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新用户07039177 2020-06-18

咸淳四年(1268),南宋著名学者黄震在《轮对札子》中,将当时全国的衰弊局面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民穷、兵弱、财匮、士大夫无耻。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黄震

对于“无耻的”士大夫,可谓痛心疾首:至若士大夫,又多狃于流俗,渐变初心,既欲享好官之实,又欲保好人之名,自以和平为得计。….风俗至此,最为可悲。

注:这里的“和平”,指的是圆滑处事,气节全无的状态,士大夫们为了自己能够得到高官厚禄,只会阿谀奉承、溜须拍马,从不仗义执言,指出朝廷上下的弊病。

现在看来,黄震用“无耻”一词来指责以士大夫为首的知识分子,或许有过于感性的成分。但不可否认的是,南宋很多士大夫的言行举止,用“瞠目结舌”、“令人发指”来形容,毫不为过。


实际上,自北宋自真宗、仁宗时期,士大夫身上的“士风问题”就已相当严重:

(士大夫)奔竞干进,为猎逐官位不惜谙媚请托,忘乎廉耻;因循苟且,遇事推诿,但求无过,以此保其循资升迁,固其高官厚禄;而将能兴利除害、有所作为者斥为“生事”,加以扫隘….而有实务之才者十不一二。

因此,无论是范仲淹的《上十事疏》,还是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都谈到了整顿士风的滑滑梯·问题。可惜的是,他们的改革都没能取得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朝廷每况愈下,最终被金朝所灭。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范仲淹和王安石

到了南宋,鉴于统治者一贯奉行苟且偷安的基本国策,士风进一步遭到了败坏。淳熙十一年(1184 年),卫泾(当年甲辰科状元,南宋重臣)在殿试对策中,就批评朝政习于“纵缓”:

庸常琐琐之徒得以偷安固位,自为保持之计,上下苟且,莫肯任责,而治效之不进,风俗日以坏,士气日以弱,民生日以困。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卫泾(1159—1226)南宋大臣

他认为,“士风之不美”的根源,在于科举的弊病:士人为求爵禄,不顾礼义,苟且修饰以迎合于上,侥幸于一得是以“冒进之习滋,廉耻之道丧”。

要知道,孝宗至宁宗前期,算是南宋稍有振作的时期,但士风就已经如此败坏了。

宁宗开禧三年( 1207年),韩侂胄北伐失败被投降派杀害,史弥远掌握朝政,直至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病死,擅权长达二十六年之久,政坛被他搞得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史弥远

另外,他还是不折不扣的投降派。在与金朝签订的“嘉定合议”中,不仅将金宋的“叔侄关系”改为“伯侄关系”,岁币还由20万增加至30万,可谓屈辱之极。

为了笼络人心,史弥远利用道学作为思想统治工具,标榜“褒崇名节”。不仅追谥朱熹为朱文公,还先后启用道学名士真德秀、魏了翁等人装点门面,为自己打造“重用贤臣”的人设。

实际上,史弥远更多重用的,都是一批奸佞之徒。他们肆意妄为、贪污腐败,“馈赂公行,熏染成风”,正直之士则遭到排斥。

史弥远死后,宋理宗终于“亲总庶政”,期待能够有所变革。然而正如时人高斯得所说,所谓“端平更化”,“不过下一诏书,易一宰相而已”,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变革。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宋理宗

而且,理宗似乎比史弥远还尊崇道学。像本属于史弥远麾下的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全部被委以重任。

坦诚说,这些道学家们除了鼓吹“正心”、“诚意”之外,对于如何革新弊政,根本拿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举国上下的所有问题,根本就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统治者崇尚道学的结果,便是养了一大帮昏聩无能、欺世盗名的士大夫。

他们所读之书,不过《四书》之类而已,却以道学之名欺骗世人,还个个自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吹嘘自己“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为前圣继绝学”。

这些士大夫们,倘若做了地方官,第一件事就是立书院和立先贤祠,以“贤者”自居,其实就是为了钓声名、取高位。而且,私底下他们拉帮结派,排除异己,如果对他们稍有讥议,便被斥为“小人”。

所以你看,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其鼓吹的的所谓“大义”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儿。

贾似道上位后,独断专权,为所欲为。为了提防其他政治势力掣肘,他假崇尚道学、族别高科之名,重用那些沉迷于道学的萎靡之辈,整个朝廷上下被折腾得乌烟瘴气。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贾似道的爱好之一,便是斗蟋蟀


咸淳九年 ( 1273年),被元军围攻达六年之久的战略要地襄阳终于失陷,守臣吕文焕最终选择投降。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攻打襄阳的“回回炮”

襄阳失陷的主要原因是援军断绝,究其根源,正是朝廷的腐败无能。襄阳人师严曾突围至临安,但却得不到任何帮助,最后愤恨至极作诗道:

鹿门山人沧浪客,洒泪忆枯眼见骨。
风尘峥嵘万里空,不知何处营三窟。
城中性命汤火近,路穷援断无消息。
鼠窃狗偷何足忧,都将十指漫天日。
大言阔步好公卿,三百年余涵养成。
已闻郑五但搔首,复道龎涓竖子名。
平时肉食夸果决,谁信临危跋疐行。
白头面皱牙齿落,万事已矣秋风生。

襄阳失守后,元军主力沿汉水南下,迅速突破长江防线,“岸江郡邑大小文武将吏降走恐后”。

令人发指的是,有些投降者竟卑鄙地请求元朝“信守承诺”,不仅请求赏给他们及其子弟部属官职,还归还他们原有的资产、屋室、奴婢,“可羞可恶之状百出”。

咸淳十年(1274年)冬,太皇太后下旨号召各地官员起兵勤王,但响应者寥寥。次年初,贾似道被迫亲出督师,但丁家洲战败后,他惊恐万状,连忙下令退兵,十三万军全线溃散。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此时的宋军,已经兵败如山倒

元军乘胜取建康等许多城池(守臣或降或逃),兵锋直逼临安。

大敌当前,南宋“举朝相顾失色”,“通国上下,彷徨无措,迁、守二议,迄无定主。但闻侍从某人遁,卿监郎曹某人遁”。翻译过来,就是朝中大臣完全没辙,有的甚至还玩起了跑路。

  • 二月末,左丞相王㷍(lun)求罢不允,径自回乡;右丞相章鉴(此公是有名的好好先生,被称为“满朝欢”)也托故乘夜出走。
  • 三月,知临安府曾渊子,浙东提举王霖龙,参政文及翁、倪普,台谏潘文卿、季可、陈过、徐卿孙,侍从以下陈坚、何梦桂、曾阶颜等数十人并遁,“朝中为之迹”。

像前面提到三月份跑路的徐卿孙,曾拒绝贾似道授意建言“议和”,并反对迁都。不过,见周围众臣都跑路了,尽管有些许犹豫,最终还是跟着大部队溜了。

眼看着朝中大臣都快溜干净了,气的太皇太后下诏斥责道:“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吾何负于汝哉!….平日读圣贤书,自诊谓何?”

后来,宋末进士王义山专门做了一首诗,专门恶心这些士大夫:

阖朝奔逸荡无关,夜半潇潇风雨寒。

世乱争先寻活路,时贫输与做穷官。

平生自谓学无事,一死谅非君所难。

到此彷徨犹不忍,国亡那敢计身安!

“状元宰相”留梦炎,在德佑元年提拔为右丞相,都督诸军事。元军下苏州,逼近临安时,他立刻弃职奔逃,溜得无影无踪。等元军到了衡州,无路可退的他立刻主动投降,60 岁的时候,还入仕元朝,做了礼部尚书。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留梦炎的戏曲形象

文天祥被囚于大都,坚贞不屈,但求速死。降官王积翁、谢昌元等商议奏请释之为道士,却被留梦炎反对道: “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等于何地?”

进士方回,曾经专门写诗(《梅花百咏》)向贾似道谄媚,因而得到提拔。等到贾似道实力垮台,他竟然劾其“十可斩”,顺便还混了个严州知府(浙江建德)的差事。

宋末士大夫图鉴:溜须拍马打嘴炮、跑路投降....就是为了能活命

方回著《瀛奎律髓》,此君才华尚可,人品极为恶劣

元军大兵压境,“(方)回倡言死封疆之说甚壮,….忽不知所在,人皆以为必践初言死矣。….乃迎降于三十里外,鞑帽毡裘,跨马而还,有自得之色,郡人无不唾之。”

元朝后来给了方回“建德路总管”的差事,他欣然就职,卖力为新朝“安定”境内。不过,没过多久他就被罢免,最后只能以卖文卖诗度日。

像留梦炎、方回这样的士大夫代表,一个是朝中重臣,一个是地方长官,他们是数目庞大的南宋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以至于宋遗民舒岳祥有诗云:“咸淳无正史,德佑少完人”。


当然,能死义或守节者还是不乏其人。

据记载,自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攻宋以来,直到宋亡之后,以身殉国的宋人中,有进士出身者70多人。

虽然在当时成千上万进士中仅占极少数,总算是为读书人挽回了一点面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