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格》[唐] 王昌龄著

 虹72 2020-06-18

转:小囚的博客

 一、诗有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

    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情境: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   意境: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  情景交融称为“物境”,直抒胸臆称作“情境”。  莹然:形容通达,透彻   驰思: 驰念;遐想 


  二、诗有三格

  诗有三格:一曰生思,二曰感思,三曰取思。

    生思一: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神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

    感思二:寻味前言,吟讽古制,感而生思。

    取思三: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

    精思:精心思考

  三、诗有三不

  一曰不深则不精,二曰不奇则不新,三曰不正则不雅。

  四、诗有三宗旨

  诗有三宗旨:一曰立意,二曰有以,三曰兴寄。

    立意一:立六义之意,风、雅、比、兴、赋、颂。

    有以二:王仲宣《咏史》: “自古无殉死,达人所共知”,此一以讥曹公杀戮,一以许曹公。

    兴寄三:王仲宣诗“猿猴临岸吟”,此一句讥小人用事也。

    立意:命意   有以:犹有因。有道理,  兴寄:指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五、诗有五趣向

  一曰高格,二曰古雅,三曰闲逸,四曰幽深,五曰神仙。

    高格一:曹子建诗“从君过函谷,驰马过西京”。

    古雅二:应休连诗 “远行蒙霜雪,毛羽自摧颓”。

    闲逸三:陶渊明诗“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幽深四:谢灵运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辉”。

    神仙五:郭景纯诗“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

    高格: 高超的格调   古雅: 古朴雅致(多指器物或诗文)  闲逸:  清闲舒适   幽深:深奥;玄虚  神仙: 超脱尘世

  六、诗有五用例

  诗有五用例:一曰用字,二曰用形,三曰用气,四曰用势,五曰用神。

    用字一:用事不如用字也。古诗“秋草萋已绿”,郭景纯诗“潜波涣鳞起”,“萋”、“涣”二字,用字也。

    用形二:用字不如用形也。古诗“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谢灵运诗“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

耀”。

    用气三:用形不如用气也。刘公幹诗“谁谓相去遥?隔彼西掖垣”。

    用势四:用气不如用势也。王仲宣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

    用神五:用势不如用神也。古诗“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备注:

     王昌龄(698-约757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卜五年(727年)进士,开元二十八年(740年)谪江宁丞,复谪龙标尉,世称王江宁、王龙标。与李白、王之涣诸人相友善。安史之乱时,为刺史闾丘晓所忌,遇害。

  《诗格》一卷,又名《王少伯诗格》,《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于文史类,《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于集部文史类。后人或疑为伪书。但《文镜秘府论》多有称引,可知确系唐人之作。

  《诗格》是很有价值的一部唐代诗论杂著,其中提到诗歌创作有十七势,分别讲如何起句、落句,一联两句之相互联络,以及诗意前后关照,写景与说理的关系等。另有格律论是讲立意的重要以及“意”的搜求方法,在音韵上则主张辨析清浊,力求音节铿锵,声韵悦耳。

  《诗格》把诗的境界分为三种:物境、情境和意境。这里的 “境”指诗思(艺术思维)的材料、对象,其义源于佛家哲学。物境,指自然景物;情境,即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意境,大致是指想象与幻想中的事物。诗有三境的说法涉及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应注意到具体景物的形象(物境),人的情性的自然流露(情境),充分发挥艺术想象的作用,力求做到“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创造出使人感同身受的艺术境界。

  “诗有三格”条中说:“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周心而得”,这与“诗有三境”条中所说的为诗在“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是一致的。当然也应注意到《诗格》中所提到的“形似”,并非和“神似”相对,而是和司空图说的“离形得似”的“似”相同。“神会于物”与“神之于心”并不矛盾,因为只有心物交融“应会”,再把客观存在的具体物象纳

入作者主观“心思”之中才能获得真正神似。

  “诗有三宗旨”是阐述诗歌创作必须遵照“六义”,有所为而发,或是有所寄托、赞颂,或是有所讥讽、针砭。“诗有五用例”是讲写诗的最高标准是用神,也就是在诗歌创作中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在具体情境中的神态气韵,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便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据《格致丛书》本录校。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