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放过父母吧

 亮叔经济学 2020-06-17

1.你过得不好,不开心,和你的原生家庭没有毛线关系。很多人之所以归罪于父母,有三个原因:一是关于原生家庭的那些垃圾心理学理论太过流行,二是真正影响了你的那些群体伙伴,比如小学伙伴,中学同学,以前同事,你已经很少再遇到他们,相比之下,见面和联系较多的还是父母,思考问题时很容易联想到他们,把他们当成问题的原因。第三,把问题归罪在他人身上,自我感觉会好很多。

2.不要怪父母没有钱,影响了你的人生起点。如果你身边有人这么说,要远离他,这种人是垃圾。

3.理解万岁。这个口号表达的是一种理想,而非实然。父母没有责任理解你。事实上,因为各种差异,要求父母理解你人生中的各种选择,是强人所难。

4.很多人一生对父母的偏心耿耿于怀。因为你是女孩,或者是老大,没有得到父母同样的宠爱。其实,偏心是人之常情,在所难免。你每一次选择将机会或资源给某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都意味着偏心。偏心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种思维病毒。

5.有一种情况不必原谅,那就是父母不爱你,甚至对你很糟。这种父母是真实存在的,即使只占天下父母的几十分之一,也不是小数。如果你遇到的是这种情况,确实很不幸。父母不爱你,你也可以不爱他们。没必要原谅他们。

6.如果父母出钱给你买房,要考虑他们的晚年,至少不能让他们倾家荡产。要慎重考虑一下,如果有大的疾病或者意外,钱够不够用?到时候怎么办?给你买房,会不会影响他们养老?有多大影响?

7.遇到合适节日,就给父母买点礼物。不要说节日是商家割韭菜那种傻逼的话。

8.人生中一些大的决定,如果不涉及父母,并且思考这类问题对他们来说很困难的话,不必征求他们的意见。

9.每年发几次红包给他们。数额小也胜过没有。

10.如果父母买保健品,学气功,转发各种养生的文章,只要对身体无害,都不必干预。不要简单粗暴的告诉他们:“这些都是骗人的”。

11.如果让父母帮自己带小孩,就不要批评他们的方式不符合教育理论。去你的教育理论。

12.你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和品质,主要是群伴关系和遗传基因的影响,父母教育对你的影响其实微乎其微,不超过百分之五。所以重点是什么?是尽可能和优秀的人一起学习和共事。这才会决定你的未来。

13.不是父母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孩子,而是孩子影响父母的教育方式。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时并非一张白纸,而是带着自己的特点。一般而言,你特别活泼好动,父母会要求你安静一点;你安静文弱,父母会鼓励你活泼好动一点;你攻击性强喜欢搞校园暴力,父母会对你严厉一些;你老是被欺负特别软弱,父母会希望你强悍一些……孩子影响着家庭教育的风格。这也是父母对不同孩子区别对待的原因。

这篇文章里的部分观点来自我刚看完的《教养的迷思》一书。现代文化中长期流行一些“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一生”的狗屁观点,但那并不是可以实证的科学,而是被证伪的伪科学。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更愿意跟同龄人一起玩,受同伴影响,而不是听父母唠叨。因为同伴构成了他们的社会环境,决定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想想在同伴中不受欢迎会有多惨。)认为家庭教育会决定孩子一生这种谬论搞得为人父母战战兢兢,深怕一不小心毁掉孩子的一生。许多公号更是无耻之尤,孩子的不幸与惨剧全盘归因于父母,还说得头头是道。为什么会这样做?因为最容易传播的,就是恐惧。而且把孩子长大后的人生和父母当年的言行联系起来,很有故事性。

放过父母吧!就像父母应该放过孩子,孩子也应该放过父母。

相关文章:“原生家庭”理论是垃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