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内外合治下肢静脉曲张38例临床观察(江苏省武进县中医医院外科.蒋骑)

 柴桂苓 2020-06-18

下肢静脉曲张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酸胀肿胀、痉挛、疼痛、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瘙痒,严重者溃疡形成,多缠绵不愈,或愈合后又复发。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筋瘤” “臁疮’’ “老烂腿” “裙边疮” “裤口毒’’等范畴。临床运用中药内外合治治疗该病38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38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 40岁以下6例,40~50岁12例,50~ 60岁8例,60~70岁9例,70岁以上3例; 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27年; 单侧下肢30例,双下肢8例。

诊断依据 根据1987年总后卫生部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①久站后患肢沉重、酸胀麻木、疲倦无力,严重者下肢水肿疼痛。②站立时,可见下肢浅静脉隆起、扩张、弯曲或卷曲成团,卧位时消失,常伴小腿下部色素沉着,脱屑、湿疹或慢性溃疡。③大隐静脉曲张起于足背内侧,在小腿内侧上行到卵圆窝; 小隐静脉曲张起于足背外侧,在小腿后而上行到腘窝,④行下肢静脉瓣膜功能检查,确定深浅静脉及交通瓣膜的功能。


治疗方法

内服方药静脉曲张1号方:黄芪、赤芍、丝瓜络、伸筋草、杜仲、川牛膝、熟地、生甘草各20g,全蝎、地龙、红花各5g。若见浮肿加熟附子9g; 疼痛加制乳香6g,制没药6g; 腰痛加杜仲15g,川续断12g, 仙茅9g。上方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以10剂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西药。


外治方药 静脉曲张2号方:桃仁、红花、升麻、柴胡、枳壳、蒲公英、蛇床子、白鲜皮、皂角刺各20g,川牛膝、赤芍各15g,桑寄生30g,趁温热洗患处并泡浴患足,2~ 3次/天,20~30分/次。以10剂为1个疗程。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根据1987年总后卫生部制定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愈:患肢久站沉重、肿胀、疼痛等症状消失,色素沉着改善,及足背部浮肿消失,观察3个月下肢静脉隆起、扭结成团,色素沉着改善者。显效:患肢久站后沉重、肿胀、疼痛消失,色素沉着改变,足背浮肿减轻但仍有轻度浅静脉扩张、弯曲者。有效:患肢久站后沉重、肿胀、疼痛好转,但浅静脉弯曲扩张未见明显好转者。无效:经治疗2~ 3个疗程后,症状、体征均无改善者.


治疗结果

本组38例,治疗3个疗程后,治愈8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


下肢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多发病,多是由于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所致,下肢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和静脉内压力持久地升高,是引起浅静脉曲张的基本原围。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原因是瓣膜的缺陷,静脉瓣膜的缺陷和静脉壁薄弱是全身支持组织薄弱的表现,血柱的重力以及任何加强重力作用的行为,如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都可使瓣膜瓣叶承受撑扯性压力,变薄,伸长而脱垂,致使瓣膜功能不全,发病早期以小腿后面、下部,延伸到踝内侧和足背,呈现浅静脉曲张小腿酸胀不适,站立时明显,行走或平卧时消失,进一步加重后可有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有湿疹和溃疡形成、出血等,目前多需手术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下肢静脉曲张乃因先天禀赋不足,筋脉薄弱,加之长时间从事站立负重的工作、过度劳累,劳倦伤气,或多次妊娠,气滞血瘀,筋脉纵横,血壅于下,结成筋瘤; 或骤受风寒或涉水淋雨,寒湿侵袭,凝结筋脉,筋挛血瘀,成块成瘤; 或因外伤筋脉,瘀血凝滞,阻滯筋脉络道而成。治疗当首重活血化瘀通络,兼以益气扶正,升举清阳取效。本文所用静脉曲张1号和2号方,均为在学习各家经验后,结合临床经验总结的有效验方。静脉曲张1号方为内服方剂,方中赤芍、全蝎、地龙、红花均为活血化瘀之要药,入络搜邪,散结通络; 丝瓜络、伸筋草舒筋活络,通达上下; 杜仲、川牛膝、熟地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黄芪益气扶正,升举阳气; 生甘草调和诸药。静脉曲张2号方为外洗方剂,本病为体表疾患,通过药物外洗,使有效成分直达患处,增强疗效。方中桃仁、红花、赤芍活血化瘀以通络脉; 升麻、枳壳、柴胡行气升阳; 蒲公英、蛇床子、白鲜皮、皂角刺清热解毒,针对局部肿胀,色素沉着,湿疹取效; 川牛膝、桑寄生强壮筋骨,两方内外合治,双管齐下,内服方剂整体调节,外用药物针对局部病灶,内外合治可取得满意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