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后半句才是精髓,能想通的都是聪明人

 藏经阁480 2020-06-18

自远古三皇五帝,到现代改革开放六十周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礼”字贯穿古今。“礼”可理解为礼仪,又可解释为规矩。规矩,总是会让人想到法律上的条条框框,其实不然,因为规矩体现在方方面面。

譬如,对待朋友要讲一个“信”字。对待生意要讲一个“诚”字,对待恋人要讲一个“忠”字。“立身处世”,从来都不简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古人对事、对人的其中一种看法:水至清则无鱼。

水太清了,鱼则无法生存。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鱼需要在水中生存,便需要氧气、腐殖质以及其他微生物。由此可见,古人这句话竟然暗合科学道理。

不过,依照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古人要表达的应该是若是水太过清澈,鱼在水中无所遁形,便会被捕杀殆尽。

“水至清”代表着一种极端,“无鱼”则是极端的后果。清澈的溪水总是让人欢喜,让人看了忍不住浅尝几口,水清是好事,但若是好事好过了头,则会变成坏事。用近代某一句话来说,便是天使与恶魔之间往往只差一线。

物极必反,从来都是悲剧。有一个人,他认为每天吃三顿饭太麻烦了,若是能把好几天的饭,在一天之内吃完,是不是接连好几天都不用吃饭了呢。于是,他将好几天的食物摆在桌子上,一边吃还一边洋洋得意,觉得接下来的几天可以把吃饭的时间省下来,于是,他撑死了。

吃饭是好事,想要节省时间也是好事,但是这个人明显错估了自己的饭量,或者说他偏离了“度”。事实证明,做人做事都要有度,只有把握好了度,才不会招人嫌弃,甚至迫害。

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志气不短,日夜苦读终得满腹经纶,遇到自己要辅佐的主人,勾践。不负众望,助其灭掉吴国。勾践大仇得报之后,全国皆知范蠡智谋无双。在帮助勾践之前,勾践许诺要给他泼天富贵。

功成之后,范蠡却仿佛不记得这段往事,主动请求退隐。化名历经商海三次,成为全国首富,每当皇帝将目光注视到自己身上时,范蠡又散尽家财时,自称陶朱公。

挽大厦将倾,是一种魄力,急流勇退,则是一种智慧。适可而止,在“水至清”之前停下脚步,换得满塘肥鱼。

身在规矩之内,不是想着如何打破它,而是利用规矩的特点为自己铺路,迎来更美好的人生,如朱熹所言: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老话说:“道理全在书上,做人却在书外”。当道理离开书本来到了生活,最直观的体现便是融入了人情,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达练是文章。很多人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却不知其竟还有下半句,“人至察则无徒”。

一个人,若是对他人要求太过严苛,便会没有朋友。虽然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但是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类人喜欢斤斤计较,硬要从无缝的鸡蛋里挑出一些骨头,做人做事不留有余地,不讨人喜欢。

别人不喜欢,难道就不做了吗?纵观古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特立独行之人,而历史车轮的转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部分人推动的。

比如古代变法第一人商鞅,商鞅在秦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动了许多贵族利益,很多人不喜欢他。

哪怕太子犯了错,商鞅都要执意处罚,虽然到了那个时刻,其变法的作用已经体现出来,秦国强大了很多,但是商鞅没有停止的意思,在某些时刻他甚至把自己当作了秦国法律的代言人。于是乎,他的结局是悲惨的。但是他的行为,又是可敬的。

古人崇尚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是基本的行为准则,除非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譬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不过真的在那个时候,相信也没有特立独行者。从历史上看,在国家存亡之际,中国人总会团结在一起。

结语

现在,年轻人大多不喜古代的典籍文章,觉得这些古人的大道理太过沉重、迂腐,不适合现代轻快的节奏。殊不知,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道理,皆来自于这些史书典籍,人有落叶归根之说之时,知识当然也需要溯本求源。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做人、做事总会遇到困顿局面,想要“源头活水”,不妨思考这句话的深意,能想通透的都是聪明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