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成为一名奥派的?

 亮叔经济学 2020-06-17

今天是我三十二岁生日,总结一下这些年的学思历程

2012年的时候,我编了一本书,叫《我想和中国教育谈谈》,广师大出版的。里面收录了一篇文章,叫《天下就应该有免费的午餐》,谈论的是当时很火的公益项目“免费午餐”。

现在想来,真是羞愧。这个标题是对经济学常识的侮辱。但我当时很喜欢那篇文章,读得很感动,也特别喜欢“免费午餐”这个公益项目。

时至今日我对这个公益项目也没有太大意见,仅有的两点不满是:第一,这个公益项目搞到后来变成了纳税人买单。第二,它取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名字,很容易让被帮助的乡村孩子们误解人类世界的运行规律。

那几年我在不同的公益机构工作。负责给乡村孩子捐赠班级图书角、建设图书馆之类的项目。也是在那时候接触到了奥派经济学。

2013年夏天我所在的公益机构组织年轻人的暑期游学班和研学班,我有个同事去了朱海就老师的经济学班,学习奥地利学派经济学。

我第一次听闻“奥派”,就是在那时候。

2014年夏天在成都开年会,夜里在宾馆,听这个同事跟我讲《小岛经济学》的故事,那时候这本书还不叫这个名字,叫《经济为什么会崩溃》。我听得津津有味。马上下单买了一本,读起来真是醍醐灌顶,解决了我一直以来的众多困惑。

然后就去找办公室书架上的那些经济学著作看,在同事们家里的书架上看到经济学作品就借来看。索维尔的《诡辩与真相》(新版叫《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弗里德曼的《自由选择》,米塞斯的《官僚体制、反资本主义的心态》、《货币、方法与市场过程》……

一本一本的读,一本一本的买,一篇一篇的写书评。和朋友们聊。我至今都很感激在那个著名公益机构工作的经历,办公室的书架上、同事们家里的书架上,总是放着最好的书。大家坐在一起,聊的也总是读书。

我也至今记得初读米塞斯和哈耶克时的那种激动,好像是一场洗礼,清洗着过去的愚昧。我也至今记得办公室的同事张旭兴奋的跟我推荐米塞斯,后来还送了我一本《米塞斯评传》。

那是最好的时光。当时住的房间里连一个小书架都没有,我的书都堆放窗台上,但真是如饥似渴的阅读,遇到特别喜欢的就买了送身边的朋友。也许因为以前读书主要是文学历史类的,经济学一块太过欠缺,以至于突然发现自己其实并不理解这个世界,却还整天在写评论误导别人,真是需要好好补课。

我所在的公益机构在2014年秋天关闭了,并不是因为钱的原因。那个秋天我去了一所私立学校教书,教经济学(也开了一些其他的课程),教材就是《小岛经济学》。因为要上课,就更密集的看各种经济、商业类的书。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但以前从来不看企业史和企业家传记,那些都是我所鄙视的成功学,可是看《海底捞》的时候,竟然看哭了。看到那些火锅店服务员因为属于低档人口老是被举报老是要搬家,真是让人心里难受。

那时候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国内学者叫苏小和,我看了所有他的书,包括诗集。苏小和的文笔特别优美,让我惊讶于经济评论还可以写的这么文采斐然。我加了他的微信,发给他我写的他的书评,虽然对他的作品有所批评,但他还是不吝鼓励,还寄给我一套他的新书:《百年经济史笔记》。

我后来不喜欢他的文章了,但这件事至今很感恩。

再后来读厚厚的《经济解释》,《人的行为》,《人,经济与国家》。很快乐,也很辛苦。读这些厚厚的书,就像是,越过山丘。

《人的行为》一直没有完整读完,因为充斥着太多陌生的概念和术语。两年后又拿起来读,对照着两个翻译版本看,还要时不时的去搜索一下不懂的词。这是辛苦的阅读,但也常常让人眼前一亮,在那些豁然开朗的时刻里。

我以前是文艺青年,喜欢摄影和诗歌,发在公号上的也是诗歌居多。经济类评论写着写着,阅读量多了起来,凤凰财知道之类的号会时不时的转载一下。加我的网友也慢慢多了起来。看到各种荒谬的经济干预大行其道,还有一帮人振振有词的为之辩护,总是令人不吐不快。说话没什么用,但不说话,这个世界会更灰暗,自己也会更沮丧。

在成都的时候有一阵给陈天庸先生办的《经济学家告诉你》公号写稿。认识了一些热爱经济学的师友们,那个公号后来就没有了。我还记得我写给它的最后一篇文章是谈即将出台的电子商务法的。

很多东西后来都没有了。不管是我曾经工作过的机构,还是一直订阅的某些公号。当年那些引领我成为奥派的同事们,如今很少谈论奥派了。

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念,但我们热爱的那一切,还是不断被消失了。

如今我们坐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共同体和武德。是普通人遭遇时代风险如何保卫自己的产权,如何苟全性命。

这是艰难岁月。每一年都是。有太多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作为普通人,似乎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就像孔子说的:我曾经整天不吃不睡,反复思考却毫无裨益,还不如起来学习。

真的是这样。那么多的焦虑也不能带来什么,还不如老老实实的读书,扎扎实实的赚钱,在这样的过程中,好像又可以增加一点点信心和力量。

在《人的行为》倒数第二章的结尾,米塞斯说:“……这些都是可悲的事实。对于这些事实,我们该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即:永不放松对真理的追求。

这句话翻译成《论语》里的句子,就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祝我生日快乐,也与你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