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鼠在囧途:万一气溶胶传播,口罩怎么戴?

 徐师悠然 2020-06-18

       防范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大家都要戴口罩,这已经是一个基本常识了。今天,武汉“封城”都已经17天了,大家还在讨论口罩怎么戴的话题。

       不讨论一线医护、防疫人员、疑似病人、病人、密切接触者等人群的那些戴口罩特殊要求,而是普通人怎么戴口罩的问题。

气溶胶传播,让戴口罩的方式方法话题再次升温

首先看看几种气溶胶传播的说法。

一是:2月8日,上海的卫生防疫专家强调,目前可以确定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飞沫)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这三个传播途径中,原来的“空气传播,变成了”气溶胶“传播,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防范很重要。

二是:2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中,新型冠状病毒“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这里没有明确“气溶胶传播”的重要传播地位。

三是:2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的总体流行特征来看,我们尚未看到支持气溶胶是主要传播途径的证据。”“从理论上看,气溶胶传播新冠肺炎是有可能的,但其对疾病流行的影响非常有限”。

四是:2月9日,湖北省的新闻发布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徐顺清介绍,大家可能把气溶胶传播和空气传播混淆了,其实气溶胶就是一些非常细小的粒子,这个病毒颗粒不可能在空气中长时间存在。一般情况戴口罩是可以防止气溶胶传播的,大家不要那么担心这个气溶胶问题。开窗、正常室内通风,这种气溶胶传播是概率非常低。

由此看来,专家观点不一致,这也反映出各自工作应对的重点领域的不同。

现实中的两个新闻事件,则将这种担心进行了勾兑。

2月6日,一则新闻震惊到了很多人——宁波有一男子未戴口罩去菜市场买菜,结果15秒感染了新冠肺炎!

随后,杭州一男子取药未戴口罩,50秒被感染的新闻也出现了。

“气溶胶”(aerosol)传播是怎么一回事呢?有很多解释:

一是:气溶胶是指直径小于100微米、并能在气体中稳定分散悬浮(也就是说可以停留时间较长)的液态或固体小颗粒气溶胶的范围很广,比如我们常见的雾、霾、吸烟之后产生的烟雾等都属于气溶胶的范围,排泄活动也可能产生气溶胶。

二是:气溶胶是飞沫核的混合物,主要成分为生物颗粒物,其直径很小(微米级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很长时间。当患者呼吸、咳嗽和打喷嚏时,放出来的飞沫绝大多数是直径较大的,因为重力原因会沉降到地面上,而小的飞沫液滴迅速被干燥,并收缩形成飞沫核(微米级别)悬浮在空中。当飞沫中有足够剂量的病毒、病菌之类的微生物时,就可以感染人群;当飞沫核粘附有病毒,则会导致病毒的传播。气溶胶颗粒比较大,一般大于10微米,50微米以上的最多,因此一般医用口罩(或者防范雾霾的口罩)可以阻拦这种粒子。更小的气溶胶,则很难在低空停留,人的呼吸带很难遇到它们。

三是: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失去水分后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形成飞沫核,可以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漂浮至远处,造成远距离的传播。气溶胶的表面能很大,又有电荷,病毒很容易被破坏,存活度不高;通过气溶胶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这样的病毒量,引发疾病的可能性不高。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来,人们对气溶胶传播的担心聚焦在理论上的两个特点:一是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比较长,即使病人咳嗽打喷嚏之后,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两小时?半天?一天?),经过的人也可能还能被传染;二是 因为质量小,可以漂浮在空气中远距离传播,即使三五米之外没有接触传染源,也可能被感染。

      但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和感染他人,是需要病毒量、浓度及其存在和传播的限定条件的:含病毒气溶胶在空气中悬浮停留时间长,或远距离传播,一般是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之中,空气流动性比较小的场所。譬如办公室、居家、地下室、车厢等,聚集性病例的发生,与这个条件有关联。但如果通过戴口罩阻隔通过及时通风吹散气溶胶,使其浓度快速下降,病毒也就快速被破坏,其传播的概率就极低极低了。当然,对相对密闭空间进行空气消毒,也就是直接将气溶胶中的病毒破坏了,也就没有传播可能了。聚集性病例的发生,多在这三个方面没有做好基础防护工作,还有飞沫、接触传播飞沫的防护也没有做好。

        因此,对于气溶胶传播,要重视,但不必恐慌

        值得关注的是,一线医护人员可能要将气溶胶传播作为重要防护内容。因为她们给病人吸痰,进行雾化吸入时,或者给病人进行呼吸机插管时,病人在不断的呼吸过程中,出现的呼吸道分泌物就可能形成气溶胶,所含病毒量也比较大,浓度也比较高,容易传染。所以,医护人员给病人进行各种诊疗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全身的防护(医院感染科都会指导她们遵循严格的防护程序、标准操作流程,就不在这里赘述)       

      通过这么多信息综合分析,可以看出来,针对气溶胶传播,一般人员和家庭的应对策略中,戴口罩仍然是必须的,没有特别好讨论的。勤洗手、安全适度通风、空气消毒、消毒擦拭等,仍然不可少。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不串门、不聚餐、不聚集“,经过相对密闭或拥挤环境,快速通过尽可能不过多停留,不穿着吸附性较强的外套和头巾。

      即使气溶胶传播不是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即使气溶胶中病毒载荷不高,浓度不高,戴口罩也是要有注意的。

什么时候戴?什么场所戴?戴什么口罩?

          北京是这么要求的:公共场所一律要带口罩。

      浙江2月7日出台的”关于加强口罩统筹管理的指导意见“主要有10条,在第七条”加强口罩科学使用“中明确规定:在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科学指导不同场所、不同人群选择合适口罩类型,不过度防护,实现有限资源精准投放。严禁公职人员私自占用全省统一调配的医用口罩。除特殊岗位防护需要外,公职人员一般不得佩戴N95医用防护口罩。

       2月5日,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发布2号通告,更新了省公共场所实施佩戴口罩的控制措施,规定了口罩佩戴原则:

(一)个人独处、自己开车或独自到公园散步等感染风险较低时,不需要佩戴口罩。

(二)在非疫区空旷且通风场所不需要佩戴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需要佩戴口罩。

(三)在疫情高发地区空旷且通风场所建议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公共场所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颗粒物防护口罩。

(四)有疑似症状到医院就诊时,需佩戴不含呼气阀的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

(五)有呼吸道基础疾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防护口罩。年龄极小的婴幼儿不能戴口罩,易引起窒息。

(六)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对预防病毒感染无保护作用


     只要进入人口较多(有些地方规定3人及以上)的公共场所,就必须戴口罩。一出门,怎么能预知这一路上不会遇到3人及以上的场所呢?最好的办法是,戴口罩出门(不管是开车、骑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走路等)。

      只有在空旷且感染风险较低的场所,才可以摘下口罩。

      另外,佩戴口罩预防新冠肺炎病毒,口罩的最低标准就是一次性医用口罩。平时那些时尚的、各种花色、各种式样的棉纱口罩、海绵口罩和活性炭口罩,都不管用,不要戴、不要戴、不要戴。

       在当前口罩供应日趋紧张的时候,浙江的规定就更显人性化了。N95这种特殊场所才使用的口罩,就不要作为平时使用的了,留给面临病毒载荷大、浓度高的环境中的那些一线医护人员、技术和管理人员,就更有发挥最大价值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