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六两制老秤(药秤)的历史过往及收藏录

 溧眼观印 2020-06-17

       我们做事做人,常常告诫自己心中要有一杆秤,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不要做过分的事,说过分的话,要有分寸。这里说到的“秤”应是先前十六两制的老秤,自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就开始有了。

       据史料提及,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从天上看着人间的一切。谓“人在做,神在看”。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地诸侯林立,小国割据,各地的度量衡基本不统一。称重计量单位有1斤十两的,有1斤十三两的,五花八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决定在全国统一度量衡。丞相李斯奏请秦皇同意,将计量统一改为十六两。这样,就需要在秤杆上每斤之间加上三颗星。除了北斗七星及南斗六星之外,增加这三颗星分别福、禄、寿星,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减禄,缺三两折寿。

       所以,古代商贾待人讲究厚道,给别人称东西时从不短斤少两。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1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古人之所以要定1斤等于十六两,是为了让其具有“四时乘四方”的含义。“四时”表示一年四季,四方表示东西南北。“四时乘四方”,象征着在所有的时空中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度量衡制度不断革新,十六两秤制取消,改为十两秤制,人们习惯称原来的十六两秤为“老秤”,改后的十两秤为“新秤”,再后来又统一使用“公斤”制,但民间还是习惯以斤论为习惯。半斤对八两,原先听老人说刚刚八两酒下肚,说的是刚喝了半斤而已。

       2018年7月,本人在海外一跳市上看到中国先前的一杆老秤,骨质秤杆、铁质秤砣、铜秤盘及木质外盒均完好,就是绳子细线断裂而已,出于对老秤历史知识的些许了解及对老秤的喜爱,就下手买了回来。综合判断,该秤应为中国民间的称重实用器,为先前药铺称贵重药材使用的,本人试过,顶格称重可以达到35克。

       一杆老秤,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人生哲理,它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无论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还是个人,只有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这或许是“老秤”的历史过往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警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