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态视角下的虚拟学习生态环境建设

 新用户69097776 2020-06-18

自“互联网+”的概念提出后,将各种互联网平台作为基础,将信息通信技术与各种行业进行跨界融合,对各种传统行业或传统方式进行改造升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应用重点。同样,如何借助日益成熟的信息技术将已有的硬件设备与教学媒体、教学实际有效衔接起来,将原本“堆砌”于各学习网站上的学习资源做进一步“精细”处理,提升其使用效率,并建立较好的师生沟通环境也是当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教学经验,重点探讨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从生态化的视角下建立一种较好的共建环境,让师生双方可以将大量的学习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从而提升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

1 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特别是动物与其他生物之间的有益和有害关系[1]

教育生态学则是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其重点是围绕生态平衡、环境与适应、人群的分布与构成、人际关系等问题,试图建立合理的学校内外生态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学习[2]。根据Jan Visser提出的观点“学习者与其所赖以生存的学习环境共同存在、动态演变、协同进化”[3]。因此,教育的生态环境并不能由环境中所涉及的某一单一要素而构建好,而是需要涉及其中的各主要要素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2 共建环境的建设

由于目前信息化技术日益普及,很多学习人员属于网络原住民,因此,教育生态环境的建设必然要将信息化技术及网络建设融入进来。故而,在生态视角下的学习生态环境包括了:支撑学习过程的各类物质资源,如功能完善的多媒体教室、通畅的高速网络、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实践认知工具、经验丰富的教师、各种教材教具等;影响各学习活动的非物质资源,如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学习氛围、学习动机、学习理念、学习意志、学习制度、人际关系、虚拟学习空间或平台、各类电子学习资料、虚拟的任务情景等。

在以上涉及的诸多因素中,有不少因素可以通过资金和时间、精力的投入逐步达到要求或相关指标,如教室的容量和桌椅、多媒体教室的电脑配置、学习网络的网速及稳定性、图书馆的馆藏、教材教具品种和数量的丰富等等。但也有不少因素不能完全依靠资金、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就能取得显著成效,如教师的教学经验以及诸如学习氛围、学习动机、人际关系等非物质资源。对于这些因素,在进行学习生态环境建设时,不需要急于将各项因素涉及的项目都建设好,而是需要先抓住一些影响显著的关键因素进行建设,比如学生、教师、教材和媒体。当然,对于这些因素的建设不能仅从单一的某一方面去进行,而是需要和各种学习理论、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的硬件设施搭载起来。

3 共建环境的建设难点

学生、教师、教材和媒体是整个共建环境中的建设难点,不仅因为这些因素本身会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呈现动态变化,而且也会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反过来影响其它环境中的其它因素,进而影响整体的学习环境。

在生态视角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既不再是只知被动接受知识并重复的木偶,也不是只会盲目迷信权威的拥趸者。学生在此环境中,会结合自身已有的学习基础,主动对外来教材等信息进行甄别与挑选。在此基础上,学生还会结合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经验对已经内化的信息进行重构,再以自己认为适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教师在此环境中,既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或技能教授,也不再是单纯的学习活动创建者和监督者。教师在此环境中,不仅需要了解并掌握各种媒体的正确使用和有效使用方法,还需要结合已有或新兴的学习理念,为学生创建一个易于融入且积极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情境。此外,教师还需要构建多条师生交流的通道,尤其是易于通过各种媒体工具统计大数据结果的通道,让师生双方以及学生之间能够进行会话交流以及协作学习。毕竟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作为学习者在“对话性实践”中主动创造的结果。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不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而是可以将两者都看成是某种状态的学习者。因此,有可能会出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情况。对此情况,师生双方都应乐见其成,教学相长。

此外,学习环境中所指的教材也并非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等,而是包含学习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各类学习资源,既可以是纸质实物型的,也可以是视频、动画、动图等电子型的。由于不仅学习者所学专业涉及的技术原理、设备功能、技术要求等各种指标会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因此教材的内容、呈现形式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得更加多元。

在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会受限于经费、时间、场地、教具品种数量、师生互动途径等条件的制约,不仅学习的物质条件无法完全满足而且对于参与学习的师生双方也没有适宜的平台让其可以高效、愉悦开展各类学习活动并及时将活动结果反馈出来。因而,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云课堂在引入现有教学过程后,就可以较好的解决上述传统课堂学习环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4 实施效果

在梳理好学习生态环境建设的要点后,即可以利用云课堂着手进行建设了。本文以蓝墨云班课作为实施平台,与各位读者一起分享实施的效果:

云课堂中的课程主体框架虽然是配置好的,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具体的活动、资源、测试、作业、师生互动等进行调整,满足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实时控制和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4.1 信息化管理

小组成员中的一键签到功能,不仅可以快速记录学生的到课情况并且能按时间顺序将各次签到情况记录下来。如果后续有需要,也可方便地将汇总结果导出。

发布的资源或学习活动参与情况,系统也会实时进行显示。对于未查看资源或未参与活动的学生不仅能及时显示出来,还可以直接给这些学生发布通知,提醒他们查看资源或参加活动。

为了兼顾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将一些学习难点或课外知识点开展非强制性课程作业或头脑风暴,通过不同的经验值或权重性,让这些优秀的学生收获学习的成就感,让他们更加有兴趣进行学习。

4.2 个性化学习需求

通过这些数据的及时收集和反馈,不仅教师摆脱了繁琐的统计工作,还能让教师更有针对性地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或异常变化,进而及时采取措施,引导或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而云课的课堂表现中分别设计的“举手、抢答、选人、小组评价”四个部分,既可以增加学生参与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也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答疑讨论和头脑风暴则不仅可以放飞同学的思路还可以让教师也进行反思,让师生群策群力对学习内容有新的认识和提高。甚至有时还会基于此,开发新的课程学习资源出来。

5 小结

通过引入云课作为学习平台,转变了学习思维和理念的师生借助不同的线上线下课堂活动,不仅整个课程的学习氛围浓郁,而且学习效果也非常好。各小组总结时,曾有同学感慨:“之前学习其它课程时,我总觉得没意思不想学。但是这门《PCB可制造性设计》课程,我感觉只要我不断问着周围的同学还有老师,并且认真看云课上和教材上的案例还有操作,我就能按要求把电路设计出来。这门课也是我第一次会主动在课堂上发言,主动给大家看我作品的课程,也是第一门我觉得完全不用担心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李妍.促进虚拟学习环境生态化的教师行为规范研究[D].河北大学,2009.6.

[2]陈爱梅.教育生态学理论视阈下的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5.11.

[3]周智勇.基于生态视角的网络学习环境构建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