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罩猎人》:我们欠中间商一声谢谢

 亮叔经济学 2020-06-17

01

你有没有发国难财?

《口罩猎人》是花总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年轻商人林栋在疫情期间贩卖口罩的故事。

花总就是之前拍视频曝光五星酒店不洗床单的那位,他在土耳其的酒店很偶然的结识林栋,对他的生意感兴趣,所以就跟拍了整件事情。

林栋是一位大买家,受国内很多机构委托,在国际市场上四处收购口罩和原材料,动辄千百万的订单。后来国内需求减少,他又从土耳其大量贩卖口罩给西方国家。

在不懂经济学原理的批评者们看来,正是这些像林栋一样的中间商“炒口罩”推高了价格,导致口罩难以买到。

但实际上,正是因为中间商们出高价四处采购,才促使生产者增加设备和人力,二十四小时不停的生产。同样,也是中间商们,辛苦奔波,把千里之外的口罩送到了最需要的地方。

他们也是抗疫的功臣,是幕后英雄。没有他们,口罩的价格会更高,供应会更少,消费者购买会更困难。

纪录片结尾,花总和林栋有这样一段对谈:

花总:你有一个非常特别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大家说到我在做口罩生意的时候,都会说我是在为国做贡献、为人民在分忧,我在解决大家最紧缺的需求。让我非常意外的是,你会这么直白的说我是要赚钱。你知不知道你这样说有可能会给你带来非常多的口水跟批评,觉得你这个人没有人性?

林栋激动起来:为什么你会说我没有人性?为什么你需要市场化的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件没有人性的事情?这个逻辑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你会觉得我赚钱就是一件非常可耻的事情呢?为什么你会觉得这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为什么你会觉得就只能做捐赠呢?什么样的逻辑告诉你只能做捐赠?为什么?

——这是整部影片里他唯一情绪激动甚至略显愤怒的时刻。

在异国他乡,当地商人以次充好蒙骗他,厂家欠账不还,生意伙伴坐地起价,他都始终很平静,说见怪不怪了。

但是面对误解和污蔑,他情绪激动。

林栋接着说: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我做的这些事情算不算发国难财?(虽然没有发中国的国难财,但是)大家会认为我去发了美国的国难财,日本的国难财,或者其他国家的国难财。什么是国难财?
花总:就是你把你的财富建立在大部分人的受苦和受难上面。
林栋:我认为我在帮助他们,这个并不是国难财。因为他们提出了采购的需求,在全球所有的运力都受阻的情况下,我有这个能力,可以帮他们把这些东西都买到,他们付钱给我,这是我的酬劳,这是我冒着巨大的风险,去赚取了一份我的酬劳。那这是国难财吗?我个人价值观里所理解的国难财是:如果说这个国家发生了动乱,银行的门被打开了,或者说可能没有被打开,我们带着一帮人把门踹开,把钱给它拎走了,或者说在一个无秩序的状态下趁火打劫,我所理解的发国难财是这样的。

花总:那我问你几个比较直接的问题,你有没有低买高卖?
林栋:低买高卖,这是生意正常的逻辑啊。贸易不就是来源于低买高卖吗?
花总:那你有没有囤积居奇呢?
林栋:没有,因为我的订单都是受委托订单。我并没有通过资金能力去囤积大量的物资,因为这么做也很冒险。我也不愿意这样做。
花总:那你有没有扰乱市场秩序呢?
林栋:没有。
花总:你这么大的交易量,在全球范围之内,你认为你没有扰乱市场秩序?
林栋:首先我没有卖一只口罩给任何一个普通人。
花总:但是你影响了市场上的价格,增加了价格波动。
林栋:价格并不是由我来确定的。我怎么能制造价格波动呢?工厂出厂的价格是两块钱,中间商加了价格,两块五卖给我,物流的成本,关税的成本,这些都是公开的。然后最终回国,那我就赚3毛钱、5毛钱,这也是我合理应该挣的。
花总:如果我们称呼你是“贩子”的话,口罩贩子。
林栋:不要贴这种标签吧。
花总:那你会怎么形容自己?
林栋:我只是一个生意人。

这是整部纪录片里最精彩的一段对话。

整部纪录片很有意思,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商人是如何出没风波里,面对风险和利润去决策去行动,焦头烂额,如履薄冰,而不是如批评者们想象的那样躺在沙发上坐收渔翁之利。

这部纪录片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它的名字《口罩猎人》,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猎人和猎物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是诉诸暴力杀戮的关系。而这些采购口罩的全球中间商们虽然竞争激烈,但却是用价格的方式和平竞争。

他们的竞争让生产者赚到更多,生产更多,也从而让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这两种竞争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前一种是丛林法则,后一种是商业文明。

花总代表观众提出了很多道德审判性的问题。这些糟糕的问题让人深深的感到:时至今日,中间商这一工作,并没有得到理性的认知和足够的尊重,相反是被污名化的。尤其是在危难时期。

他们被称为贩子,被称为炒家,被骂成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发国难财,这些词汇都带着贬义,都是把经济问题道德化。

其实他们就是口罩商人,那是他们正儿八经的工作。林栋们在疫情期间起到的作用,不亚于出生入死救死扶伤的医生。

没有他们,许多医生和病人的口罩从哪里来?

02

如果没有中间商赚差价

对于中间商的误解和诋毁由来已久。

托马斯·索维尔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中记载,历史上人们一直有消灭中间商不让他们赚差价的愿望;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的书中也提到:19世纪的许多思想流派都攻击中间商,很多人把中间商称为寄生虫。

在二十世纪那些施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中间商是一种违法职业,曹德旺父子就曾经因此遭受惩罚;到了八十年代,还有人因为投机倒把而被逮捕。

时至今日,我们对中间商的认知有没有彻底的改观?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人们更喜欢“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或者,平时无所谓,危难时期就谩骂中间商哄抬物价。

殊不知,危难时期,中间商的作用更加重要。他们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危难时期,更需要他们去采购,去销售。

而激励他们去冒着巨大风险积极行动的,就是远高于平时的利润。

危难时刻,医生和民工尚且需要发更高的工资和奖金来激励,何况中间商?

那些见不得商人涨价,喜欢诉诸道德批判的人,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在疫情期间,你捐了10个口罩出去,帮助了一个人。人们纷纷给你点赞,说你是一个无私善良的好人。

但如果你卖了一千万个口罩出去,满足了成千上万人迫切的需求,人们却举报你哄抬物价,骂你发国难财。

再想象一个画面吧:

农民辛苦播种,工人辛苦生产,老师教育小学生要尊敬他们,诗人和媒体会时不时的写煽情的诗句和文章赞美他们,说没有他们,我们就没有饭吃,没有衣穿,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但如果你是一个中间商,辛辛苦苦把乡下的粮食贩卖到城里,把工厂的产品扛到店铺里。人们却说,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对消费者更划算。

这是什么感觉?心塞不心塞?

如果没有中间商,国内供给不足的时候,让每个消费者自己去国外采购口罩吗?

那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中间商的存在,永远是让商品变得更便宜,而不是更贵;让购买变得更容易,而不是更难。

再抛开价格说质量,纪录片中林栋和他的团队在土耳其采购口罩,经常被欺骗,经常遇到以次充好。

中间商的作用还在于运用他们的专业能力去筛选产品,保证质量。

如果让消费者去直面生产者,光是鉴别质量,又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当口罩的需求骤然之间千万倍的增加,是谁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四处采购?是谁昼夜加班辛苦销售?除了感谢医生护士、生产工人,我们也应该感谢这些中间商。

而不是恩将仇报,扬起道德大棒。

相关文章:

不要斩断那只“看不见的手”

关于价格,你需要知道的10个真相

价格管制的故事,和背后的经济学规律


腾讯视频搜《口罩猎人》即可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