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电影里的企业家都是坏人?

 亮叔经济学 2020-06-17

你有多久没有在好莱坞电影中看到企业家作为一个好人形象出场了?

——西方某经济学家

写完昨天的文章后,我忍不住盘点了一下过去看过的电影里的企业家角色。

电影

企业家类型

企业家品行

侏罗纪世纪2

恐龙主题公园经营者。

恐龙产品研发者。

欺骗他人,杀害长辈。

制造战争武器。

幕后玩家

金融家。

诈骗犯。间接害死了自己的师父。

头号玩家

游戏公司老板。

为了利益杀人放火。

起跑线

服装店老板。

为了孩子上名校的名额假冒穷人骗取福利。

前任3

设计公司老板

正常

追捕

制药公司老板

制造阴谋,陷害无辜,

杀戮好人

看不见的客人

科技公司老板

撞死无辜后逃避法律,

栽赃陷害自己的情人

王牌特工

科技公司老板

试图通过科技毁灭人类中的大多数

这基本就是我过去两三年来去电影院的观影记录中有企业家角色的全部电影,八部电影中只有《起跑线》和《前任3》中的企业家接近正面形象。其他的基本都是大反派、大恶人、大魔头。当然,《正义联盟》和《复联》中的蝙蝠侠和钢铁侠是例外,不过他们的身份已经基本和企业家职能无关了。

为什么电影中的企业家大多是坏人?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文艺圈本来就是左派的大本营,利用文艺作品来讴歌共产主义、赞美苏联模式、批判资本邪恶本来就是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传统,好莱坞当年就曾因此而遭受政治调查。充满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始终要为他们眼中腐朽堕落的现实世界找到替罪羊,两百年来,这一替罪羊就是“资本主义”,是“万恶的资本家”。

在电影里,资本家们制造阴谋,玩弄市场,用武力消灭揭露真相的好人。他们渐渐取代了以往电影里的大反派类型——独裁者、黑帮老大、毒贩。这种故事模式迎合了人们对资本的敌意、对富人的仇恨,所以能大行其道。

当然,这类故事模式的构建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大反派、大恶人的角色需要具备强大的实力,观众已经厌倦了黑帮老大和毒品贩子,那么,也只有让企业家们担当这一重任了。你总不能老把大恶人设计成普通白领吧?

但这种流行的故事模式自有其弊端。如果孩子们看这样的故事中长大,青少年被这样的文化塑造,大众被这样的作品影响,他们会形成什么样的观念?会怎么看企业家?怎么看待市场?

企业家并不一定是自由市场的捍卫者,为了利益,他们随时可以去勾结权力来压制对手,投资革命来谋求地位,支持抵制来破坏竞争,发表虚伪的言论来支持高税收,投资那些丑化企业家的电影、出版那些抹黑资本的新闻来赚取利润。就像米塞斯说的:“他们自己……已经使他们陷入孤立状态,并激起了社会的仇视,促使知识分子热衷于反资本主义的政策。”(《反资本主义的心态》)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来的日子里我们还会看到更多企业家作为大反派出现的电影,看到更多批判野蛮资本的新闻和评论。错误的文化塑造的观念,形成的各种不良后果,我们每个人每一天都在为之承担代价。

资本论:

从“野蛮资本”到“被资本逼死的残酷事实”

小蓝车之死:不尊重资本的社会没有未来

国产剧里的洋商为什么那么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