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

 老农看天下 2020-06-18

误在失度,坏在过度,好在适度

来自民生周刊

文/京博国学

《论语》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是中国古代一个至高的行为标准,即适度。

生活,取舍有度

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学问。

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在她的著作《断舍离》一书中曾说:“扔掉看得见的东西,改变看不见的世界。”

父母关系不和、家里总是凌乱不堪,哪怕结婚后,也常年跟婆婆住在一起,这一切都让山下英子倍感活在深深的局促感中,所以,她极力想寻找一个自在舒适的空间。于是,她开始尝试“断舍离”。

慢慢地,她总结出了一个理念:将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替换为"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简而言之,有用即取、无用即舍。

正如她在一次采访中所说,这种理念便是来自《老子》中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思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在精神生活中,则不要被多余的东西羁绊。

该做加法时,层层加码;需做减法时,步步剥离;取舍之间,我们才能触摸到理想生活的模样。

行事,张弛有度

《道德经》里说,凡事张弛有度,否则物壮则老。

南宋诗人陆游,就是一位张弛有度之人。他创作的诗歌数量,堪称历代诗人之最,但他却是古时劳逸结合的典范。

拿扫帚扫地,是陆游调剂的诀窍。

他写诗写累了,就洒水打扫庭院。传说他身边总放着一把扫帚,写累了就扫上一阵。他甚至写有一首《扫地诗》:“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堂奴,亦以平气血。按摩与引导,虽善却多事。不如扫地去,延年直差易。”

与其说他是在扫地,不如说是在扫心。松紧有度,收放自如,是一种难得的生活状态,更是一种高明的处世哲学。

就像和尚曾问慧海法师。“您是如何用功修道的?”慧海说:“困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

大道至简。不折腾,有节律,身心方能平衡。拉弓射箭时,如果绷太紧弦会断,适时松弦,箭才能射得更远。

人生亦是如此,懂得一张一弛,才能走得更远。

人生,进退有度

“分寸”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讲求分寸的人,不仅仅是聪明、勤奋,而是内心拥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范蠡,虽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但他没有贪图富贵,功成名就之后反而急流勇退,化名为鸱夷子皮去经商,之后三次成为巨富,又三次散尽家财,自称“陶朱公”。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在名声最旺的时候选择了退隐便是一种适度,懂得分寸,适可而止。他不仅在官场上留下了智慧的美名,还打消了君主可能因不安而产生的杀意,保住了性命,还在商场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与人办事的时候,懂分寸的人会因人而异,懂得如何轻松达到预想的目的,取得办事情的实际效果;在处理问题时,他们既讲原则又有灵活性,懂得什么时候需要清醒,什么时候需要糊涂,他们善于把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处理问题能够做到手起刀落,药到病除。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问题时也要做到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易经》中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事物会在一个点上发生转变,对应事物的这个特性,为人处事也应讲分寸,懂变通。

进退有度,是一种分寸。张驰有度,是一种平衡。取舍有度,是一种智慧。人生的兴衰成败,浓淡缓急,无不在把握分寸中见分晓。

愿我们心中有尺,言行有度,陌上花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