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臨證經驗丨王文彥先生治療便秘案

 逸农农 2020-06-18

作者丨盧秉久

鄒某,男,48歲。2002年6 月11日初診。
主訴:排便困難8年余,加重1月。
病史:患者習慣性便秘8年余,經常服用瀉下藥及使用開塞露以求緩解症狀。近一月來患者自覺便意頻頻,排便困難加重,腹中脹痛,用開塞露日排稀便2次,不用則不能自行排便,刻下:便意頻頻,因排便異常困難而坐立不安,伴腹脹,排氣增多,肛門灼熱,並自訴口中多涎,時惡心,伴低熱,食欲欠佳。患者自訴平素喜食高粱厚味,飲酒量多,著急上火。
查體面色無華,形體肥胖,全腹無壓痛。舌紅绛,苔薄黃,脈弦數。
分析:患者久食高粱厚味,蘊濕生熱,結于胃腸,傳化失常,故見排便困難、時瀉溏便;食物積存腸內發酵産氣增多,故頻頻排氣;濕與熱結,蘊蓄腸道,則伴肛門灼熱;壯火食氣,濕熱困脾,影響脾胃運化,耗傷脾氣,故食欲欠佳、便意頻頻;熱邪久蘊,灼津傷液,陰血內耗,相火偏旺故見低熱;涎爲脾之液,濕熱蘊脾,胃脾不和,故而多涎;舌脈均示體內蘊濕生熱之象。
診斷:便秘(大腸郁滯型)
治則:涼血通幽
方藥:通腸一效煎:苦參15g,甘草20g,枳殼15g,槐花40g,當歸40g,防風10g,厚樸15g,薏苡仁20g,沉香5g,木香10g,桃仁15g,槟榔片20g;陸付水煎服;囑其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嚴格遵守作息時間,調情志,避免精神過度緊張及情緒激動。

二診:患者自訴腹脹減輕,但仍有排便困難,腸道及肛門有灼熱感,食欲欠佳。舌紅苔黃微膩,脈弦滑略數。
患者腑氣得通,故腹脹症減,然濕熱膠著粘滯、纏綿難去,故仍見排便困難、便後不爽;脾胃爲濕濁所困,脾氣不得舒展,則見食欲不振,故當加大清熱燥濕涼血之力度以逐邪,速速恢複正氣。去理氣破氣之枳殼、木香、沉香及防風,將苦參、槐花加量,配以清熱涼血解毒之白頭翁以增強清熱燥濕涼血之力;加用威靈仙化濕,通利食道;內金消積化滯;山藥健脾益氣;萊菔子消痰食氣滯;共助脾胃運化,扶後天之正氣以除邪。治以清熱涼血、行氣活血之法。
方藥:通腸一效煎加減:苦參25g,甘草25g,槐花50g,槟榔片25g,厚樸15g,當歸40g,桃仁15g,威靈仙10g,山藥25g,內金20g,白頭翁20g,萊菔子20g叁付水煎服。

患者共服藥2月余,症狀明顯改善,大便調,無腹痛腹脹,食欲恢複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爲鞏固療效,囑其繼服陸付湯藥後可停藥,但囑其規律飲食及生活,注意調整情緒。病情變化隨診。

按語:該患習慣性排便困難8年,長期口服瀉下藥及外用开塞露以緩急,迫使食物過早進入大腸,積于腸道而發酵産氣而脹滿,腹痛並有裏急後重感。考慮病因爲長期飲酒,濕熱內蘊,加之生活不規律,外受情志刺激,使郁滯更甚而不通。濕熱之邪盤踞于內,阻滯氣機,耗氣傷津,故邪不除則脾不舒;患者雖有排氣,然腹脹不減,大便不通,故仍需理氣以行郁、通腑行氣、調暢三焦,給邪以出路。患者雖濕熱之征俱現,然久用瀉下之劑,已然呈現陰虛血耗之象,證屬火盛水虧,故先生采用涼血通幽之法,以求從清熱涼血通腑行氣中除滿通幽。
方中選用苦參、槐花清熱燥濕涼血爲君;桃仁、當歸活血逐瘀,且當歸和血潤燥,意在通幽,防風解肝郁,木香、枳殼破氣開結,解中焦氣滯,槟榔片、厚樸行氣利水,專治腸腑積滯,沉香降氣以歸元,諸藥合用,三焦氣暢,郁滯可解,共爲臣使;甘草緩急,調和諸藥,並佐苦參、槐花寒涼之性。全方以清熱燥濕涼血爲主導,兼以養血潤燥通腑行氣,意在攻邪,且保存津液以行舟,並謹遵“腑以通爲用”之要義,以調暢氣機來達到通腑瀉濁之目的,而不采用承氣湯、麻子仁丸一類方劑,因其藥味中均有大黃,性猛而力著,恐其重傷陰液使腸愈燥而津愈枯,選用性味柔和之當歸活血潤燥通幽,勢雖緩,意在調,使胃腸道逐漸恢複正常的吸收傳導功能,此恰爲先生用藥的獨到之處。

王文彥(1913年~2000年),河北饒陽人,生于中醫世家,幼承庭訓,13歲隨父習醫,後拜河北名醫蔡嘉禾爲師。弱冠懸壺沈陽城。他躬身好學,熟讀經典,通曉諸家,學驗具豐,頗有獨到,自成一派。
生前供職于遼甯中醫學院,任主任醫師、教授,1990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並被人事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命名爲全國500名老中醫之一,兼學術經驗繼承人導師,名字被列入《當代中國名醫》、《中華名醫大辭典》,他撰寫發表的教材、論文、專著有幾十種,是全國著名老中醫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有盧秉久、金明秀、苑麗娟、劉宇新等。

…………

編輯丨任   鵬

審核丨鄭佳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