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才华是孤独的产物吗?

 亮叔经济学 2020-06-17

我在Y学校开了两门课,一门是小说课,另一门是积极心理学。

今天的积极心理学课上,我们学习了《有幸福感的人朋友多》这一章。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和研究“快乐”的心理学家埃德·迪纳做过一项关于最快乐的人的生活型态和人格特质的研究:

我们随机挑选了222名大学生,用六种不同的方法测量他们的幸福程度,然后挑了最幸福的前10%的学生来做研究。这些非常幸福的人与一般人或不幸福的人之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差别:社交生活丰富与充实。最幸福的人是独处时间最短的人,也是花最多时间在交际上的人。他们的朋友和被试自己都在“好的人际关系”上给他们最高分。最幸福的22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没有朋友。这些幸福的人的钱都差不多,他们和那些不幸福的人经历的好的和坏的事情都差不多,睡眠时间上也没有差别,在看电视、运动、抽烟、喝酒和宗教活动上都没有差别。许多研究显示,幸福的人比不幸福的人拥有更多朋友,更可能结婚,更喜欢参与群体活动。

——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

读了这些研究,我的学生李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上周的小说课上读《智齿》,里面不是说天才都喜欢独来独往吗?

小说《智齿》讲述的是天才作家梁功辰的传奇故事,小说中是这么描述“天才”的:

天才和非天才的区别之二:天才对人际关系无所适从。由于天才的思维模式与行为都与众不同,由此他们和普通人不可能融洽相处,只会格格不入。人类历史上的天才几乎都是孤家寡人的个体户,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郑渊洁《智齿》

天才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两种观点并不相悖。不过,李同学提出的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作为老师,我很喜欢有意思的问题,有意思的问题拓展了课堂的交流空间。

我向同学们介绍了心理学家武志红的一句话:“才华是孤独的产物。”(《巨婴国》)

这个观点和郑渊洁小说中的“天才理论”互为补充。那么,这类观点对吗?才华真的是孤独的产物吗?天才真的都不擅长人际关系吗?

从我们对天才的想象而言,天才的生活确实是这样的:一个作家要熬夜写作,就不能把这些时间拿来交际应酬;爱因斯坦要苦思相对论,就不能拿这些精力去走亲访友。但这只是我们的想象,而非事实本身。事实上,才华既是孤独的产物,也是协作的产物。梵·高尚且去巴黎混了一段时间的艺术圈子,更不用说爱迪生和乔布斯都有他们的团队。能证明才华的伟大创造不可能只是孤独的产物,创造往往需要协作,把作品或者产品推向世界,更需要和各种人打交道。即使在孤身一人就可以从事的写作领域,天才巴尔扎克和莎士比亚都擅长泡妞,他们显然不是那种对人际关系无所适从的孤独天才。

著有《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和他的研究团队访问了91位不同领域内公认的最具创造力的人物,他们的研究发现:富有创造力的人似乎兼容了内向与外向两种相反的性格倾向。

“孤独的天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而我们的访谈对此也提供了很多支持。毕竟,为了写作、绘画或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人们通常必须独自一人。正如我们从对年轻天才的研究中所了解到的,不能忍受独处的青少年不太可能发展他们的技能,因为练习音乐或学习数学都需要忍受孤独寂寞。只有那些能够忍受独处的青少年才能掌握某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然而,富有创造力的人一次又一次强调了观察他人、交换观点、了解其他人的工作与想法的重要性。物理学家约翰·惠勒直率的表达了这个观点:“……没有人可以孤身一人成为什么人物。”

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科学是社交性的职业。”

和文学艺术不同,在商业、体育、政治、科技、教育等众多的领域中,协作、社交对才华与创造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甚至社交能力本身就构成才华的重要组成部分。才华横溢的天才们往往拥有丰富多彩的社交生活,深夜的孤独思考、创造与社交场合的左右逢源并不构成必然的冲突。

那么,为什么我们想象中的天才们常常是孤独的呢?也许是因为这种想象更文艺更有逼格吧。就像诗人海子是因为练气功走火入魔自杀的,这是事实,但并不符合我们的审美,煽情的美化、想象与演绎,孤独天才的落魄死亡,一代诗人的弃绝尘世,这才是更好的文学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