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春祥主任讲解:中医药方“健脾消结汤”

 ydqjk883 2020-06-18

大部分结节与息肉,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过去很多患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体里长了结节或息肉,直到病灶已经癌变,显露出明显症状,才检查出来,结果当然已经为时已晚。

现代人对自身健康越来越关注,每年定期的健康体检也逐渐普及,很多患者都是在体检中发现结节和息肉的。于是,结节和息肉疾病,作为“癌前病变”的一种,开始被人们重视起来。因为在这个“谈癌色变”的时代,凡是和癌症存在某些关联的疾病,都足以让患者惶恐不安。

其实,忽视和惶恐都是不对的。结节和息肉疾病,当然应该重视,因为相当一部分结节和息肉疾病确实会恶变,而发展为癌症;但也不必因此而感到惶恐,因为能在这个阶段发现病变,只要积极治疗,很有机会可以控制,甚至完全治愈疾病。

我在直播里介绍过这样一个病例。患者孙女士初感不适是在2015年8月,在没有明显诱因下出现呕吐、恶心、胃胀、烧心等情况,之后更是反复发作。第一次发病没有引起患者警觉,也没有去医院就诊,而病情一直在持续加重。

直到2015年11月,病情仍然没有好转,感觉不对的孙女士才决定前往医院检查。经胃镜显示,患者胃部有多处息肉。孙女士在了解胃息肉有癌变的可能后,考虑及时处理,但又惧怕手术治疗,于是决定尝试中医疗法。

孙女士是经朋友介绍到我这里进行诊治的,在了解了她的具体病情后,我以常用的“健脾消结汤”为基础,再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药物加减而成方。患者初次服药后的第2天,呕吐、恶心、胃胀、烧心的症状就得到了明显改善。持续服药3个月后,经胃镜复查显示,患者胃部的多处息肉都已经消失不见了。随诊3年,患者再未出现过胃息肉复发的迹象。所谓胃肠息肉,其实是长在胃黏膜、肠黏膜上的赘生物。就中医角度来讲,胃肠息肉的成因在古籍《灵枢·水胀篇》中早已指出:“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息肉乃生”。既是说,胃肠息肉是因脾胃虚寒,脾失健运,水湿聚而成痰,痰浊与卫气交搏于胃肠,阻塞脉络,郁而成积形成。

健脾消结汤方中,茯苓、白术、法半夏、土茯苓四味药有补气健脾、祛湿化痰的效果,可治导致肠胃息肉的根本原因,即脾胃虚寒,是治本之法。另一方面,方中白僵蚕、蜂房、全蝎等虫类药有抑制结节生长,诱导结节分化或凋亡的作用,是治标之法。如此标本兼治,可达根治而不复发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