2019?北京)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1970年的这一天,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它的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000米,将439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A.0.439×106 B.4.39×106 C.4.39×105 D.439×103

2.(2分)(2019?北京)下列倡导节约的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3.(2分)(2019?北京)正十边形的外角和为()

A.180° B.360° C.720° D.1440°

4.(2分)(2019?北京)在数轴上,点A,B在原点O的两侧,分别表示数a,2,将点A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若CO=BO,则a的值为()

A.﹣3 B.﹣2 C.﹣1 D.1

5.(2分)(2019?北京)已知锐角∠AOB,如图,

(1)在射线OA上取一点C,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交射线OB于点D,连接CD;

(2)分别以点C,D为圆心,CD长为半径作弧,交于点M,N;

(3)连接OM,MN.

根据以上作图过程及所作图形,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COM=∠COD B.若OM=MN.则∠AOB=20°

C.MN∥CD D.MN=3CD

6.(2分)(2019?北京)如果m+n=1,那么代数式(+)?(m2﹣n2)的值为()

A.﹣3 B.﹣1 C.1 D.3

7.(2分)(2019?北京)用三个不等式a>b,ab>0,<中的两个不等式作为题设,余下的一个不等式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组成真命题的个数为()

A.0 B.1 C.2 D.3

8.(2分)(2019?北京)某校共有200名学生,为了解本学期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况,收集了他们参加公益劳动时间(单位:小时)等数据,以下是根据数据绘制的统计图表的一部分

时间t

人数

学生类型 0≤t<10 10≤t<20 20≤t<30 30≤t<40 t≥40 性别 男 7 31 25 30 4 女 8 29 26 32 8 学段 初中 25 36 44 11 高中

下面有四个推断:

①这200名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平均数一定在24.5~25.5之间

②这200名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中位数在20~30之间

③这200名学生中的初中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中位数一定在20~30之间

④这200名学生中的高中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中位数可能在20~30之间

所有合理推断的序号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9.(2分)(2019?北京)分式的值为0,则x的值是.

10.(2分)(2019?北京)如图,已知△ABC,通过测量、计算得△ABC的面积约为cm2.(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1.(2分)(2019?北京)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其三视图中有矩形的是.(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12.(2分)(2019?北京)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则∠PAB+∠PBA=°(点A,B,P是网格线交点).



13.(2分)(2019?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a,b)(a>0,b>0)在双曲线y=上,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B在双曲线y=,则k1+k2的值为.

14.(2分)(2019?北京)把图1中的菱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拼成如图2,图3所示的正方形,则图1中菱形的面积为.



15.(2分)(2019?北京)小天想要计算一组数据92,90,94,86,99,85的方差s02,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减去90,得到一组新数据2,0,4,﹣4,9,﹣5,记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s12,则s12s02(填“>”,“=”或”<”)

16.(2分)(2019?北京)在矩形ABCD中,M,N,P,Q分别为边AB,BC,CD,DA上的点(不与端点重合),对于任意矩形ABCD,下面四个结论中,

①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

②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矩形;

③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菱形;

④至少存在一个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

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二、解答题(本题共68分,第17-21题,每小题5分,第22-24题,每小题5分,第25题5分,第26题6分,第27-28题,每小题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7.(5分)(2019?北京)计算:|﹣|﹣(4﹣π)0+2sin60°+()﹣1.

18.(5分)(2019?北京)解不等式组:

19.(5分)(2019?北京)关于x的方程x2﹣2x+2m﹣1=0有实数根,且m为正整数,求m的值及此时方程的根.

20.(5分)(2019?北京)如图,在菱形ABCD中,AC为对角线,点E,F分别在AB,AD上,BE=DF,连接EF.

(1)求证:AC⊥EF;

(2)延长EF交CD的延长线于点G,连接BD交AC于点O.若BD=4,tanG=,求AO的长.



21.(5分)(2019?北京)国家创新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对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前40的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

a.国家创新指数得分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分成7组:30≤x<40,40≤x<50,50≤x<60,60≤x<70,70≤x<80,80≤x<90,90≤x≤100);



b.国家创新指数得分在60≤x<70这一组的是:

61.762.463.665.966.468.569.169.369.5

c.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



d.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9.5.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

(2)在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所对应的点位于虚线l1的上方,请在图中用“〇”圈出代表中国的点;

(3)在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比中国高的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小值约为万美元;(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①相比于点A,B所代表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

②相比于点B,C所代表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22.(6分)(2019?北京)在平面内,给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A,B,C,如图所示,点O到点A,B,C的距离均等于a(a为常数),到点O的距离等于a的所有点组成图形G,∠ABC的平分线交图形G于点D,连接AD,CD.

(1)求证:AD=CD;

(2)过点D作DE⊥BA,垂足为E,作DF⊥BC,垂足为F,延长DF交图形G于点M,连接CM.若AD=CM,求直线DE与图形G的公共点个数.



23.(6分)(2019?北京)小云想用7天的时间背诵若干首诗词,背诵计划如下:

①将诗词分成4组,第i组有xi首,i=1,2,3,4;

②对于第i组诗词,第i天背诵第一遍,第(i+1)天背诵第二遍,第(i+3)天背诵第三遍,三遍后完成背诵,其它天无需背诵,i=1,2,3,4;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1组 x1 x1 x1 第2组 x2 x2 x2 第3组 第4组 x4 x4 x4 ③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

解答下列问题:

(1)填入x3补全上表;

(2)若x1=4,x2=3,x3=4,则x4的所有可能取值为;

(3)7天后,小云背诵的诗词最多为首.

24.(6分)(2019?北京)如图,P是与弦AB所围成的图形的外部的一定点,C是上一动点,连接PC交弦AB于点D.

小腾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PC,PD,AD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腾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对于点C在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PC,PD,AD的长度的几组值,如下表: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位置6 位置7 位置8 PC/cm 3.44 3.30 3.07 2.70 2.25 2.25 2.64 2.83 PD/cm 3.44 2.69 2.00 1.36 0.96 1.13 2.00 2.83 AD/cm 0.00 0.78 1.54 2.30 3.01 4.00 5.11 6.00 在PC,PD,AD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的长度是自变量,的长度和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PC=2PD时,AD的长度约为cm.



25.(5分)(2019?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y=kx+1(k≠0)与直线x=k,直线y=﹣k分别交于点A,B,直线x=k与直线y=﹣k交于点C.

(1)求直线l与y轴的交点坐标;

(2)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记线段AB,BC,CA围成的区域(不含边界)为W.

①当k=2时,结合函数图象,求区域W内的整点个数;

②若区域W内没有整点,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

26.(6分)(2019?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bx﹣与y轴交于点A,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点B在抛物线上.

(1)求点B的坐标(用含a的式子表示);

(2)求抛物线的对称轴;

(3)已知点P(,﹣),Q(2,2).若抛物线与线段PQ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a的取值范围.

27.(7分)(2019?北京)已知∠AOB=30°,H为射线OA上一定点,OH=+1,P为射线OB上一点,M为线段OH上一动点,连接PM,满足∠OMP为钝角,以点P为中心,将线段PM顺时针旋转150°,得到线段PN,连接ON.

(1)依题意补全图1;

(2)求证:∠OMP=∠OPN;

(3)点M关于点H的对称点为Q,连接QP.写出一个OP的值,使得对于任意的点M总有ON=QP,并证明.



28.(7分)(2019?北京)在△ABC中,D,E分别是△ABC两边的中点,如果上的所有点都在△ABC的内部或边上,则称为△ABC的中内弧.例如,图1中是△ABC的一条中内弧.



(1)如图2,在Rt△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画出△ABC的最长的中内弧,并直接写出此时的长;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2),B(0,0),C(4t,0)(t>0),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①若t=,求△ABC的中内弧所在圆的圆心P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②若在△ABC中存在一条中内弧,使得所在圆的圆心P在△ABC的内部或边上,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2019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1.(2分)(2019?北京)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1970年的这一天,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太空时代,它的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000米,将439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

A.0.439×106 B.4.39×106 C.4.39×105 D.439×103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1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1时,n是负数.

【解答】解:将439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4.39×105.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2.(2分)(2019?北京)下列倡导节约的图案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分析】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根据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求解.

【解答】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B、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C、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正确;

D、不是轴对称图形,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轴对称图形的关键是寻找对称轴,图形两部分折叠后可重合.

3.(2分)(2019?北京)正十边形的外角和为()

A.180° B.360° C.720° D.1440°

【分析】根据多边的外角和定理进行选择.

【解答】解:因为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

所以正十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多边形外角和定理,关键是熟记: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度.

4.(2分)(2019?北京)在数轴上,点A,B在原点O的两侧,分别表示数a,2,将点A向右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点C,若CO=BO,则a的值为()

A.﹣3 B.﹣2 C.﹣1 D.1

【分析】根据CO=BO可得点C表示的数为﹣2,据此可得a=﹣2﹣1=﹣3.

【解答】解:∵点C在原点的左侧,且CO=BO,

∴点C表示的数为﹣2,

∴a=﹣2﹣1=﹣3.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数轴,熟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5.(2分)(2019?北京)已知锐角∠AOB,如图,

(1)在射线OA上取一点C,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作,交射线OB于点D,连接CD;

(2)分别以点C,D为圆心,CD长为半径作弧,交于点M,N;

(3)连接OM,MN.

根据以上作图过程及所作图形,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COM=∠COD B.若OM=MN.则∠AOB=20°

C.MN∥CD D.MN=3CD

【分析】由作图知CM=CD=DN,再利用圆周角定理、圆心角定理逐一判断可得.

【解答】解:由作图知CM=CD=DN,

∴∠COM=∠COD,故A选项正确;



∵OM=ON=MN,

∴△OMN是等边三角形,

∴∠MON=60°,

∵CM=CD=DN,

∴∠MOA=∠AOB=∠BON=∠MON=20°,故B选项正确;

设∠MOA=∠AOB=∠BON=α,

则∠OCD=∠OCM=,

∴∠MCD=180°﹣α,

又∵∠CMN=∠CON=α,

∴∠MCD+∠CMN=180°,

∴MN∥CD,故C选项正确;

∵MC+CD+DN>MN,且CM=CD=DN,

∴3CD>MN,故D选项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作图﹣复杂作图,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圆心角定理和圆周角定理等知识点.

6.(2分)(2019?北京)如果m+n=1,那么代数式(+)?(m2﹣n2)的值为()

A.﹣3 B.﹣1 C.1 D.3

【分析】原式化简后,约分得到最简结果,把已知等式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解答】解:原式=?(m+n)(m﹣n)=?(m+n)(m﹣n)=3(m+n),

当m+n=1时,原式=3.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7.(2分)(2019?北京)用三个不等式a>b,ab>0,<中的两个不等式作为题设,余下的一个不等式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组成真命题的个数为()

A.0 B.1 C.2 D.3

【分析】由题意得出3个命题,由不等式的性质再判断真假即可.

【解答】解:①若a>b,ab>0,则<;真命题:

理由:∵a>b,ab>0,

∴a>b>0,或b<a<0,

∴<;

②若ab>0,<,则a>b,真命题;

理由:∵ab>0,

∴a、b同号,

∵<,

∴a>b;

③若a>b,<,则ab>0,真命题;

理由:∵a>b,<,

∴a、b同号,

∴ab>0

∴组成真命题的个数为3个;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命题与定理、不等式的性质、命题的组成、真命题和假命题的定义;熟练掌握命题的组成和不等式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8.(2分)(2019?北京)某校共有200名学生,为了解本学期学生参加公益劳动的情况,收集了他们参加公益劳动时间(单位:小时)等数据,以下是根据数据绘制的统计图表的一部分

时间t

人数

学生类型 0≤t<10 10≤t<20 20≤t<30 30≤t<40 t≥40 性别 男 7 31 25 30 4 女 8 29 26 32 8 学段 初中 25 36 44 11 高中

下面有四个推断:

①这200名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平均数一定在24.5~25.5之间

②这200名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中位数在20~30之间

③这200名学生中的初中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中位数一定在20~30之间

④这200名学生中的高中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中位数可能在20~30之间

所有合理推断的序号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分析】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这组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解答】解:①解这200名学生参加公益劳动时间的平均数:①(24.5×97+25.5×103)÷200=25.015,一定在24.5~25.5之间,正确;

②由统计表类别栏计算可得,各时间段人数分别为15,60,51,62,12,则中位数在20~30之间,故②正确.

③由统计表计算可得,初中学段栏0≤t<10的人数在0~15之间,当人数为0时中位数在20~30之间;当人数为15时,中位数在20~30之间,故③正确.

④由统计表计算可得,高中学段栏各时间段人数分别为0﹣15,35,15,18,1,当0≤t<10时间段人数为0时,中位数在10~20之间;当0≤t<10时间段人数为15时,中位数在10~20之间,故④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位数与平均数,正确理解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共16分,每小题2分)

9.(2分)(2019?北京)分式的值为0,则x的值是1.

【分析】根据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得到x﹣1=0且x≠0,易得x=1.

【解答】解:∵分式的值为0,

∴x﹣1=0且x≠0,

∴x=1.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分子为零时,分式的值为零.

10.(2分)(2019?北京)如图,已知△ABC,通过测量、计算得△ABC的面积约为1.9cm2.(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分析】过点C作CD⊥AB的延长线于点D,测量出AB,CD的长,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ABC的面积.

【解答】解:过点C作CD⊥AB的延长线于点D,如图所示.

经过测量,AB=2.2cm,CD=1.7cm,

∴S△ABC=AB?CD=×2.2×1.7≈1.9(cm2).

故答案为:1.9.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牢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与高线乘积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11.(2分)(2019?北京)在如图所示的几何体中,其三视图中有矩形的是①②.(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分析】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是分别从物体正面、左面和上面看,所得到的图形,据此作答.

【解答】解:长方体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都是矩形,

圆柱体的主视图是矩形,左视图是矩形,俯视图是圆,

圆锥的主视图、左视图是等腰三角形,俯视图是带有圆心的圆,

故答案为:①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三视图的知识,熟练掌握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是解题的关键.

12.(2分)(2019?北京)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则∠PAB+∠PBA=45°(点A,B,P是网格线交点).



【分析】延长AP交格点于D,连接BD,根据勾股定理得到PD2=BD2=1+22=5,PB2=12+32=10,求得PD2+DB2=PB2,于是得到∠PDB=90°,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延长AP交格点于D,连接BD,

则PD2=BD2=1+22=5,PB2=12+32=10,

∴PD2+DB2=PB2,

∴∠PDB=90°,

∴∠DPB=∠PAB+∠PBA=45°,

故答案为:45.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勾股定理,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正确的作出辅助线是解题的关键.

13.(2分)(2019?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点A(a,b)(a>0,b>0)在双曲线y=上,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B在双曲线y=,则k1+k2的值为0.

【分析】由点A(a,b)(a>0,b>0)在双曲线y=上,可得k1=ab,由点A与点B关于x轴的对称,可得到点B的坐标,进而表示出k2,然后得出答案.

【解答】解:∵点A(a,b)(a>0,b>0)在双曲线y=上,

∴k1=ab;

又∵点A与点B关于x轴的对称,

∴B(a,﹣b)

∵点B在双曲线y=上,

∴k2=﹣ab;

∴k1+k2=ab+(﹣ab)=0;

故答案为:0.

【点评】考查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的点坐标的特征,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以及互为相反数的和为0的性质.

14.(2分)(2019?北京)把图1中的菱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拼成如图2,图3所示的正方形,则图1中菱形的面积为12.



【分析】由菱形的性质得出OA=OC,OB=OD,AC⊥BD,设OA=x,OB=y,由题意得:,解得:,得出AC=2OA=6,BD=2OB=4,即可得出菱形的面积.

【解答】解:如图1所示:

∵四边形ABCD是菱形,

∴OA=OC,OB=OD,AC⊥BD,

设OA=x,OB=y,

由题意得:,

解得:,

∴AC=2OA=6,BD=2OB=4,

∴菱形ABCD的面积=AC×BD=×6×4=12;

故答案为:12.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熟练掌握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由题意列出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

15.(2分)(2019?北京)小天想要计算一组数据92,90,94,86,99,85的方差s02,在计算平均数的过程中,将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减去90,得到一组新数据2,0,4,﹣4,9,﹣5,记这组新数据的方差为s12,则s12=s02(填“>”,“=”或”<”)

【分析】根据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非零常数,那么这组数据的波动情况不变,即方差不变,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常数后,它的平均数都加上(或都减去)这一个常数,两数进行相减,方差不变,

∴则s12=S02.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方差的意义:一般地设n个数据,x1,x2,…xn的平均数为,则方差S2=[(x1﹣)2+(x2﹣)2+…+(xn﹣)2],它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方差越大,波动性越大,反之也成立,关键是掌握一组数据都加上同一个非零常数,方差不变.

16.(2分)(2019?北京)在矩形ABCD中,M,N,P,Q分别为边AB,BC,CD,DA上的点(不与端点重合),对于任意矩形ABCD,下面四个结论中,

①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

②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矩形;

③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菱形;

④至少存在一个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

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是①②③.

【分析】根据矩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①如图,∵四边形ABCD是矩形,连接AC,BD交于O,

过点O直线MP和QN,分别交AB,BC,CD,AD于M,N,P,Q,

则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

故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故正确;

②如图,当PM=QN时,四边形MNPQ是矩形,故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矩形;故正确;

③如图,当PM⊥QN时,存在无数个四边形MNPQ是菱形;故正确;

④当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时,MQ=PQ,

则△AMQ≌△DQP,

∴AM=QD,AQ=PD,

∵PD=BM,

∴AB=AD,

∴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当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时,四边形MNPQ是正方形,故错误;

故答案为:①②③.



【点评】本题考查了矩形的判定和性质,菱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熟记各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二、解答题(本题共68分,第17-21题,每小题5分,第22-24题,每小题5分,第25题5分,第26题6分,第27-28题,每小题5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演算步骤或证明过程,

17.(5分)(2019?北京)计算:|﹣|﹣(4﹣π)0+2sin60°+()﹣1.

【分析】直接利用绝对值的性质以及零指数幂的性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负指数幂的性质分别化简得出答案

【解答】解:原式=﹣1+2×+4=﹣1++4=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实数运算,正确化简各数是解题关键.

18.(5分)(2019?北京)解不等式组:

【分析】首先解每个不等式,两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组的解集.

【解答】解:,

解①得:x<2,

解②得x<,

则不等式组的解集为x<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熟知“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的原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9.(5分)(2019?北京)关于x的方程x2﹣2x+2m﹣1=0有实数根,且m为正整数,求m的值及此时方程的根.

【分析】直接利用根的判别式得出m的取值范围进而解方程得出答案.

【解答】解:∵关于x的方程x2﹣2x+2m﹣1=0有实数根,

∴b2﹣4ac=4﹣4(2m﹣1)≥0,

解得:m≤1,

∵m为正整数,

∴m=1,

∴原方程可化为x2﹣2x+1=0,

则(x﹣1)2=0,

解得:x1=x2=1.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根的判别式,正确得出m的值是解题关键.

20.(5分)(2019?北京)如图,在菱形ABCD中,AC为对角线,点E,F分别在AB,AD上,BE=DF,连接EF.

(1)求证:AC⊥EF;

(2)延长EF交CD的延长线于点G,连接BD交AC于点O.若BD=4,tanG=,求AO的长.



【分析】(1)由菱形的性质得出AB=AD,AC⊥BD,OB=OD,OA=OC,得出AB:BE=AD:DF,证出EF∥BD即可得出结论;

(2)由平行线的性质得出∠G=∠ADO,由三角函数得出tanG=tan∠CDO==,得出OC=OD,由BD=4,得出OD=2,得出OC=1,即可得出结果.

【解答】(1)证明:连接BD,交AC于O,如图1所示:

∵四边形ABCD是菱形,

∴AB=AD,AC⊥BD,OB=OD,OA=OC,

∵BE=DF,

∴AB:BE=AD:DF,

∴EF∥BD,

∴AC⊥EF;

(2)解:如图2所示:

∵由(1)得:EF∥BD,

∴∠G=∠CDO,

∴tanG=tan∠CDO==,

∴OC=OD,

∵BD=4,

∴OD=2,

∴OC=1,

∴OA=OC=1.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熟练掌握菱形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21.(5分)(2019?北京)国家创新指数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竞争力的综合指数.对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前40的国家的有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下面给出了部分信息:

a.国家创新指数得分的频数分布直方图(数据分成7组:30≤x<40,40≤x<50,50≤x<60,60≤x<70,70≤x<80,80≤x<90,90≤x≤100);



b.国家创新指数得分在60≤x<70这一组的是:

61.762.463.665.966.468.569.169.369.5

c.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



d.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9.5.

(以上数据来源于《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8)》)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17;

(2)在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少数几个国家所对应的点位于虚线l1的上方,请在图中用“〇”圈出代表中国的点;

(3)在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比中国高的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小值约为2.8万美元;(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推断合理的是①②.

①相比于点A,B所代表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

②相比于点B,C所代表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分析】(1)由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9.5以上(含69.5)的国家有17个,即可得出结果;

(2)根据中国在虚线l1的上方,中国的创新指数得分为69.5,找出该点即可;

(3)根据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即可得出结果;

(4)根据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即可判断①②的合理性.

【解答】解:(1)∵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69.5以上(含69.5)的国家有17个,

∴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排名前40的国家中,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排名世界第17,

故答案为:17;

(2)如图所示:

(3)由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可知,在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比中国高的国家中,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小值约为2.8万美元;

故答案为:2.8;

(4)由40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家创新指数得分情况统计图可知,

①相比于点A、B所代表的国家,中国的国家创新指数得分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合理;

②相比于点B,C所代表的国家,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还有一定差距,中国提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合理;

故答案为:①②.



【点评】本题考查了频数分布直方图、统计图、样本估计总体、近似数和有效数字等知识;读懂频数分布直方图和统计图是解题的关键.

22.(6分)(2019?北京)在平面内,给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点A,B,C,如图所示,点O到点A,B,C的距离均等于a(a为常数),到点O的距离等于a的所有点组成图形G,∠ABC的平分线交图形G于点D,连接AD,CD.

(1)求证:AD=CD;

(2)过点D作DE⊥BA,垂足为E,作DF⊥BC,垂足为F,延长DF交图形G于点M,连接CM.若AD=CM,求直线DE与图形G的公共点个数.



【分析】(1)利用圆的定义得到图形G为△ABC的外接圆⊙O,由∠ABD=∠CBD得到=,从而圆周角、弧、弦的关系得到AD=CD;

(2)如图,证明CD=CM,则可得到BC垂直平分DM,利用垂径定理得到BC为直径,再证明OD⊥DE,从而可判断DE为⊙O的切线,于是得到直线DE与图形G的公共点个数.

【解答】(1)证明:∵到点O的距离等于a的所有点组成图形G,

∴图形G为△ABC的外接圆⊙O,

∵BD平分∠ABC,

∴∠ABD=∠CBD,

∴=,

∴AD=CD;

(2)如图,∵AD=CM,AD=CD,

∴CD=CM,

∵DM⊥BC,

∴BC垂直平分DM,

∴BC为直径,

∴∠BAC=90°,

∵=,

∴OD⊥AC,

∴OD∥AB,

∵DE⊥AB,

∴OD⊥DE,

∴DE为⊙O的切线,

∴直线DE与图形G的公共点个数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条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也考查了垂径定理和圆周角定理、切线的判定.

23.(6分)(2019?北京)小云想用7天的时间背诵若干首诗词,背诵计划如下:

①将诗词分成4组,第i组有xi首,i=1,2,3,4;

②对于第i组诗词,第i天背诵第一遍,第(i+1)天背诵第二遍,第(i+3)天背诵第三遍,三遍后完成背诵,其它天无需背诵,i=1,2,3,4;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1组 x1 x1 x1 第2组 x2 x2 x2 第3组 第4组 x4 x4 x4 ③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

解答下列问题:

(1)填入x3补全上表;

(2)若x1=4,x2=3,x3=4,则x4的所有可能取值为4,5,6;

(3)7天后,小云背诵的诗词最多为23首.

【分析】(1)根据表中的规律即可得到结论;

(2)根据题意列不等式即可得到结论;

(3)根据题意列不等式,即可得到结论.

【解答】解:(1)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1组 x1 x1 x1 第2组 x2 x2 x2 第3组 x3 x3 x3 第4组 x4 x4 x4 (2)∵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

∴x1≥4,x3≥4,x4≥4,

∴x1+x3≥8①,

∵x1+x3+x4≤14②,

把①代入②得,x4≤6,

∴4≤x4≤6,

∴x4的所有可能取值为4,5,6,

故答案为:4,5,6;

(3)∵每天最多背诵14首,最少背诵4首,

∴由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得,

x1+x2≤14①,x2+x3≤14②,x1+x3+x4=14③,x2+x4≤14④,

①+②+2③+④≤70得,x1+x2+x2+x3+2(x1+x3+x4)+x2+x4≤70,

∴3(x1+x2+x3+x4)≤70,

∴x1+x2+x3+x4≤,

∴x1+x2+x3+x4≤23,

∴7天后,小云背诵的诗词最多为23首,

故答案为:23.

【点评】本题考查了规律型:数字的变化类,不等式的应用,正确的理解题意是解题的关键.

24.(6分)(2019?北京)如图,P是与弦AB所围成的图形的外部的一定点,C是上一动点,连接PC交弦AB于点D.

小腾根据学习函数的经验,对线段PC,PD,AD的长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下面是小腾的探究过程,请补充完整:

(1)对于点C在上的不同位置,画图、测量,得到了线段PC,PD,AD的长度的几组值,如下表:

位置1 位置2 位置3 位置4 位置5 位置6 位置7 位置8 PC/cm 3.44 3.30 3.07 2.70 2.25 2.25 2.64 2.83 PD/cm 3.44 2.69 2.00 1.36 0.96 1.13 2.00 2.83 AD/cm 0.00 0.78 1.54 2.30 3.01 4.00 5.11 6.00 在PC,PD,AD的长度这三个量中,确定AD的长度是自变量,PD的长度和PC的长度都是这个自变量的函数;

(2)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画出(1)中所确定的函数的图象;



(3)结合函数图象,解决问题:当PC=2PD时,AD的长度约为2.3和4cm.



【分析】(1)按照变量的定义,根据函数的定义,PC、PD不可能为自变量,只能是AD为自变量,即可求解;

(2)描点画出如图图象;

(3)PC=2PD,即PD=PC,观察表格数据,即可求解.

【解答】解:(1)根据函数的定义,PC、PD不可能为自变量,只能是AD为自变量

故答案为:AD、PC、PD;

(2)描点画出如图图象;



(3)PC=2PD,

从表格可以看出位置4和位置6符合要求,

即AD的长度为2.3和4.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动点的函数图象,此类问题主要是通过描点画出函数图象,根据函数关系,在图象上查出相应的近似数值.

25.(5分)(2019?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直线l:y=kx+1(k≠0)与直线x=k,直线y=﹣k分别交于点A,B,直线x=k与直线y=﹣k交于点C.

(1)求直线l与y轴的交点坐标;

(2)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叫做整点,记线段AB,BC,CA围成的区域(不含边界)为W.

①当k=2时,结合函数图象,求区域W内的整点个数;

②若区域W内没有整点,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

【分析】(1)令x=0,y=1,直线l与y轴的交点坐标(0,1);

(2)①当k=2时,A(2,5),B(﹣,﹣2),C(2,﹣2),在W区域内有6个整数点;

②当k>0时,区域内必含有坐标原点,故不符合题意;

当k<0时,W内点的横坐标在k到0之间,故﹣1≤k<0时W内无整点;

当﹣2≤k<﹣1时,W内可能存在的整数点横坐标只能为﹣1,此时边界上两点坐标为M(﹣1,﹣k)和N(﹣1,﹣k+1);

当k不为整数时,其上必有整点,但k=﹣2时,只有两个边界点为整点,故W内无整点;

当k≤﹣2时,横坐标为﹣2的边界点为(﹣2,﹣k)和(﹣2,﹣2k+1),线段长度为﹣k+1>3,故必有整点.

【解答】解:(1)令x=0,y=1,

∴直线l与y轴的交点坐标(0,1);

(2)由题意,A(k,k2+1),B(,﹣k),C(k,﹣k),

①当k=2时,A(2,5),B(﹣,﹣2),C(2,﹣2),

在W区域内有6个整数点:(0,0),(0,﹣1),(1,0),(1,﹣1),(1,1),(1,2);

②当k>0时,区域内必含有坐标原点,故不符合题意;

当k<0时,W内点的横坐标在﹣1到0之间,故﹣1≤k<0时W内无整点;

当﹣2≤k<﹣1时,W内可能存在的整数点横坐标只能为﹣1,此时边界上两点坐标为M(﹣1,﹣k)和N(﹣1,﹣k+1),MN=1;

当k不为整数时,其上必有整点,但k=﹣2时,只有两个边界点为整点,故W内无整点;

当k≤﹣2时,横坐标为﹣2的边界点为(﹣2,﹣k)和(﹣2,﹣2k+1),线段长度为﹣k+1>3,故必有整点.

综上所述:﹣1≤k<0或k=﹣2时,W内没有整数点;

【点评】本题考查一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能够数形结合解题,根据k变化分析W区域内整数点的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26.(6分)(2019?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抛物线y=ax2+bx﹣与y轴交于点A,将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点B在抛物线上.

(1)求点B的坐标(用含a的式子表示);

(2)求抛物线的对称轴;

(3)已知点P(,﹣),Q(2,2).若抛物线与线段PQ恰有一个公共点,结合函数图象,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1)A(0,﹣)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2,﹣);

(2)A与B关于对称轴x=1对称;

(3)①a>0时,当x=2时,y=﹣<2,当y=﹣时,x=0或x=2,所以函数与AB无交点;

②a<0时,当y=2时,ax2﹣2ax﹣=2,x=或x=当≤2时,a≤﹣;

【解答】解:(1)A(0,﹣)

点A向右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B(2,﹣);

(2)A与B关于对称轴x=1对称,

∴抛物线对称轴x=1;

(3)∵对称轴x=1,

∴b=﹣2a,

∴y=ax2﹣2ax﹣,

①a>0时,

当x=2时,y=﹣<2,

当y=﹣时,x=0或x=2,

∴函数与PQ无交点;

②a<0时,

当y=2时,ax2﹣2ax﹣=2,

x=或x=

当≤2时,a≤﹣;

∴当a≤﹣时,抛物线与线段PQ恰有一个公共点;

【点评】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熟练掌握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特征,数形结合讨论交点是解题的关键.

27.(7分)(2019?北京)已知∠AOB=30°,H为射线OA上一定点,OH=+1,P为射线OB上一点,M为线段OH上一动点,连接PM,满足∠OMP为钝角,以点P为中心,将线段PM顺时针旋转150°,得到线段PN,连接ON.

(1)依题意补全图1;

(2)求证:∠OMP=∠OPN;

(3)点M关于点H的对称点为Q,连接QP.写出一个OP的值,使得对于任意的点M总有ON=QP,并证明.



【分析】(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

(2)由旋转可得∠MPN=150°,故∠OPN=150°﹣∠OPM;由∠AOB=30°和三角形内角和180°可得∠OMP=180°﹣30°﹣∠OPM=150°﹣∠OPM,得证.

(3)根据题意画出图形,以ON=QP为已知条件反推OP的长度.由(2)的结论∠OMP=∠OPN联想到其补角相等,又因为旋转有PM=PN,已具备一边一角相等,过点N作NC⊥OB于点C,过点P作PD⊥OA于点D,即可构造出△PDM≌△NCP,进而得PD=NC,DM=CP.此时加上ON=QP,则易证得△OCN≌△QDP,所以OC=QD.利用∠AOB=30°,设PD=NC=a,则OP=2a,OD=a.再设DM=CP=x,所以QD=OC=OP+PC=2a+x,MQ=DM+QD=2a+2x.由于点M、Q关于点H对称,即点H为MQ中点,故MH=MQ=a+x,DH=MH﹣DM=a,所以OH=OD+DH=a+a=+1,求得a=1,故OP=2.证明过程则把推理过程反过来,以OP=2为条件,利用构造全等证得ON=QP.

【解答】解:(1)如图1所示为所求.





(2)设∠OPM=α,

∵线段PM绕点P顺时针旋转150°得到线段PN

∴∠MPN=150°,PM=PN

∴∠OPN=∠MPN﹣∠OPM=150°﹣α

∵∠AOB=30°

∴∠OMP=180°﹣∠AOB﹣∠OPM=180°﹣30°﹣α=150°﹣α

∴∠OMP=∠OPN



(3)OP=2时,总有ON=QP,证明如下:

过点N作NC⊥OB于点C,过点P作PD⊥OA于点D,如图2

∴∠NCP=∠PDM=∠PDQ=90°

∵∠AOB=30°,OP=2

∴PD=OP=1

∴OD=

∵OH=+1

∴DH=OH﹣OD=1

∵∠OMP=∠OPN

∴180°﹣∠OMP=180°﹣∠OPN

即∠PMD=∠NPC

在△PDM与△NCP中



∴△PDM≌△NCP(AAS)

∴PD=NC,DM=CP

设DM=CP=x,则OC=OP+PC=2+x,MH=MD+DH=x+1

∵点M关于点H的对称点为Q

∴HQ=MH=x+1

∴DQ=DH+HQ=1+x+1=2+x

∴OC=DQ

在△OCN与△QDP中



∴△OCN≌△QDP(SAS)

∴ON=QP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题意画图,旋转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180°,勾股定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中心对称的性质.第(3)题的解题思路是以ON=QP为条件反推OP的长度,并结合(2)的结论构造全等三角形;而证明过程则以OP=2为条件构造全等证明ON=QP.

28.(7分)(2019?北京)在△ABC中,D,E分别是△ABC两边的中点,如果上的所有点都在△ABC的内部或边上,则称为△ABC的中内弧.例如,图1中是△ABC的一条中内弧.



(1)如图2,在Rt△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画出△ABC的最长的中内弧,并直接写出此时的长;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0,2),B(0,0),C(4t,0)(t>0),在△ABC中,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①若t=,求△ABC的中内弧所在圆的圆心P的纵坐标的取值范围;

②若在△ABC中存在一条中内弧,使得所在圆的圆心P在△ABC的内部或边上,直接写出t的取值范围.

【分析】(1)由三角函数值及等腰直角三角形性质可求得DE=2,最长中内弧即以DE为直径的半圆,的长即以DE为直径的圆周长的一半;

(2)根据三角形中内弧定义可知,圆心一定在DE的中垂线上,①当t=时,要注意圆心P在DE上方的中垂线上均符合要求,在DE下方时必须AC与半径PE的夹角∠AEP满足90°≤∠AEP<135°;②根据题意,t的最大值即圆心P在AC上时求得的t值.

【解答】解:(1)如图2,以DE为直径的半圆弧,就是△ABC的最长的中内弧,

连接DE,

∵∠A=90°,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

∴BC===4,DE=BC=×4=2,

∴弧=×2π=π;

(2)如图3,由垂径定理可知,圆心一定在线段DE的垂直平分线上,连接DE,作DE垂直平分线FP,作EG⊥AC交FP于G,

①当t=时,C(2,0),∴D(0,1),E(1,1),F(,1),

设P(,m)由三角形中内弧定义可知,圆心在线段DE上方射线FP上均可,∴m≥1,

∵OA=OC,∠AOC=90°

∴∠ACO=45°,

∵DE∥OC

∴∠AED=∠ACO=45°

作EG⊥AC交直线FP于G,FG=EF=

根据三角形中内弧的定义可知,圆心在点G的下方(含点G)直线FP上时也符合要求;

∴m≤

综上所述,m≤或m≥1.

②如图4,设圆心P在AC上,

∵P在DE中垂线上,

∴P为AE中点,作PM⊥OC于M,则PM=,

∴P(t,),

∵DE∥BC

∴∠ADE=∠AOB=90°

∴AE===,

∵PD=PE,

∴∠AED=∠PDE

∵∠AED+∠DAE=∠PDE+∠ADP=90°,

∴∠DAE=∠ADP

∴AP=PD=PE=AE

由三角形中内弧定义知,PD≤PM

∴AE≤,AE≤3,即≤3,解得:t≤,

∵t>0

∴0<t≤.

如图5,设圆心P在BC上,则P(t,0)

PD=PE==,

PC=3t,CE=AC==

由三角形中内弧定义知,∠PEC≤90°,

∴PE2+CE2≥PC2

即+≥(3t)2,∵t>0

∴0<t≤;

综上所述,t的取值范围为:0<t≤.









【点评】此题是一道圆的综合题,考查了圆的性质,弧长计算,直角三角形性质等,给出了“三角形中内弧”新定义,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新概念,并应用新概念解题.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6/1710:08:34;用户:18560191880;邮箱:18560191880;学号:19283658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微信公众号:初中数学压轴(CZSXYZ2018)





第1页(共1页)









献花(0)
+1
(本文系初中数学压...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