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岁以前的孩子,父母不要跟他们强调“认真”、"努力

 肯定式教养 2020-06-18

昨天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宝妈谈自己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视频中她给孩子每天安排了半小时的国学学习,并且对孩子提出了学习要求,希望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

这个宝妈的教育心态应该能代表大多数父母的心态。

每个父母都希望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因此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一些优良的品质,比如认真、努力、坚持等等,大概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具备这些优良的品质,因为这是孩子将来成功的必备条件,所以父母们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在我看来,父母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妥当的,不仅不会培养孩子相应的品质,而且可能会起到反作用,把孩子变成自己最讨厌的孩子样子。

父母为什么不要跟孩子强调“认真”、“努力”这样的词

之所以不建议父母强调这类词,是因为说这些词没有什么意义,并不能达到父母想要的结果,甚至还起反作用。

首先,对孩子来说,他们并不能清楚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

“认真”、“努力”、“坚持”这类词都是形容词,它们不像“西瓜"、"课桌"、"书本"这类名词,孩子很容易就能明白它们代表的意思,头脑中可以建立清晰的图像。

提到”西瓜“,孩子脑子中就自然的联想到实物西瓜;说到”课桌“,孩子也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教室中的”课桌“;提到”书本“,孩子大脑中也很自然的产生书本形象。但是说到”认真“、”努力“,你脑子能力联想到什么样的形象吗?成人都很难建立相关的形象,就更不用说孩子了。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很难理解这类形容词代表的意思。你说”认真“,什么是”认真“?多认真才算”认真"?你说“努力”,什么是努力?多努力才算“努力”?这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父母也很难跟孩子解释。所以,孩子很难理解这类词汇。

当孩子不能清晰理解这类词汇时,父母还跟他们强调要“努力”、“认真”,孩子都不知道啥意思,他们有怎么知道如何去做呢?又怎么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呢?

其次,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本身也难以做到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本身控制力就差。即使他们能够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他们也很难做到,达到父母的标准。这一点相信父母能理解,要是孩子自控力强的话,也就不用父母总是强调这些问题了。

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期望,强调认真、努力,希望孩子有这样的表现。

另一方面,孩子不理解这些词汇明确代表的含义,也就不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同时,他们自身控制力也差,当然也就满足不了父母的期望。

这就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孩子总让父母失望,父母的高期望得不到回应。

父母对孩子期望高,总是强调努力认真,而孩子却总是达不到父母的标准,父母就难免会被负面情绪所控制,觉得自己孩子是“烂泥扶不上墙”,就批评指责孩子不认真、不努力、不懂得坚持。

而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当父母常说他们不认真、不努力时,他们就会真的认为自己是不努力、不认真的人,于是他们就对自己产生了这样的自我认知。

而这种自我认知一旦固化,就会成为儿童性格的基石,他们以后就会用这样的认知来对待任何事情。有什么样的自我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自我表现。

自我认知中认为自己是做事认真努力的,他就会在任何的行为中都表现出认真努力;相反,自我认知中定位自己是不认真、不努力的,他在做任何事时也不会表现得积极认真。

孩子就会遵从这样的自我认知而生活,于是父母就亲手把孩子培养成了他原本最想避免的人的样子。

如何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

不口头要求孩子具备这些品质,不等于我们不培养孩子这样的品质。其实培养的方法也很简单:

培养孩子的优秀品质,不是通过口头说教得来的,而是通过具体的行为活动获得的。

具体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给出具体的指示,引导孩子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父母不要说孩子要“努力”、“认真”,而是给出孩子具体的指示。

比如孩子写作业时,不要时刻盯着孩子,提醒孩子“坚持”,而是根据孩子能力,给出孩子明确的指标,比如坐在课桌前写5分钟。然后引导孩子坚持完成。

第二步:点明孩子行为代表的含义,给孩子贴上积极的标签

当孩子完成相应的指标行为后,父母再给孩子点醒其行为代表的含义,并把这种积极的含义跟孩子建立联系。

比如当孩子坚持5分钟完成作业后,父母就可以表扬孩子:“太棒了,你竟然坚持了5分钟,你真是一个有毅力的孩子。”这样就把“坚持”、“有毅力”这样优秀的品质跟孩子的行为建立了联系。孩子一开始也许不知道这些词汇蕴含的意义,但是当父母多用几次,孩子就会内化这些积极品质,就会认为自己是真的这样的人了。

通过这两步,我们尽管没有跟孩子强调“努力”、“认真”这些积极的词汇,但是孩子同样具备了这些优秀的品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