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日报评论:打通芯片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屏障

 木言禾四毛 2020-06-18
北京日报评论:打通芯片人才培养的产学研屏障

“中关村芯学院”近日成立,该学院由中关村集成电路设计园、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预计今年将服务培训芯片人才万余次。

“芯学院”的成立不仅是多一块新招牌,更是对现实问题的正面回应。集成电路产业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粮食”,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而我国在这一领域长期存在缺少自主操作系统、研发制造实力相对薄弱、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诸多问题。近年来,随着西方对中国科技进步的持续打压,中国高新产业“缺芯少魂”的矛盾前所未有凸显。通过建设产学研合作机构培养“芯人才”,为推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事实证明,人才储备跟不上行业整体发展,而院校课程又与技术应用脱节,是我们在高端芯片方面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去年面临32万领域高素质人才缺口,虽然每年与集成电路行业相关的毕业生约有20万左右,但最终从事该行业的不足3万人。对接到现实场景中,就是企业里画图稿、写代码的大有人在,可一到流片制作环节就常常无人可用了。部分毕业生苦读多年却是纸上谈兵,就算进入对口企业,仍需长时间培训才能上手,距离成为顶尖人才更是遥遥无期。“芯学院”的成立,算是为破解这一现实尴尬找到了一个过渡办法。

于长远来看,育人和用人之间的“最后一公里”亟待打通。目前,两个环节之所以脱节,一方面是因为芯片研发涉及物理学、材料学、计算机学等多学科,本身对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则指向了产教脱节的顽疾。不少高校课堂上,理论说教多,动手实践少;照本宣科多,思考创新少。芯片本就是个日新月异的产业,身处行业之中还不见得能把握风口,闭门造车更是跟不上节奏。如何才能让学术和实践联系得更紧密?在这方面,一些制造业强国的做法值得借鉴。比如,美国实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位文凭并重的制度;德国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在职业教育上的义务,并对企业实训师的任职条件、职责范围作出相应规范;法国的职业教育文凭设置由各行业专家和教育部门共同决定。究其实质,就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走进研发一线、企业走进校园课堂。

人才就是财富,期待“芯学院”能撬动更深层次的教育改革,为做强“中国芯”多出一份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郑宇飞

流程编辑:吴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